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生产实习瓶颈与改革
作者: 董会 张晓磊摘 要:生产实习不仅具有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作用,还兼具提升学生健康、安全意识的任务,是培养新工科背景下卓越工程师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该文在分析我国地方高校生产实习教学普遍问题的基础上,基于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西安石油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经验,分析探讨生产实习可能的改革方向。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通过完善实习考核评价机制、拓展校企合作、优化实习内容和强化教师队伍与学生心理建设,可有效缓解实习经费短缺、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为进一步提升生产实习效果,专业将加强持续改进环节,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安全意识、健康意识、社会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生产实习;工科专业;新工科;校企合作;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52-04
Abstract: Production practice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bility of students, but also improve their awareness of health and safety, which is an important way to train excellent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common problems of production practice in local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experience of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national-leve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Xi'an Shiyou University was described, an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production practice was analyzed. According to building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timizing the internship cont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teachers and the psych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the welding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has effectively alleviated the problems, such as the shortage of internship funds, the disconnection between the internship content and the course content, and the poor attitude of students in the internship. In order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production practice, the specialty will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link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he training of awareness of safety, health and society, and ultimately provide support for the training of excellent engineering and technical ability.
Keywords: production practice; engineering specialty; new engineering;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excellent engineer plan
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毕业生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之一,为我国工业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不断强化与深入,对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工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为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与岗位适应能力,着重强调了学科的实用性与交叉性,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伦理与经济管理意识与能力,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1-2]。同时,我国制造业的改造升级也迫切需要工科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学生及其家长也提出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求。
生产实习作为工科人才培养的必修实践环节,具有深化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大幅提升学生对专业认知程度的作用,是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工程伦理与经济管理意识与能力等方面不可或缺。同时,生产实习环节还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对学生选择就业、深造,以及将来的发展方向有重大影响。因此,与课程设计等其他实践环节相比,生产实习在实践育人、培养新工科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各高校都在努力寻求校企合作,搭建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基地等平台[3-5]。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较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但是,随着新工科与工程教育认证的推进,不仅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还需要具备社会、健康、安全等意识与能力[6]。现有生产实习教学模式如何改革,在有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安全、健康、管理等意识与能力,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基于调研结果,分析了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生产实习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基于西安石油大学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经验,对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改革进行初步探讨。
一 现行的生产实习教学模式瓶颈与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生产实习的主要方式为学校组织学生到专业相关的企业、事业单位参观。该方式下,学生可以直接接触生产一线,可以直接接触书本上的设备与知识。但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方式对学生知识转化成实践的能力,以及安全、健康、经济非技术因素的了解与认知有很大局限性。难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创新等能力的提升需求,以及学生工程伦理、经济管理、安全等方面意识的培养需求。同时,该模式也存在较多问题亟需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实习经费有限、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和教师与学生因素影响生产实习效果等问题[7-11]。
(一) 实习经费有限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地方高校办学经费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在新冠感染疫情的影响下,造成学生人均生产实习经费降低或者零增加。同时,交通、住宿、实习费用近年来普遍呈现上涨趋势,且涨幅较大。以住宿为例,与2017年相比,2023年每个学生每天的住宿费上涨2倍,涨至2017年的3倍。这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有效时间缩短,不能完全达到培养方案与教学大纲的要求。另外,还存在部分地方高校实习经费过于紧张,学生自己出费用参加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或者自己联系生产实习单位的情况[7-8]。学生自己出费用参加实习同样会导致有效实习时间不足的问题。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没有经过学校与专业把关,通常无法满足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需求。同时,学生自己联系的实习单位与学校没有签订实习协议或合同,不清楚学生培养要求,导致学生实习过程中指导的目的性不强,监督得不到保障。这种松散式的实践教学管理对学生实习基本零保障、零作用,完全达不到生产实习的培养目标需求。
(二) 实习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考核作为课程必备的环节,肩负着督促学生学习、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持续改进等任务。目前,大部分高校生产实习考核主要通过考勤、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完成[9]。就实践能力培养而言,考勤虽然有督促学生学习的作用,但并不能直接促使教学目的达成。学生的实习日志与实习报告大部分是机械性地描述实习过程与内容,没有思考环节,实习内容与前期学习课程不能有效结合,达不到归纳总结、实践分析前期课程内容的目的。同时,学生实习报告中涉及工程伦理、经济与管理、健康安全等非技术因素较少。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实习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相应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教师与学生的实习教学与学习存在盲目性。工程教育认证以来,我国各高校陆续完善了课程体系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譬如增加学生答辩环节。但大部分高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尚不健全,基本未达到其存在的目的。
(三) 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脱节
近年来,我国各地陆续建立了大型集中实习基地,譬如,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实习基地。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每年倾向于去大型集中实习基地实习。大型集中实习基地的建立可以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便利,譬如住宿、交通等环节成熟,工厂入厂参观联系简便。但是,每个高校的专业都有其自身特点与特色。尽管集中实习基地提供不同实习单位可供选择,但是基本所有高校相近专业均在相同企业参观学习,实习环节与学习内容完全相同。学生入厂参观只能学到基本通用知识,不能与学生的课程体系内容相对应。这就造成企业实习内容与专业内容及特色相关性较差[10]。学生在校内学习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实习得不到有效印证与实践,校内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习内容完全脱节。因此,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相关性较差问题,严重削弱了生产实习的作用。
(四) 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意愿不高
为解决生产实习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脱节问题,各高校的专业负责人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紧密结合的企业。然而,建立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生产效率、经济利益。企业在顾忌保密、生产安全、管理压力和生产效率的情况下,会将学生短期实习视为负担,对学生入厂的短期参观学习有抵触[11]。即使接收学生实习,在生产一线的设备学生通常无法接触。另外,出于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因素,企业一般不会让学生操作设备,学生实习形式主要为参观。
(五) 教师与学生因素影响生产实习效果
教师是保证学生达成生产实习学习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实习教学不仅需要指导教师有扎实的理论学识,还必须具备实践经验,对企业装备、产品特点、生产与管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安全与健康管理体系等[12]掌握。各高校的生产实习带队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但是,近年来,“非升即走”的教师招聘模式,要求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有突出成果才能留校任教。同时,工科院校对教师的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注重高水平论文、科研项目等方面,对教学考核要求较低。上述原因导致青年教师科研压力陡增,其精力主要集中在科研项目与论文方面,教学心态为不关心、不主动、不配合,以满足最低教学要求为目标。另外,青年教师通常是博士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没有企业经历。入职后,大部分青年教师得不到企业挂职、培训。因此,在指导学生生产实践方面,青年教师相对薄弱。
学生是生产实习主体,但是学生实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导致学习效果较差。实习为一定数量的学生共同参观完成,部分学生入厂、入车间后没有紧跟企业导师步伐与节奏,而是选择舒适的环境休息。即使教师督促,学生仅是在队伍后方,达不到生产实习效果。另外,社会大环境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对企业嘈杂的生产环境存在抵触情绪,直接影响了学生实习心态与效果。同时,我国很多高校重视考研升学率,加大了考研宣传,导致学生在备考复习与生产实习之间发生冲突,学生精力不在实习,表现为学生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