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直博生的学术困局及破局路径解析
作者: 戴海峰 范文君 乔冬冬
摘 要:直博生已经成为我国博士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直博生在博士攻读期间易陷入学术热情衰减、学术信念缺失、学术表现不佳的学术困局。该文基于质性研究方法,探究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入学动机杂糅和科研基础薄弱的个体学术背景、角色过渡不顺和高期待难以回应的角色失配、导师和朋辈互动障碍导致的社群嵌入水平低以及学术职业不确定性和非学术职业的广阔前景的劳动力市场因素介入是导致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以入学动机为直博生招考遴选的重点指标;加强本科教育阶段与博士教育阶段的有效衔接,建立针对直博生群体特质的独立培养体系,建设拓宽直博生职业发展路径的职业发展教育平台的破局路径。
关键词:直博生;学术困局;质性研究;博士生教育;破局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056-07
Abstract: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octoral group in China. However,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are prone to fall into the academic dilemma of declining academic enthusiasm, lack of academic belief and poor academic performance during their doctoral studi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fall into academic dilemma.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individual academic background with mixed enrollment motivation and weak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the role mismatch composed of the unsmooth role transition and high expectations difficultly responded to, the low level of community embeddedness caused by the interaction barriers between tutors and peers, and the involvement of labor market factors including the uncertainty of academic career and broad prospects of non-academic career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cademic dilemma of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breaking paths are further proposed: to take the enrollment motivation as the key indicator for the recruitment and selection of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tage and doctoral education stage; to establish an independent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group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to build a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platform that broaden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path of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Keywords: direct-entry PhD students; academic dilemma; qualitative research; doctoral education; problem-solving path
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必须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博士生教育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顶端,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渠道,是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推动力。为推动博士生教育加速发展、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国家陆续出台多项重要举措,如逐步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创新博士生招生形式、规范博士生培养管理和开展博士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等。其中,在招生层面,为激励具有学术研究倾向的学生提前进入博士学习阶段、缩短就学年限,同时提高生源质量和培养效率,允许优秀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通过推荐免试直接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以下简称“直博生”)逐渐成为优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有效路径。2002年,《教育部关于做好2002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明确将“直接攻博”作为我国博士招生方式之一。自此,“直博”开始具有政策依据,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随后,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被相继纳入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7年联合印发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20年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作为深化博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稳步发展博士生教育的重要措施。
