高校地质类实验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讨
作者: 胡晨林 赵方钰 马静辉
摘 要:为推动课程思政教学发展和“三全育人”的实施,以新疆大学地质类实验课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为例探讨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基于课程的实训特点、学生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理念、地质学的基础科学性质,构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设计以爱国爱业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并建立学生参与、教师主导、专家审核的思政案例库。经调研,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良好,学生愿与教师积极沟通,期望为地质类实验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思路。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质类实验课;地质编录;教学模式;案例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8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ree Full-education", this paper takes the geological experimental course Synthesizing Geological Documentation Training of Xinjia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 of the course. Based on the practical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and the basic scientific nature of geology, we should build a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mode of "teacher led and student-centered", design a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with patriotism and love of industry as the core, and establish a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base with student participation, teacher led and expert review. After investig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effect of the course is good, and students are willing to actively communicate with teacher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f geological experimental cours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geology experiment class; geological record; teaching model; case library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这些讲话为新形势下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院校,特别是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中的热搜词[2],不少高等学校要求要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做到立德树人[3]。
课程思政包含教师、学生、专业课程和思政四种元素。大部分学者仅围绕教师、专业课程、思政三种元素进行广泛探讨,少有从学生角度设计和实施课程思政[4]。学生作为课程思政的目标主体,仅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思政教育显然不够。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忽略了要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育理念。
新疆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课程作为一门地质类基础技能实训课,具有受众广、互动深的优势。以其为例,在教师对课程整体把握基础上,根据专业教学特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根据专业内容特色,设计课程思政体系;通过扩大学生参与度,帮助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进行设计、反馈、完善,同时为课程思政教学建设提供参考。
一 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课程简介
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是为本科生开设的基础技能实训课程。涉及矿产勘查学、矿床学、岩石学、地史学及古生物学等基础专业理论知识。通过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熟悉各类编录工作流程,掌握各项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技巧。课程涵盖14项工程地质编录方法,包括:①地质踏勘路线规划;②探槽编录;③浅井编录;④地质图像采集记录;⑤坑道编录;⑥地质实测剖面编录;⑦钻探编录;⑧地质观测点记录;⑨采样编录;⑩地质样品、标本采集记录; 储量计算编录-勘探线剖面图; 储量计算编录-垂直纵投影图; 实际材料图编录; 地质平面图编录。涉及大量室内和野外基础地质工作,具有理论与技术结合、言传与实践并授的特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有更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 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过往课程思政教学中,大多专注于教师的“教”,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提高自身素养并努力实现思政育人,而忽略学生的“学”,学生仅作为听众被动接受[4-5]。一方面过于夸大教师的个人能力,认为教师通过努力就能解决专业课程与思政的有机结合并能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实现德育;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作为配角接受教师的单向灌输即可真正提高思想认识。这不但给教师带来较大的教学压力,还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实际上,学生的学也不断促进并检验教师的教,因此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教学建设,建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彼此相长。
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具有专业基础性和实践性特点。基础性指课程受众广、内容易掌握,有利于课程思政实施和传播;实践性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能够充分互动,有利于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
对当前课程思政出现的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提出以下四点注意事项:①教师做好知识向导和德行模范。课程思政要实现“立德”和“树人”的有机统一,教师首先应德才兼备。本领不是天生的,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获得,专业教师应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自己,不断稳固自身的专业能力,做到专业与品德两手抓[4]。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确保学生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明确教学目的和实践要求,从学生身上获取教学启发,适时调整教学方式。③确保专业课程与思政的融会贯通。在当前大思政背景下,许多高校教师为了践行课程思政,生硬地将一些思政观点加入课堂,不但达不到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还会破坏课堂氛围[6]。应以盐溶于水的方式将思政与课程紧密相连。④明确分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的内容不应占据教学主体,而应以画龙点睛的姿态起到思政育人的效果[7]。所以,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应把握思政的度,在教学时在合适的切入点插入思政元素,不仅能优化教学氛围,也有利于思政元素深入人心。
结合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课程特点制定以下设计思路:①学习思政理论,了解社会新思潮,提高教师思政素养;深入细致地准备地质思政元素,根据课程逻辑将合适思政元素与每次实验的知识点结合,确保核心价值观对学生无时滋润。②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学生积极参与地质勘察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红色文化,继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和革命精神。③学生可通过知识点相关地质故事进行课前自学。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名人事迹,将所学的专业课知识与思政学习联系起来,融会贯通。课后教师认真了解学生情况、进行针对性辅导,并对学生课堂思政表现进行及时总结。④学生参与课程思政评价与建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通过学习,总结自身学习心得。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建议,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的评价,教师可通过访谈学生、问卷调查、期末课程评价等方式收集学生意见,让学生参与到课程思政教学建设中。
三 课程思政模式建立
开展课程思政要综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在。这不仅要求教师要具有强硬专业知识储备,也要提高政治理论认知和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更要及时总结学生信息反馈,从而能够科学有效地根据学生意见和课程特点厘定思政目标、选择思政元素、挖掘思政案例和设计思政方案。
(一) 以培养爱国爱业精神为核心,确立思政目标
爱国爱业作为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对高学历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地质行业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先行和基础,地质工作者也必须奋发有为、爱国爱业。基于这一理念,确立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爱国爱业的可靠接班人为核心开展课程思政,构建课程思政育人元素知识体系(图1)。
爱戴祖国,甘于奉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首先就要坚定学生爱国的思想,树立学习强国、劳动报国的信念,形成爱国并愿为祖国事业作贡献的原动力。
勇于担当,积极进取。有多大担当就有多大事业,对于学生而言,只有练就担当作为的真本领、硬脊梁,才能作出成绩。鼓励学生挑起担当,不断进取。
追求卓越,锤炼品格。专注做事,避免外界诱惑的干扰,坚定初心不动摇,奋勇向前。要磨练学生耐性,培养其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团结克难,重视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许多任务通常凭一己之力难以完成,需要群策群力。然而知易行难,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树立信心,百折不挠。青年一代如朝阳,充满无限希望和可能。鼓励学生要敢想敢干,树立能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二) 结合专业特点、总结学生意见,设计思政方案
选择思政元素时要把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路,挖掘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内容,同时需兼顾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制定有效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8]。重点把握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的实训特点,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一方面可以在实践教学时因势利导,引导学生以地质故事为背景探讨古往今来地质编录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课程思政,教师也能从课堂讨论中获得学生感兴趣的思政元素,从而设计思政方案。另一方面,可以实操型任务或小组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合力解决问题,在任务中培养合作意识和工匠精神。
(三) 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
课程思政案例库是将课程思政案例按一定目的进行筛选、编辑、整理和总结出有秩序的教学资源系统,具有以下优点:①从根本上节省课程思政设计时间;②方便教师间沟通学习;③不断注入新案例,与时俱进;④方便修改和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的建立能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课程思政案例库建立如下。
确定核心思想。根据地质编录技能综合训练课程需要,以爱国爱业精神、科学精神、伦理法制等思政元素为核心建库,后期根据案例思想内核筛选后分类入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