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闭环与反馈的“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作者: 李方昱 杨宏燕 韩红桂基金项目: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华北区域协作组研究课题“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40002011201607);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虚拟仿真教学”(202102464027);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双闭环策略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研究”(3055-0033)
第一作者简介:李方昱(1985-),男,汉族,辽宁鞍山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智能建模。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12
摘 要:“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以其独特之处成为新工科拔尖人才培养的重要创新。该文探讨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该模式的设计理念及实施策略,确保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体潜力,实现更有针对性的发展。探索如何构建培养模式质量保障机制,旨在确保整个培养过程科学、有序进行。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导师制度及学科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深度整合,有助于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闭环和反馈;本研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046-04
Abstract: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nnovation in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with its unique featur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l based on the closed loop and feedback in the training of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in new engineering. The design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of the model are analyzed to ensure that students can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individual potential and achieve targeted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training. Explore how to build the quality assurance mechanism of the training model, aiming at ensuring the scientific and orderly progress of the whole training process. The closed-loop and feedback-based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model is deeply integrated in terms of training objectives, tutor system, and discipline development direction, which helps to break discipline boundaries and cultivate top-notch innovative talents with innovative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in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new engineering; closed loop and feedback; Undergraduate-Graduate Integration;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op talents; training model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教材建设的重要论述,紧密聚焦“促进双一流建设,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目标及深化新工科建设要求,以更好地服务于工业和信息化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在经济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驱动的进程中,各行各业对人才的素质、能力及创造力提出了更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1]。同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人才培养的环境、方式、内容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2]。这一系列转变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人才供给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构建与新工科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是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3]。
一 “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近年来,新工科建设成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推动力,对传统工科高校培养人才模式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普通工科高校应坚持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抢先布局未来前沿科技。以学科建设为依托,积极引入国际前沿科研成果,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学术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框架,建立更灵活、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普通工科高校致力于为中国培养更多高水平、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全面深化新工科改革实践不懈努力。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要求是多层次、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广泛的交叉融合知识、强大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国际化视野[4]。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一培养需求,普通工科高校积极发挥其工科院校背景优势,着力推动理工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致力于构建一流学科与高精尖学科的整合。通过充分利用重大科研项目和教学科研平台,打造成为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基地。通过构建“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学校为新工科人才提供更加灵活、多元、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平台,创造有利于知识积累和能力提升的条件。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本研贯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旨在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领导力的新工科人才。通过在学科人才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领域提供丰富的培养资源,“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全面发展、创新思维、团队领导力兼备的新工科精英。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中全面素质日益突显。传统的本科和研究生分离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全面素养的需求。在“本研贯通”模式中,学生在本科阶段就能接触到更具深度的研究内容,培养更加全面的素质。传统的培养模式下,学科之间的界限明显,导致学生难以融会贯通多学科知识。“本研贯通”模式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助于培养具备跨学科视野的人才。“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为提高培养效率提供了重要保障。通过紧密衔接的学科内容和导师的引导,学生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形成更为连贯的学科体系,缩短了学习周期,提高了培养效率,有助于更早地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人才并参与到实际工作和科研中。“本研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强调实践创新、团队协作、国际化视野的培养,使学生更容易形成国际化的思维方式和竞争力,帮助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通过“本研贯通”模式有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创新思维的高水平人才,为我国在新工科领域的崛起做出重要贡献。
尽管“本研贯通”模式已经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本研一体化,但在追求更高水平的培养效果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传统模式仍面临一些挑战。传统培养模式是一个线性的单向过程,使得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和自主性,无法根据个体差异和兴趣特点进行个性化发展,影响其学业积极性和发展潜力的充分挖掘。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模式有望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促使学科之间的知识更为有机的融合,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二 基于闭环与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
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是一种以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无缝衔接为目标,以科研创新为主线,以学科前沿为导向,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5]。该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为新工科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6]。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中,闭环设计的模式使得学科知识和研究经验能够在不同阶段有机连接,形成一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路径。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更为完整的学科体系,避免信息孤岛和知识断层。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实际反馈也能及时回流,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为个性化培养提供有力支持。反馈机制的引入则为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升级提供了关键手段。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术表现、研究成果、个人发展动态,学校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计划,并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这种动态的调整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体成长,也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发展变化。
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模式实行本科阶段与研究生阶段的无缝对接,缩短学习时间,旨在为学生提供更为连贯和系统的学习经验。该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更使得学生在不同学科阶段之间能够更加顺畅的过渡。学校拟制定“本研贯通”学制,时长为“3+1+X”,具体规划了学生在整个培养过程中的学业安排。在这个学制中,“3”指的是本科阶段的前三年,“1”指的是本科阶段的最后一年,也是研究生阶段的第一年,“X”指的是研究生阶段的剩余时间,根据不同专业和方向的要求,“X”的时长可能不同,一般为1~2年。该模式下,第一年进行本科基础课程培养,并安排学生参与科研训练与国际交流;第二年开设专业核心课程,深入学科前沿,突出专业特色,同时开始进组学习,熟悉导师科研项目并准备学术论文;第三年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发展需求,开设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课程,参与课题项目并撰写论文,同时进行升研考核,满足要求后进入第二阶段的培养。第二阶段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在课程结束后选择一个研究方向进行系统深入学习,并引入实践导向的研究项目,培养科研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三阶段完成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如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撰写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此阶段为“本研贯通”培养取得高水平创新性成果的关键阶段,需要导师与学生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高水平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确保学生在这个阶段取得突出的学术成就。通过引入更多的科研活动,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的解决能力得到进一步锻炼,创新能力和学术兴趣得到更好的激发。这一完整的学制安排有助于确保学生在培养过程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发展,也为“本研贯通”模式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可靠保障。
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学制的灵活调整和科研活动的引入,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监控和调整。学制“3+1+X”中,“X”的时长根据专业需求动态变化,反映了对学科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实时调整。在第一、二、三阶段的培养中,学校通过实时收集学生的兴趣、发展需求及科研表现等信息,不断优化学业安排和课程设置,确保学生能够在科研中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导师与学生在第三阶段投入大量时间进行高水平的研究活动,这一阶段的学术成就成为闭环和反馈机制的重要输出,也反映了该模式对学术兴趣的激发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锻炼。整个学制安排通过不断收集信息,动态调整培养计划,确保学生在培养过程中获得全面深入的发展,实现了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索精神、创新能力[7],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研工作的深刻理解,使其在科学探索中不仅追求结果,更注重方法和思维的创新。同时,该模式强调学生要紧跟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掌握最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和挑战[8]。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突出了个性化发展,这也是“本研贯通”培养模式的核心特点[9]。模式通过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机会,使其在个性化发展的过程中更好地发现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也满足了传统“本研贯通”培养模式中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需求[10],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能力等。该模式让学生提前接触研究生水平的课程和科研项目,激发创新能力和学术兴趣,缩短本科到研究生的转换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质量。基于闭环和反馈的“本研贯通”培养模式通过动态调整、科研实践、个性化发展的方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力,为培养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