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探析
作者: 谷存昌
摘 要:人才兴,国家兴。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院系和专业作为高校的基本单元,对其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和对比,可为学校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该文以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模型,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关键词:一流本科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熵权法;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23-06
Abstract: Talent is booming and the country is booming. The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is the lifeline of universities. It is related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core content of higher education. Departments and majors, as the basic unit of universities, evaluate and contrast the quality of their personnel training, which can determine the talent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school orientation, formulat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plans, perfect mechanisms for major setting and dynamic adjustment, and provid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evide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Based on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local university, 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del of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evaluation, and provides some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quality of talent training; entropy method; evaluation system; model construction
教育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高等教育作为评估高校竞争力的核心,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永恒主题[1]。
目前,我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正面临“由大到强”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也由关注规模向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发展。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责在于提高教育质量,只有持续不断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才能维持自身的发展,永葆欣欣向荣的朝气[2]。地方本科院校在我国高等学校中数量最为庞大,培养的学生数量也最为庞大,基本职能之一是培养适应区域化人才市场需求的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
我国的高等学校基本是由院系和专业组成,学院和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负有主体责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根本上决定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的水平。政府财政资金是高校维持生存的主要资金来源,但是由于教育资源有限,高校能否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劣及时进行动态的专业结构调整,显示着学校治理的魄力和水平,体现着学校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影响着政府对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针,亦决定了学校的发展前景。本文以学院和专业作为学校考察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单元,以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基础,构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综合评价指数统计模型,依据实证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一 文献综述
我国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颇多,但诸多制约因素影响了其实际的分析和运行。
首先,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内在含义,国内学者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阐释:①发展观。周小理等[3]提出要对学生个人的连续成长过程进行评价,方能恰如其分地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②要素观。吴继红等[4]认为21世纪的高校人才培养标准包括“五质”,即本质、品质、素质、潜质和气质。③适应观。刘学忠等[5]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随之做出适应性调整,以顺应时代要求。④主体观。张建国[6]建议由高校、用人单位、社会公众来共同完成高校人才培养评价。
其次,对于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多数学者从不同的评价观出发,根据自身评价目的的需要,分别建立了不同的评价体系。石华敏[7]依据就业市场的需要,从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想道德三个层面构建了人才培养体系,并在每个一级指标下设立了若干二级指标;张德江[8]从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角度出发,构建了一个包括教师教学、学生自身以及教育资源三个层级的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认为不能仅仅重视成绩这一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较多的是从定性、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实践性不够,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的深度挖掘和分析,特别是在地方本科院校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体系指标设计、评价模型建立和具体实践方面的研究显得更加迫切。
二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涉及诸多因素,既包括学生层面的,也包括学校层面的。我国人才质量培养评价方式主要是教学评估,近些年来,逐渐兴起了一些专业评级机构,包括学校内部组织的研究课题组,例如清华大学组织的CCSS项目组等,以及学校外部的第三方评级机构,例如麦克思等,委托第三方评价机构成为学校及教育局评估教学质量的新兴手段。这些评级机构主要负责编制调查问卷对学生及教师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和整理,以及简单的统计分析,并将其反馈给受调查学校[9]。高校内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有助于其对学校的学院和专业结构进行动态调整,而且可以为学校制定发展规划目标提供科学依据[10]。
客观监测和评价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仅体现了“管、办、评”的思想,对于完善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及帮助学校自身持续进行教学工作改进均具有重要意义[11]。本研究以数据为基础,构建评价模型,计算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综合指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从评价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设置相应的一级和二级指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表1)。
三 实证分析
(一) 研究方法
针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采取调查问卷形式采集数据,但是在选择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模型上却大有不同,包括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和数据包络分析法等[12]。这些方法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数据信息采集质量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其评价效果。故此,本文选择了较为客观的赋权方法——熵权法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据此进行分析。
鉴于选取的各项指标具有不同的数据量纲,为了消除不同数据量纲的影响,首先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将原始数据按照某种关系式归一化到某一无量纲区间,标准化处理方法为功效系数法,将功效系数的值域确定为[0,1]。
设uij(i=1,2,…,n;j=1,2,…,m)为原始数据数值(其中i为学院或专业子系统序参量,j为指标个数);u″ij为第i个子系统的第j个指标经过归一化后的标准数值,归一化具体过程如:
由于本文选取的各项指标均属于正向指标,故选择第一种计算公式。
在对各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对各项指标进行赋权,其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熵权法是一种根据指标数据的变异程度来刻画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中的作用大小,为指标赋权重值的方法[13]。如果某项指标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权重值也会较大,这种指标便会成为决定综合评价指数的决定性指标,从而使结果有失偏驳。为此,使用如下方法,使原权重数值集中于0.8~1区间内,以降低各项指标权重的差异性,使综合评价指数的结果更公正。
化简后得
其次,确定各项指标最终的权重,令其为wj*,则有
(二) 各项指标的权重分析
本文以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应届毕业生发放问卷的形式采集数据,并提取研究所需的信息。构建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将学院和专业作为两个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在学院层面,选取升学率、就业率、就业现状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等14项指标;在专业层面,选取师生比、升学率、就业率和月收入等15项指标。
在学院层面,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调整为最终权重,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升学率在评价学院培养质量过程中的贡献率最大,而就业率和基本能力满足度的贡献率最低。从图1中可以看出,学院升学率的离散程度最大,就业率的离散程度最小,即学院就业率差别不大,其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影响力最弱,而学院升学率差距悬殊,其成为最主要因素,是学院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点。此外,由图1可知,学院就业率、校友满意度、教学满意度、基本能力满意度和基础课成绩这五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均在0.8以上,且贡献率较低,可见学院的教学满意度很高,学生满意度也很高,侧面反映出学院教学质量好。
在专业层面,根据熵权法计算得到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其进行调整得到最终权重,结果见表3。
由表3可知,在专业层面,月收入对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贡献率最大,就业率、基本能力满足度和基础课成绩的贡献率最小。此外,师生比、升学率和离职率的贡献率相对较大。由表4可知,总体来看,专业的教学评价和校友评价较高,对培养质量的影响程度较低,基础课成绩多集中在0.8以上,师生比、升学率和月收入的离散程度较大,因而这三项指标对培养质量评价的影响程度较大。结合在学院层面的分析,在学校层面,教学评价和校友评价不能成为区分学院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关键因素多集中在就业质量、学业质量和师资水平方面,其中升学率这一指标成为重中之重,无论是在学院层面还是专业层面,均起到最为关键的作用。
(三)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
根据指标权重和标准值,计算学院和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具体数值见表5和表6。
根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可以对学院和专业进行排序,为学院教学工作年度考核、专业动态调整和持续提升提供科学依据和客观标准。由表5和表6可知,评价年度内,生物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高,机电工程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低;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高,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最低。从总体来看,学院的评价指数均在0.7以上,一半以上的学院数超过0.8,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总体水平较高;在专业层面,除了动画专业,所有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数在0.6以上,但最高的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学院)专业的评价指数约为0.793 4,还不到0.8,达到0.7以上的有21个专业,处于0.6~0.7区间内的专业有38个,可见,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