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背景下隧道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及对策研究

作者: 贾朝军 施成华 雷明锋 黄娟

摘  要:当前,我国隧道工程建设蒸蒸日上,社会对隧道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增加。培养合格的隧道专业人才,是高校隧道工程培养的一大重要目标。目前,在大类招生背景下,隧道专业人才培养效果一般。高校在隧道专业培养环节上着重于理论基础,而忽略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掌握。因此,隧道工程课程教学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方向,结合现有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搭乘信息时代的快车,合理利用资源;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全面应用型工程人才。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提高培养质量,强化薄弱环节,使隧道专业人才满足国家发展需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隧道工程;人才培养;教改;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8-0165-06

Abstract: At present, my country's tunne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booming, and the society's demand for tunnel talents is also increasing. Cultivating qualified tunnel professionals is an important goal of tunnel engineering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large-scale enrollment, the training effect of tunnel professionals is medioc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cus o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tunnel majors, while ignoring the mastery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Therefor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unnel engineering course should be aimed at cultivating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bility, combining existing resources,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taking the express trai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rationally using resources, building a talent training platform, and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oriented engineering talents. Through a series of reform measures, we will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strengthen weak links, so that tunnel professionals can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major categories of enrollment; tunnel engineering; personnel training; education reform; countermeasures

近些年来,隧道建设突飞猛进,隧道迎来大发展的年代[1]。随着我国隧道专业研究生培养人数的增加,对隧道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数量向质量转变,面向社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成为隧道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如何进行高质量人才培养,许多学者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张亮等[2]认为传统教学在理论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及学生考评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与困境,向大众揭露了隧道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痛点。周德泉等[3]认为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应具有特色,为隧道培养提供了一种方向。段淑倩等[4]提出针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四维一体教学方法,倡导“智慧教育改革”。王迎超等[5]提出了案例教学方法,并给出了具体实施思路。胡达等[6]认为实践教育是隧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高校在培养过程中不可轻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王正义[7]提出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为打造应用型人才提出自己的见解。施成华[8]和黄阜等[9]认为高校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教学目的,大力提倡和推广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贾蓬[10]认为创新能力是学生的核心,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出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旨在完善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以期培养适应多语种环境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些学者在隧道专业教育上提出的理论对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我们在完善培养环节上提供了思路。

当前,隧道专业从属于土木工程专业,而土木工程一般为大类招生,由于专业分流较晚,导致在隧道人才培养上面临着培养质量不佳的问题。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地下工程的迅速开发,隧道开始向着“超大、超长、超深”的模式发展[11-12],工程问题复杂程度和难题数量直线上升,这就对隧道专业人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当前,由于种种原因,人才培养效果往往和预期相差较大。在隧道专业培养上,对学生的理论与实操教育都不能满足高质量人才的要求,高校与教师急需做出改变。因此,对大类招生下的隧道培养进行改革已经成为一个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针对目前在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创新水平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发现根本,提出完善措施。把提高学生基础理论作为基础,建立完善的课程实践平台和奖惩机制,提高并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打造面向社会,快速适应困难,解决隧道专业需求的隧道人才队伍。

一  大类招生背景下的隧道工程人才培养困境

(一)  专业知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当前,在隧道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生出勤率不高且课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在进行课堂互动时,只有寥寥几个学生回答,许多同学要么在埋头学习其他课程知识,要么便上课心不在焉。一般来说,隧道专业的课程一般设置在大三、大四学年,此时学生临近毕业,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往往会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放松。

首先,考研热现象席卷高校课堂。据统计,2022届全国研考报考人数为457万,比上年增加80万人,其中,湖南研考报考人数为16.8万,较上年增长了24.9%。同时,研考国家线大幅上涨,大部分专业国家线涨幅基本都在10分以上,部分高校热门专业分数更是令人咋舌。而考研热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对隧道专业本科专业课程教学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考研初试决定观,有学生把初试过线当作考研根本。这些学生持有一种想法:学的部分专业课小概率在复试会考,且如有需要初试结束也有大量时间回看。这便产生一种怪象:一名学生只需一两天便复习完一整学期的课程。大学原本应具有大家竞相学习的氛围,可由于考研压力,便把考研不相关专业课潦草学习,偶尔晚上抽很少时间复习,在不挂科的基础上节省时间。要考研的同学即使去上课,也经常会自顾自地看考研专业书。从我们国家传统的教育来说,以考研为理由不上学校的课,肯定是不对的,一是对自己的老师不够尊敬,二是浪费学费,也浪费自己的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放弃一定的专业课,无疑是一种功利主义的做法。

