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郭瑞霞 金玉茜 陈志华 来天娇 邱海峰 刘宁摘 要:为大力贯彻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全面强化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通过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有机统一。该文通过分析妇产科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引出“宫颈癌防治”这一课程思政案例,从宫颈癌三级预防的角度展开讲解,启发学生自尊自爱、创新求索、关爱患者的意识,展示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深度结合的教学路径,并系统阐述妇产科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和相关策略,以期为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发展提供有益探索和参考意见。
关键词:课程思政;妇产科学;宫颈癌防治;医学教育;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6-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vigorously implement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alent training in the new era and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task of establish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will be carried out throughout th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ourses to achieve the organic un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education. By analyzing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the course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leads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se of "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explain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rtiary prevention of cervical cancer, inspires students' consciousness of self-respect, innovative search and caring for patients, and demonstrates the teaching path of in-depth combination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curriculum,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and related strategies of integrating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into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Key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ervical cancer; medical education; teaching path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和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对课堂思政做了深入阐述,强调了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为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方向。医学,作为一门蕴含着丰富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也是一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学科,其人才思政水平的提升能够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2]。因此,高等医学院校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德育培养,做到以立德为首要、以树人为核心,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医学人才[3]。妇产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性要求高、实践性强以及医患关系复杂特殊等专业特点,其涉及内容几乎涵盖了女性一生中生殖系统生理和病理各方面的内容,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也极为丰富[4]。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妇产科学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教师重视不足,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照本宣科,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割裂分离。而如何挖掘妇产科学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找准切入点,引入相关案例,做好总结与反思,将立德树人、全方位育人贯彻于妇产科学教学的全过程,是构建妇产科学课程思政的重要问题,值得妇产科学教师深入思考和学习[5]。在教学过程中,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学教研室深入探讨和思考妇产科学课程思政的构建,根据不同章节不同疾病特点选择并融入相应的思政元素,对教学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政教育进行实践与探索,本文选取宫颈癌防治这一课程案例,进一步探讨妇产科学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教学要点。
一 开展妇产科学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意义
(一) 新时代背景下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的健康越来越被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为保障人民健康,国家高度重视对医学生的培养,大学教育者也需要对如何做好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探索。202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将价值引领与塑造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形成多种形式共融的育人长效机制。因此,高校教育应迫切落实课程思政改革,将医学、道德、思想政治教育三者进行有机结合,将过去单一的专业课教学和思想政治课育人转变为通过医学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新形式。
(二) 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人民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与日俱增,对医生综合素质的期望也不断提升。医生“以人为本”的职业特点也要求医生具有很高的思想政治观念、职业素养以及人文沟通能力。医学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为祖国培养兼具精湛医术和崇高医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医学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对医学生的培养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更要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关注医学生道德素养、思想政治、理想信念和人文沟通等方面的培育。尤其是妇产科学,面对女性患者,涉及人体生殖器官和个人隐私,更需要医务人员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对医务人员的要求更高。因此,应该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思想品质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成长为一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医学教育人才要求的优秀医护人员。
(三) 促进医学生建立职业认同感
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重点指出,强化医学生职业精神,发挥课程思政作用,从精神层面推进医学生职业认同培养工作。研究和调查发现,医学生对医生职业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动力,以及对未来从事职业的选择,目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总体并不高,医疗环境的复杂、医患纠纷和负面社会舆论的不断出现都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更需要教师在课堂与临床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加强责任意识,培育职业精神,坚定其追求崇高医德和精湛医术的精神,使学生逐渐成长为全面发展的高水平医学人才。
二 宫颈癌防治课程思政案例
(一) 概述
宫颈癌是影响全球女性健康的第四大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宫颈癌新发病例超60.4万例,死亡超34.2万例[6]。我国是全球宫颈癌负担最大的国家之一,2020年新发和死亡病例数分别约为11万和6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7-8]。随着宫颈癌防治的不断进步,宫颈癌成为目前唯一的一种病因明确、可防可治,甚至可以消除的妇科生殖道恶性肿瘤。通过宫颈癌的三级预防,尤其是接种HPV疫苗、进行宫颈癌筛查能够显著降低宫颈癌发生风险,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生。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发起全球消除宫颈癌战略行动,决心在本世纪内于公共卫生层面消除宫颈癌威胁。
(二) 案例设计——内容讲解与思政教育深度结合
近年来肿瘤相关死亡率在我国人群中占比逐年增高,由于肿瘤造成的人群健康负担日益加重,而医疗工作者对解决这一问题承担重要责任。因此,肿瘤防治和诊疗相关医学教育中的思政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有效的思想教育能够帮助医学生加强责任意识,激发其对肿瘤疾病的关注和兴趣。首先,在讲解宫颈癌的基础知识时,应介绍其流行病学现状和我国最新流行病学研究结果,研究显示我国的HPV感染和宫颈癌流行病学特点与全球相比,皆有相同点和不同之处,我国的宫颈癌防控实践更需要制定契合国情的方案[7]。其次,课程从宫颈癌的三级预防讲解宫颈癌防治的发展,融入对其发展历程中所呈现的敬业、求索、创新精神的思政教育。
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是在疾病未发生时针对疾病的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采取的措施。宫颈癌的一级预防,其重点即在于预防性HPV疫苗的应用。介绍1976年德国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Harald zur Hausen在宫颈癌组织中找到HPV DNA与人DNA整合的证据并证实HPV是宫颈癌病因的发现过程,启发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和不断创新的探索精神。在病因明确的基础上,自2006年起多种HPV疫苗接连问世,目前我国已上市的HPV疫苗包括进口3款、国产2款。其中魏丽惠教授在HPV检测和疫苗国产化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国产疫苗的出现打破了国外的垄断,为国人提供了更经济实惠的选择,这一事迹既体现了科研创新对我国医疗事业进步和保证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又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HPV感染的高危因素包括不良生活行为,在讲解该知识点时还应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恋爱、性爱观念,使学生意识到自尊自强和洁身自爱的必要性,以健康、负责任的方式对待爱情、家庭和性等问题,鼓励学生培养高尚的情操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即临床前期预防,指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防止或延缓疾病的发展。宫颈癌的二级预防主要依靠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和处理,教学通过讲解宫颈上皮内病变到宫颈浸润癌的发展过程,引出宫颈癌“三阶梯”诊断流程,即细胞学—阴道镜—组织学的检查步骤。逐一介绍各检查方法的应用和优、缺点,其中通过对传统巴氏检测、阴道涂片发展历程的讲解,结合身边的典型,介绍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食管癌防治先驱沈琼教授发明及推广食管拉网脱落细胞学检查技术的故事,从而增强学生思考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并提升学生“爱院荣院”的意识。正如巴氏检测和阴道涂片检测显著提高了宫颈癌的早期诊断率,沈琼发明的“拉网法”也使食管癌的诊断准确率大大提高,并能够早期发现癌变,提高患者生存率。同时,在课程中介绍我国郎景和院士组织开展的一系列多中心宫颈癌筛查临床研究,以及马丁院士对于HPV整合转录规律和HPV整合转录预测模型的创新发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将为中国消除宫颈癌提供“最优解”,应用最科学的方案也将在最大程度上尊重患者、减少对患者的伤害。这些医学家的故事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能够使学生净化心灵、提升境界,他们对患者的关爱以及锲而不舍、勇于拼搏的科研精神都值得学生敬仰,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此外,还可以在宫颈癌筛查的讲解中融入我国的“两癌筛查”政策,使学生感受到国家对妇女健康的关爱,深刻体会“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