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进展谈两个关键问题
作者: 罗晓旭 罗毓夫 张杏玲 宁佳慧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彝族经典多模态汉英译介研究”(23BYY121);昆明理工大学-安徽鑫瑞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项目“学术英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实践研究”(KGXR230709)
第一作者简介:罗晓旭(1965-),女,苗族,贵州安顺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学术英语。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27
摘 要:语言迁移与认知、文化差异视角下,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越来越受重视。多元文化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其英语学习往往要经历母语→汉语→英语的三语思维转换,语言迁移与学习过程极具复杂性与特殊性;另外,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英语学习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在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现存的三语转换和文化差异关键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三语转换问题,从语言迁移与认知理论出发,提出注重三语对比分析及结构共性认知、加强少数民族语言与英语之间的思维直接转换的应对方法;针对文化差异问题,从文化维度理论出发,提出加强多元文化及其品质倾向认知、融入少数民族文化的解决方法,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与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语言迁移与认知;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10-06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transfer, cognit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research o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s receiving increasing attention. The English learning of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with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s often undergoes a extremely complex and specific mother tongue → Chinese → English trilingual thinking transi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ethnic minority college students have their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and their English learning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ir own ethnic cultur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progress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research of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the issues of three language conversion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have been analyzed. Starting from the theories of language transfer and cognition, two new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trilingual conversion, focusing on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commonality cognition of the three languages, and strengthening the direct thinking conversion between minority languages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ultural dimensions, another two new methods have been put forwar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ulture difference, strengthening the recogni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ir quality tendencies, and integrating minority culture. It expected that 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the research and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for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Keywords: language migration and cogni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countermeasures
大学英语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换信息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英语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对外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基础。在少数民族教育中,大学英语教学对于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在我国多民族共存的环境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与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应对措施。近年来,三语教学尤其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三语教学的复杂性与特殊性研究呈上升趋势,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依然存在三语转换及文化差异等问题。为此,本文在总结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尝试从相关理论出发,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 语言迁移与认知、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研究进展
(一) 语言迁移与认知视角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传统的语言习惯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迁移到新的语言习惯中、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2-3]。国内外学者就语言迁移与认知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于三语习得、语言迁移、语码转换三个方面。
在三语习得方面,Thomas[4]提出学习者的多元意识有利于语音和词汇的学习;Cenoz[5]指出语言距离对三语习得影响较大,一般来说第二语言越接近目的语,学习者越有可能熟练使用已掌握的二语;Jorda[6]对“第三语言”给出了定义,并针对如何促进学生第三语言的习得提出了建议;曾丽等[7]探讨了三语习得与二语习得的区别,提出应将三语习得作为一个新领域开展独立研究;王丽娜[8]探讨了三语教学对少数民族学生英语习得的影响,针对三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陈丽云等[9]提出,我国少数民族英语教育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少数民族英语教学的路;李增垠[10]提出,国外三语习得研究成果对我国有关三语习得研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研究表明,三语习得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多语习得者的认知多样性、三语之间的相似性等都对三语学习有重要影响,需在借鉴国外三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进行研究。
在语言迁移方面,Bialystok[11]关于三语正迁移的研究表明,在第三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三语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可以在词汇、语音、语用意识等方面发挥优势作用;Kemp[12]研究得出学习者能够熟练运用的语言越多,其对语法结构的理解就越深;De[13]研究了元语言意识与提高学习者英语水平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了三语习得者已习得的语言将对第三语言的学习在词汇、语法等方面产生迁移;李晓旭[14]对纳西族学生英语学习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就母语对纳西族学生第三语言习得干扰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吴卫芳[15]研究了汉语言迁移机制,论述了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与负迁移,从两个方面提出汉语言迁移机制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何晓军[16]对200名藏族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研究了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对藏族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研究者的语言迁移研究表明,元语言及其他已习得的语言会对第三语言的学习迁移产生影响;国内研究者基于语言迁移问题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三语学习的特点和规律、促进语言正迁移的方法。
在语码转换方面,刘炬红等[17]对藏族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英语习得需要经历复杂的语码转换过程,包括了至少两个英语-汉语-藏语的双向对译,给藏族学生的英语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李佳[18]在关于三语习得研究综述中指出,刘全国[19]在国内首先开展了民族地区英语课堂语码转换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语码转换进行了课堂记录观察,描述了三种语码转换的具体过程与影响;赵家红等[20]通过观察藏族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阐述并分析了其语码转换类型及动机,总结出了藏族大学生三语语码转换的特点;林琳[21]对壮语、汉语、英语三语语境下广西壮族学生的语码转换和语言迁移现象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英语教学对策。研究者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教学中语码转换问题进行研究,得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语码转换过程、语码转换的影响模式和生成机制,以及语码转换的特点等研究成果。
目前,国内外研究者对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在三语习得、语言迁移及语码转换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颇多研究成果,为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基础。
(二) 文化差异视角
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学习的最大障碍是跨语言、跨文化教学。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母语都不是汉语,由于存在文化差异,他们对汉语的理解存在很大难度,用汉语作为媒介进行英语教学,少数民族学生的英语教学显得异常困难[22]。因此,研究者就文化差异视角下的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开展了文化比较、文化互融与跨文化交际三方面的研究。
在文化比较方面,李颖[23]围绕中西文化起源与差异展开探讨,从不同方面进行了中西文化比较,全面分析了中西文化比较对于我国英语教育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就如何推进英语教育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鲁春林[24]分析了以构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案例教学法,并列举了三个中西方文化比较案例,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曲英杰等[25]指出了将文化比较方法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并提出明确思政元素、确定教学案例、客观评析文化、引导学生思考和善用文化比较等建议;赵婉琦[26]论述了文化教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因素,并提出了引入中西文化比较的有效对策;张广利等[27]分析了不同民族中的文化内核,得出通过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调试与文化互融,可以应对和化解由于文化环境差异而产生的适应性危机;于明波[28]认为,在少数民族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中西文化比较,能够有效地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机。以上研究,探讨了少数民族学生面临的文化差异现象,分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核,得到了通过适当的文化调试与互融可以应对文化环境差异产生的危机、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可以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有益结论。
在文化互融方面,王华[29]阐述了少数民族英语教学中置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提出了教学中纳入民族文化的具体措施;杨丕竹等[30]从文化导入内容、原则、类型及途径四个方面论述了外语教学中蒙古族文化的导入问题,倡导不仅要关注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同时也要传承和传播蒙古族文化;那丽芳等[31]分析了大学生对边疆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的了解现状,提出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壮族文化的具体方法;陆晓蓉[32]通过对桂西地区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所进行的分析,提出在教学中融入地方民族文化,实现“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陈绍英[33]分析了多元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以文化多元化为主导,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地构建完善立体的多元文化体系,不断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者在分析少数民族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总结了融入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教学目标,就如何进行文化互融,以及在教学中如何融入民族文化提出了诸多具体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