其次,就业压力冲击课堂。大四学年,学生开始为未来做准备。部分学生几乎放弃专业课课堂学习,而转身投入招聘会、人才市场之中。且此类学生存在着只要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过了期末考试关,就没有问题的思想。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由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求职期重合导致的。金秋九月,求职热潮来临。很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不停参加招聘活动,挤压了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以至于专业课程教学效果未达预期。

最后,忽视了对成绩没有要求的同学。这类同学一般对读研没有想法,且对工作要求不高,成绩高低对其无足轻重。失去了对成绩的追求,在课堂上便放松自己,失去学习的专注。由于大学生在学校无人约束,加上大学课少业余时间多,很多人都没有高中时期的苦读精神,而且周围环境也是如此,没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一个宿舍的同学,在一起不讨论课程而是谈恋爱、打游戏等等。有些人抱着一种考试及格的态度,满不在乎的样子,没有目标,没有竞争对手,没有压力。再加上现在宿舍不断电,可以整夜网络在线,晚上睡觉都睡得比较晚,各种社交媒体刷得“起飞”等,睡得晚早上起来也就不会太早,上午上课,自然没有精神听课。一下课继续玩手机,上课全部趴在桌上,下午也是这样,一直这样恶性循环。时间长了有的学生便养成这样的习惯“大家都不学,我也不学”,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现在的大学课堂。这类同学虽然人在课堂,但却心在他处,去了也不听讲。

(二)  实践培养环节不完善

专业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专业实践在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但目前,隧道专业教育却是两者脱节,联系不够紧密,结合质量不高。只注重理论教学而教育出的学生缺乏快速适应工程的能力,面对复杂、深奥的困难往往束手无策。在日常教育活动中也会出现某些教师沉醉于自己的研究领域,专业理论储备不够,落后于现实,不了解实践现状的问题。因此,当大学生毕业并工作时往往发现,所学知识已经落后于当前生产实践。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课程的培养是需要完善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主体的这种对立导致其分离越来越大。

第一,由于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要求有差距,会造成一种状况:学校的课程安排与学生的需求、社会的要求有差距,使学生无法感受到所学内容的用处,渐渐放弃不重要或者不感兴趣的课程。目前,大多数的隧道课程教学模式是授课老师讲解理论部分知识,配合该领域视频观看学习。学生对整个过程的学习严重依赖教师教学质量,如果教师思维守旧,未紧跟当时领域前沿方法,那么学生学习到的便是落后的知识,脱离了现场的工作方法和解决手段。而且这样的教学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略感枯燥无味,会觉得专业知识的理论并没有得到运用,剥离了理论的重要性。

第二,当前高校隧道专业教学重心都放在课堂教学,所开展的实习课程存在着“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时间一长,这样的实践活动与学生的专业慢慢产生了脱离,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学以致用,步入工作岗位后尽显迷茫。甚至某些教师为了省力要求学生自发组织实践,此类情况的实践效果也是参差不齐,远远达不到课程的培养目标。无组织、无针对性的实践不仅浪费学生时间也增加了社会负担,无法培养高质量的隧道专业人才。

第三,专业课程实践的考核评价不完善。无论是课程实践还是实习活动,都应有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以督促学生实践过程,做到有奖有惩。如果制定的评价机制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激励,便不能调动学生实践的主动性。完善的评价机制,应对积极参与实践的同学给予实质性的激励,对惰于学业的同学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学院的教学管理部门应针对实践制定明确培养目标,避免出现形式主义,欺上瞒下。

(三)  创新培养环节有待深化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当下知识获取渠道广泛且方便,这也使得重视知识的选择、整合、转换和操作才能增强自身竞争力。当代大学生比起被动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广泛涉猎,掌握迁移性强、概括程度高的“核心”知识,这就需要大学生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动地“构建”和“再创造”。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高等教育的规模也因势扩大。当前,高等教育逐渐向高质量、高素质教育方向发展。“活到老,学到老”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学习能力是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更新的信息可以快速获取,大家都能够及时掌握领域知识和技能,这也使得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而拥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根据所在领域需求,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解决突发情况,不断提高个人素养。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