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粤港澳大湾区工科高校的应对策略
作者: 周彬 刘海涛 李祚华 陈南坤 张奥博摘 要:该文介绍后疫情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教育中心随经济文化中心的迁移而迁移,高等教育正在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其教学范式、资源配置、教学模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必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当前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对工科高校是一个重大发展契机,学科交叉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正在发挥更大作用。为顺应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时代发展大势,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工科高校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新工科”品牌、重视政府和中小企业的作用、采用《华盛顿协议》升级版打造培养体系及本地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建议。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粤港澳大湾区;工科高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19-05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Education centers are shifting in line with economic and cultural hubs. Higher education is deeply integrating with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teaching paradigms,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teaching modes are undergoing profound changes. China's social stability and economic prosperity will undoubtedly promote the rise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he current nation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First-rate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initiative and the New Engineering initiative presents a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engineer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are playing crucial role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the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to build a "New Engineering" brand, emphasize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and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dopt an upgraded version of the "Washington Accord" to build a training system, and integrate lo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ith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post-epidemic era; higher educatio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engineering university; development tendency
教育部高教司前司长吴岩提出“把握高等教育新形势就是要把握时代发展大势、中国发展大势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大势”[1]。新冠感染疫情如浩瀚浪潮席卷全球,直至今日仍然影响深远。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势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建设一流大学、培养一流人才有哪些启示?有必要先了解世界和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新冠感染疫情后的发展趋势。
一 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一) 后疫情时代世界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 经济发展必将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疫情催生高等教育国际化发生变化
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会随着世界经济文化中心的转移而转移,而中国经济的繁荣富强必将推动中国大学的群体崛起。吴岩在讲话中提到“每一次工业革命,大学既发生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大学的跨越式发展;当前世界不仅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同时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关系和公共秩序都在急剧地重构,政治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新冠感染疫情危机对全球宏观环境和高等教育基本要素产生巨大影响,人们对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度下降,但同时因为全球性的疫情又导致了国际合作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迫切[2],宏观国际形势和政治政策因素将导致出国留学需求减少,而人民群众对中国高校国际化和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将增大。高等教育需要提供“公平、优质、开放、包容和终身的适应全球化的教育服务,国内外高校共同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能够参与人类难题治理的人才”[3]的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得到加强。疫情爆发前,全球化推进了经济发展,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疫情爆发后,全球政治更加碎片化和“去全球化”浪潮的涌现[4],加剧了世界经济不平等导致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深层矛盾[5],高等教育国际化必将产生新方式。
2 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是重要发展契机,高等教育作用愈发重要
“技术和知识也是区域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高校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引擎’”[6]。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催生和支撑了美国硅谷的发展壮大;剑桥大学造就了英国硅沼的繁荣;慕尼黑工业大学、海德堡大学成就了慕尼黑高科技工业园的繁荣;东京工业大学等高校维系着日本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兴盛。区域经济发展、国家经济发展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有美国东海岸的大学集群,旧金山湾区则有美国西海岸大学集群,东京湾区也同样是大学高度集聚的地方,是重要的集散地和增长极[7]。深度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只有将本身发展融入区域经济发展,才能够实现与经济发展的共赢[8],随着知识、技能、创新要素在经济发展中比重日益增大,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从基础支撑作用转变为引领支柱作用。
3 教学范式和资源配置均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对教育产出重要性认识的逐渐深化,国际教育组织及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都开始将教育评估的重心由院校向学生转移,由资源的占有量向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转移”[9],建设重点从教育规模转变为教育质量,高校教学范式也随之不断更新迭代。全球顶尖大学都在强力推动这一趋势——把培养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卓越教学作为大学的第一任务[10]。大学教学范式从“以知识内容为重心”转为“以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重心”[11],大学教学更加关注教学活动本身、教学质量的生成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效果[12]。从最早的学徒制,师徒相传以练代学,到目前大部分高校研究院采取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的导师制,最后是近年来在本科生教育阶段出现的教育、运行、交际和居住多元素融合的学院制[13]。这些转变都意味着高等教育对象——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要性日趋提高,整个高等教育教学范式和资源配置提升到以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4 教学模式转变为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在线教育重要性凸显
随着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飞跃式发展,教学手段愈发依赖于互联网、短视频、教学辅助软件等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在教育服务和课程设计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新的数字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跳出固有框架,思考并重新定义教学和教育方法提供帮助[14]。随着新冠感染疫情的肆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的主要且基础的支撑力量[15],国际留学生通过在线课程完成学业,在线教育日益被大众接受与认可,海量线上学习需求催生了新型教学服务供给方式,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的趋势得以加强。疫情后,高等教育将更加依赖信息技术,数字鸿沟将进一步拉大,优质在线学习案例、开放教育资源、微型证书、学习分析、混合课程模式和人工智能成为6个关键技术与实践[4]。
(二) 后疫情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
1 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必将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崛起
“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19年正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在学规模居世界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整体上进入世界中上水平,开始进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第一方阵”[16]。中国社会稳定和经济繁荣,必将更进一步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近年来的中美贸易摩擦一方面将影响中国留学生的赴美热潮,中国学生赴外留学热度会有所降温;另一方面,高端人才回国热度不断增加,高等教育将迎来一批顶尖学者回国浪潮。疫情后,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格局将可能发生变化,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将占据全球高等教育国际化更重要的位置[17]。
2 高等教育深度融入中国区域发展是国家意志,疫情后此需求更加急迫
近年来,教育部及相关政府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办法》等系列文件,着重强调了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发展的要求及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国家对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融合的高度重视,既凸显了国家对二者融合的强烈愿望与现实需求,同时也反映出在疫情后经济社会发展中,高等教育将会在区域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区域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更加迫切。
3 “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是高校再发展的重要契机
“双一流”建设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需要。自2015年国家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内学者对“双一流”建设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首先,“双一流”建设要贴合中国实际,立足国家战略[18],提高地方区域创新能力建设[19],为中国经济建设服务。这些论点也恰好贴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新内涵,为“双一流”建设指明了方向。其次,“双一流”建设要以学科建设为中心[20],与世界高校积极“互看”[21],但也要有中国标准[22],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23]。这些观点提出了“双一流”建设的实施原则。最后,一些专家就“双一流”建设的应用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如通过资源配置和体制保障等措施进行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建设[24]。怀进鹏同志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推进会上的讲话中提出“我国高质量‘双一流’建设体系基本形成”。2022年新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双一流”进入第二轮建设阶段[25]。
新工科建设则是中国高等教育对第四次产业革命和世界形势特别是新冠感染疫情前后世界形势的战略应答。主要内容是通过构建新兴工科和传统工科相结合的学科专业,为培养具有中国特色、国际竞争力且面向未来科技创新的工程教育人才,探索建立的新培养模式。其重点是根据技术发展更新知识体系,实施新型教育方式,强调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实施未来技术学院和新型产业学院,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双一流”建设和新工科建设既是国家实施的教育战略措施,也是工科高校主动应变、求变的最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