一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随着直博生规模的不断扩张,学术竞争的日趋激烈,新的培养模式也引发了许多新的问题。虽然直博生在所在学科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潜力,但其在就读博士期间面临多种问题,例如个人能力否定、群体归属感薄弱、就业方向不匹配等,容易陷入学术热情衰减、学术信念缺失、学术表现不佳的学术困局[1-3]。该学术困局对直博生群体坚持学术研究的信念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导致分流转硕甚至退学倾向的产生[4]。在《Nature》杂志于2019年对全球6 300多名博士生的调查回复中,学生表达了普遍且根深蒂固的对于学术训练、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以及阴郁工作前景的挫败感,其中36%的受访者曾因此焦虑抑郁[5]。某项对某“985工程”高校的调查发现有30.6%的直博生因学术经历不佳、科研受挫感强、自我效能不足等原因而失去了学业坚持意愿[6]。
国内外学者围绕博士生攻读期间面临的学业问题,从个人背景、组织环境、社群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综合研究。有学者强调博士生延期毕业和退学主要与个体的学术因素相关,如自身的专业基础、科研创新能力、跨学科研究能力、读博的动机、学术志趣和自我效能等[7-8]。有学者根据博士生坚持理论将博士生就读期间划分为不同的阶段,认为博士各个阶段的经历及各阶段之间能否顺利衔接过渡会对博士生学业产生重要影响[9],博士生与其所处的学术环境的交互作用是博士生能否获得自我认同感的重要因素[10-11]。导师的指导与支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与科研合作关系的构建是提升博士生的学术激情的关键途径[12-13]。同时,课题组的规模和环境、团队的学术氛围、各类学术会议和科研实践活动的开展等都会影响到博士生的主观能动性[14-15]。此外,院校的培养制度,例如课程的学习要求设置、论文选题的难易程度、学业考核制度的合理性和科研与社会活动资助政策等与博士生的学业表现密不可分[16]。
然而,以上研究通常是针对博士生群体或者包含直博生和硕博连读博士生的贯通式博士生群体,仅少量研究涉及直博生学术问题的产生过程、影响因素及消解对策[1,4,6,15]。为何在本科期间成绩拔尖、表现优异、心理素质良好的学生步入博士学习生涯后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为何直博生会陷入学术困局甚至萌生退意?本研究将通过考察直博生完整的博士攻读经历,探究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原因和影响因素,解析相应的破局路径,从而及时发现和改进在培养和管理直博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稳步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推动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参考价值。
二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探索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生发逻辑和内在机理。质性研究是指在自然情景中,采用访谈、调查、观察和分析等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并从原始资料中归纳总结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阐释性理解的活动[17]。通过质性研究,可以从受访对象个体叙事视角更深入地挖掘他们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便于理解和总结现实背后隐藏的联系和规律。
研究选取国内某“双一流”建设高校为案例高校,该校近年来根据国家政策逐步扩大直博生的招生比例。考虑到本研究关注的是直博生个体在博士学位攻读阶段面临的学术困局,访谈对象的选取应以正处于学术困局中或者曾经陷入学术困局但已经成功打破困局的直博生为主,由他们清晰完整地讲述或追溯自己读博期间的经历、感受、学业表现,从而使结果更加具有根据性和可靠性。由于不同性别、学科类别的直博生在读博过程中的经历不同,因此根据目的性抽样原则,选取该高校20名直博生作为访谈对象。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见表1。其中,男生11名(编号M01—M11),女生9名(编号F01—F09);理工科类专业学生12名,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8名。同时,为了确保样本的普适性和有效性,本研究还考虑了受访对象对博士不同年级的覆盖情况。
将访谈资料进行三阶段编码。首先对原始资料打散后进行初始分析,根据不同的特点和属性确定概念类属,形成一级编码(开放编码);然后,通过对一级编码的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并建立各个类属之间的联系,提炼出二级编码(轴心编码);最终通过整合与凝练,归纳出具有统领性的核心类属,形成三级编码(核心编码)。上述归因编码过程形成了4个三级编码(表2),分别是个体学术背景的影响、学术角色失配、社群嵌入水平低和劳动力市场因素的介入。研究将根据三级编码的结果,描述直博生博士期间的学术发展经历,深入探究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原因。
三 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个体背景:动机杂糅、基础薄弱导致的低抗压能力
直博生陷入学术困局的原因从本科时期就已经初具端倪。研究表明,博士生在预期社会化阶段,即入学前对攻读专业和学术研究的初始认知,会直接影响博士生攻读期间的适应和发展[18]。学生首先应该对学术本身进行深入思考,对自身的学术能力具有理性的认识,然后考虑是否应该选择直接攻博。然而,本科教育主要是以通识教育及某专业的基础理论和技能为主,且对学生的考查主要是通过课程考核的单一形式完成。随着分数、绩点等量化指标对本科教育的不断渗透,在内部竞争不断加剧的驱动下,希望从本专业中脱颖而出的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努力在课程考核中获得高分。受访者(M02)说:“本科阶段,大部分课程的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70%,想评奖学金或者保研的话需要绩点排专业前几名,所以我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专心学习课程还有考前复习上了。”大多数本科生都并未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对学术的认知通常建立在自我想象和他人转述的基础上,与实际情况存在差距。尽管有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本科期间有科研经历,但都是边缘性的工作,并没有深入地参与学术活动。受访者(M07)讲:“我大三的时候开始进一个课题组学习,老师就是让一个师兄带着我,帮他画图、整理数据,真正地接触到科研感觉还是读博以后。”因此,直博生在入学前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对自身的能力、性格与学术研究的需要是否适配缺乏清晰的判断,学术理想和信念不够坚定。这造成只有极少数的直博生在本科阶段能够表现出纯粹的学术热情。除学术志趣等内部动机之外,促使他们选择直博的原因还有本科优异成绩和推免政策的激励、更好的就业前景和经济收益、学制短及回应父母的期望等外部动机。例如,有受访者(F06)谈到:“我本人对读博其实没有什么想法,但是我的父母一直希望我能读博,提升竞争力,找个好工作。”可见,直博生的读博动机是多元杂糅的,是相对功利化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本科教育对学生学术志趣培养的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