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本科教育视野下通专融合:类型、层次与对策
作者: 李会春摘 要: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体系的交互渗透为通专融合提供实践可能,但通识教育“知识宽度““公民意识““文化性“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为通专融合提供不同的可能。通专融合可在教育目标、课程、教学材料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价等不同层次上实现。通专融合的改进对策在于,破除认知障碍并认识通专融合的多样性,适度打破通识课和专业课的边界,进一步推进教学转型,尊重高校特征开展本土性改革。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通专融合;教育目标;通识课;专业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7-0022-04
Abstract: The interactive infilt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system provides the practical possibility for integrating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but the three different value orientations of general education "knowledge breadth", "civic awareness" and "culture idea" provide different possibilities.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can be realized at different levels, such as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um,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The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are: getting rid of the cognitive barrier and realizing the diversity of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appropriately breaking the boundary between general courses and professional courses, further promoting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and carrying out localized reform on the basis of resp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and specialized educatio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ized course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在高等教育中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2018年,时任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之后几年中,建设一流本科,培养高素质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议题。不断改革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促进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下简称“通专融合”),则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契机。
回顾新世纪以来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的发展历程,发现具有明显的“双向奔赴“的特征。一方面,通识教育不断加强质量建设工作,致力于摆脱社会对通识课程“水课““营养学分“等不良印象,通过凝练教育理念、完善课程审查环节、构建教学共同体、提升学业挑战度和强化考核等措施,不断拓展深度,使通识教育具备一定专业水准。有研究者提出,通识教育应当确立自身独有的知识生产和传授机制[1]。通识教育的精深化和学术化,以及通识教育发展自觉意识的生发意味着它正向专业化方向不断挺进。另一方面,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不再局限于狭窄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塑造,而具有更为广博的视域。多年来围绕专业教育蓬勃开展的教育改革如问题化学习、项目化学习、翻转课堂和学生中心学习模式变革等,都使专业教育的人文性和社会性不断加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通识性“色彩。可见,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不仅通识教育在不断朝专业化方向迈进,专业教育也在向通识性方向不断拓展。这使通专融合既有理论价值,也有实践基础。然而究竟如何理解通专融合这一命题,它何以可能,又有哪些表现形式,面临何种挑战以及如何改进,目前部分文章虽有触及,但多止步于现象描述,缺乏充分的学理探讨。因而,对通专融合开展深入理论分析尤为必要。
一 通专融合的可能性: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互渗透
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观念转变后通识教育的逐步复兴,使通识教育有了相对独立的生长空间,也大大拓展了专业教育的发展可能。然而由于专才教育的历史惯性使然,不同学者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高校中定位的主张存在明显差异,直接影响“通专融合”的可能性。总体来看,关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定位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如下四种观点。
(一) 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补充
这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依然要以专业教育为重点,通识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教育纠偏,扭转专才教育模式下学生视野受限、人格发展缺失的积弊。持此观点者认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以满足知识广度要求为主,也可作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之用。然而在实践中,这一观点不免会矮化通识教育地位,常遭遇通识教育质量不佳、被师生轻视、被专业教育排挤等问题。
(二) 把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奠基
