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1+X+N”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探索

作者: 刘璐玲 陈里 吴健学

基金项目: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校一流本科课程“光纤通信技术”(294)

第一作者简介:刘璐玲(1985-),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

*通信作者:陈里(1984-),男,汉族,湖北武汉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技术。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07

摘  要: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民办本科院校积极探索“1+X+N”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人才培养新模式下,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光纤通信技术课程组从明确课程定位、推动教学改革、加大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推进课程思政、改善课程成绩评定等方面开展工作,努力提升学生在光纤通信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满足新时代通信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关键词:“1+X+N”人才培养新模式;一流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025-04

Abstract: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respond to the pilot work proposed by the State Council to initiate the "Degree Certificate + Several Vocational Skills Level Certificate" system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non-governmental colleges ar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1+X+N"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l. Under the new talent personnel model, the course group of the provincial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course "Fiber Optic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as made efforts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ability in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by clarifying the course orientation, promoting teaching reform, increasing resource construction, optimiz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mproving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well as cours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Keywords: "1+X+N" talent training new model; first-class course construction;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2019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开展目标和内容做了具体安排[1]。同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监督管理办法(试行)》,对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证书制定的监督管理做了详细部署[2],“1+X”证书制度正式以政府文件的形式被提出,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证书体系建设已经纳入政府的政策视野中,且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来保障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3]。同年10月,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一流本科课程”的概念,阐释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双万计划”和组织管理[4]。自此,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一流本科课程,从而提升本科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各大高校促进特色高水平专业建设及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5]。

作为一所独具特色的民办本科院校,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紧跟教育部工作要求,秉承“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以合作办学为措施,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改革课程体系为基础,逐步深化合作办学理念,不断改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积极探索新型“1+X+N”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打造一批一流本科课程,来带动和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  课程建设背景

学院自2002年开设通信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以来,依托最重要的校企合作单位——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重组)旗下的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光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等光通信相关领域得天独厚的优势,光纤通信技术课程一直是学院重点建设课程,于2011年、2021年获评湖北高校精品课程、湖北高校一流本科课程。近十几年来,课程组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学情特点及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光通信技术方面的优势,围绕基础理论、系统设计和实验教学,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完善教材建设,在课程内容的构建、课程教学的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即“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学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专业教育为核心,结合职业技能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若干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的“1+X+N”人才培养新模式。

对于学历学位证书,即“1+X+N”中的“1”,对应的是学科专业教育,也就是学生需通过专业课程学习,掌握相关专业基本知识、原理与方法,熟练相关软硬件开发工具,通过各科考核,修满相应学分,才能获得学历、学位证书。

对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即“1+X+N”中的“X”,对应的是职业技能教育。教师以学院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的实验室为平台,结合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方式来精心设计相关实践性环节,指导学生在光缆施工、设备维护等方面锻炼自己的操作技能,助力学生参加烽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认证的光纤线缆工程师证书、烽火PON初级及以上证书的培训和考核,最终获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

对于若干学科竞赛获奖证书,即“1+X+N”中的“N”,对应的是创新创业教育。考虑到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实际情况,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推进主要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竞赛和创新实践活动为主,在收获竞赛获奖证书的同时,进一步实现专业知识面和技能范畴的拓展,以及专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了适应“1+X+N”人才培养新模式,课程组从明确课程定位、推动教学改革、加大资源建设、优化教学内容与实施过程、改善课程成绩评定等方面开展工作,提升学生在光纤通信方面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出满足新时代通信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  课件建设具体措施

(一)  明确课程目标

为符合民办高等院校的办学定位,并支撑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组根据独立学院生源特点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梳理了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以及毕业生的求职岗位需求情况,设定了知识、能力、价值三方面的教学目标,以期能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升、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知识目标:能理解或者掌握光纤基本传输理论,光缆结构与特点,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结构、收发设备工作原理、性能指标、应用情况等。能力目标:能在实践过程中掌握光缆线路施工、光网络设备维护的操作技能,并应用现代光纤数字通信系统设计方法开展复杂工程的设计与创新,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科学研究、工程实践、综合分析和创新能力。价值目标:能树立服务通信强国意识,有强烈的行业认同感与自豪感,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国工匠精神。根据以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组力争将理论阐述、情感体验、价值引导融为一体,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不断凝练光纤通信技术课程教学特色,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水平[6]。

(二)  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

本课程成立了由通信企业技术专家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企业调研不断完善教学大纲,邀请通信领域知名专家进行课程规划,并定期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光纤通信相关知识与最新进展。课程组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演示式、比较式、问答式、讨论式和交互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应用与探索,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知识拓展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7]。

课程组积极探索实验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式,与时俱进增设与更新实验内容。课程实验中的25%学时安排进行光纤通信基础实验,基础实验在光电子技术实验室、线路工程实验室进行;余下75%学时为光传输设备调试实验,依托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支持,学生有直接接触、了解商用光传输设备的机会,保障了课程教学中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实践性环节与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在本课程结束后还安排有与课程相关的实践1周、通信系统综合应用实践2周,深化学生理论基础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课程组将教学与技能鉴定相结合,学生可参加相关的技能认证培训并获得证书,目前烽火科技认证的“光缆线路工程认证”“光网络认证”“PON工程师”在业内已形成一定影响。课程组还结合校企合作单位项目资源,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由优秀学生自主拟题或结合教师科研,积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三)  加大课程资源建设及应用

课程组邀请原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知名技术专家毛谦教授级高工为教学顾问,指导课程规划并定期举行本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讲座。被誉为“中国光纤之父”的中国工程院赵梓森院士多次为本院学生作关于光纤通信前沿进展的学术报告,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本课程的意义,增强学生热爱专业、致力于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课程组积极践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具有国内领先水准的SDH实验室、DWDM实验室、ASON实验室,并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烽火科技集团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湖北省高校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烽火科技实习实训基地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课程组结合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优质资源,积极探索完善“1+X+N”书证融通课程体系,并整合评价组织相关资源,吸引行业、企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共同参与和丰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科技竞赛指导教材以及教学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及时整合教学视频、案例库、习题库等线上配套资源,重点打造光纤、光缆、光纤通信系统等模块化数字资源包,并依托线上优学院平台、校内云平台、邮科院企业内网,组建 “光纤通信”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实现在线学习、在线评价,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多场景、多岗位的学习需求。

(四)  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