这一观点认为通识教育功能在于为学生提供必要知识、技能、价值观或文化方面的准备。它认为所有大学生都必须接受具有公共性的教育,或认为只有做好通识教育的奠基工作,专业教育功效才能更好发挥。如梅贻琦“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就是典型代表。实践中常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阶段划分,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其优点在于,它认可了通识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在低年级阶段强制学生心无旁骛地进行通识学习,有助于强化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但缺陷是时间上割裂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会使学生形成高年级之后即可告别通识教育的错觉,忽视了通识教育精神(如人格培养)在时间上的永续性[2]。
(三)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独立且平行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均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且功能不可取代。二者区别主要在于其功能而非阶段。这一观点把通识教育视为贯穿大学本科阶段的教育体系,与专业教育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在课程上,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彼此独立。其中,通识教育主要由大学层面统筹设计,而专业课程由专业院系负责,二者各司其责,互不干扰。这一模式以《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中的规划最为典型,也是目前高校实践中最为常见的模式。不足之处在于,通识和专识彼此渗透较少,二者更像是做加法,而并未进行深度融合。
(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独立但互相渗透
同第三种观点一样,这一观点也高度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在高校育人体系中的功用,且分别设计不同的课程体系。与第三种观点的差异在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在边界上并不泾渭分明,而且彼此渗透,相互交织。通识课程要拓展深度,体现相当的专业水准和学术要求;专业课程也需要有通识性目标,突出人文性和社会性,力避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在特定场景下,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可以互相转化[3]。
上述四种观点为通专融合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可以发现,四种观点层层递进,一方面,通识教育的地位不断加强,从边缘逐渐步入高等教育的中心,从阶段性教育逐步发展为全过程教育;另一方面,通识和专识的关系也从彼此隔离逐步发展为交互渗透,使通识和专识不再是简单地做加法,而是进行深度融合,密切配合,更好实现协同育人。
二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类型
通专融合的含义极为丰富,它意味着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并非简单“加总“,而是彼此敞开,交互渗透,实现最佳育人效果。推进通专融合首要前提在于精准把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各自的含义,尤其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性质。没有对通识教育概念的深入理解,通专融合的实践也会受到影响。由于受不同教育哲学观念和流派影响,通识教育除一般性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含义外,内部具有高度复杂性。不同学者或高校言及通识教育时,具体指向可能大相径庭[4-6]。考虑到通识教育的实际影响力以及通专融合实践改进,以下三种通识教育的观念差异最值得重视,其影响之下的通专融合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 关注“知识宽度“的分布式通识
分布式通识是通识教育最常见的模式,旨在培养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以避免视野褊狭、追求“知识宽度“为主要特征。常见形式是把通识课分为几个不同模块,规定学生在每一模块修读的最少课程数量或学分数。其“通”在于通过强制要求学生广泛涉猎,能避免过度专业化导致的视野狭窄,进而沟通不同知识领域,拓展学习视野;其“专“在于每门课程应有专业水准,充分体现本学科的理论视角、工具和方法。横向跨越不同学科的“通”和纵向每一门课程的“专”彼此交织,以实现通识和专识的融合。此外,分布式通识不会完全排斥专业课程,各院系的专业课程也可满足通专融合对“专”的要求,与通识教育的“通”紧密配合,协同育人。其挑战在于:在专业高度分化的大学组织格局中,分布式设计让学生在不同知识领域中零散选课,易缺乏整体性,难以实现打通不同学科的效果,沦为多学科学习的碎片化集合。
(二) 关注公共意识培养的通识观
通识教育另一种观念源自古希腊罗马时代,旨在帮助一个人学会如何明智生活,以及培育公共意识尤其是公民意识。课程设计主要体现是核心课程,如果说“分布式”设计关注个体层面的视野拓展,“核心课程”则更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为培育公共意识,核心课程会打破学科边界,凸显跨学科特征,鼓励围绕重大共同话题或文本开展学习活动。核心课程“通”和“专”的结合点在于:首先,教学材料上要选择具有重大公共性的文本、材料和话题,而不能过于狭窄。这些话题会影响所有社会成员,且需要多学科合力进行回应。学习过程会牵涉不同知识领域视角、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应用。实践中常围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全球疫情、公共危机和地区发展等重大议题展开。其次,从参与者看,学习者来自不同院系,自觉或不自觉带入所在专业的学科视角和方法,也可与其他学科的学生进行跨学科交流,从而激发通识课堂和专业视角的双向互动。
(三) 关注文化意识培育的名著课程通识观
名著课程源自永恒主义教育观念,认为教育应关注人类文化文明发展过程中的恒久价值[7],而它们通常蕴藏在伟大经典文本中思想先哲围绕重大问题展开的生生不息的讨论和思考中。名著课程关注通识教育的文化性,旨在通过学习文化文明的经典文本,围绕这些文本及所涉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培育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责任感。教学材料方面通常会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文本,而教学方法则会诉之于古典的对话讨论法。通专融合的要点是重建、恢复专业知识与文化文明之间的关系[8],打破专业主义话语下知识的“对象化”缺陷,以教育的文化性统摄专业教育。其挑战在于:一是对学生学术禀赋的前置要求较高,二是教学设计中的小班化教学、师生讨论法等手段需要耗费巨大成本。也正因为此,名著课程应用范围相对有限,难以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背景下全面推广,只能在个别人文传统厚重、学科结构齐全且师资实力雄厚的高校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