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陆明 桑宇鹏 胡浙东 贾伟楠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20900007145209);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浙教办函〔2023〕41号);温州市基础性公益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R2023091)
第一作者简介:陆明(1981-),男,汉族,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本科生教育。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38
摘 要:该文围绕产教融合视域下产业学院助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进行探索。通过建立产业学院构筑多元协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元协同高水平育人师资队伍,创建多元协同校行企联动机制,从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和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搭建政、行、企、校产教融合联盟,探索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和新模式。
关键词:产教融合;产业学院;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61-04
Abstract: The Industry College has embarked on an exploration to bolster talent cultiv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academia. By establishing an Industry College, a multi-faceted and synergistic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to foster a high-caliber, collaborative faculty team and to create a dynamic alliance between universities, 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is approach aims to build a cohesive mechanism facilitating government, industry, enterprise, and university integration. It encompasses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specialized program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cooperative talent training, collaborative employment opportunities, and community training services. This initiative seeks to forge new pathways and models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at cater to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ensuring precise alignment and cross-disciplinary innovation to meet the demands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dustrial college; diversified collabor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innovation system
为应对新兴时代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产教融合”应运而生,“产教融合”是指高校和企业之间构建紧密合作关系的进一步深入,旨在将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合作有助于推动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使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相互支持、互相促进。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高校和企业都需要付出相应的努力。高校需要加强校企合作意识,积极开展与企业的沟通和合作,深入了解企业的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产业实践经验的教师,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提供实习岗位、参与课程设计等支持。通过与高校的合作,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未来的人才,培养符合自身需求的人才,并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通过产教融合,高校和企业可以在人才培养领域实现双向发力、双向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1]。高校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企业则能够获得更加适应自身人才,推动创新和产业发展。因此,产教融合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模式,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2]。
一 产业学院建设意义
产业学院作为产教融合的新平台,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是产教融合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建设产业学院可以高效整合物质资源和知识资源,充分发挥校企政各自的优势,实现共创、共建和共享[3]。建设产业学院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引导高校瞄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构筑多元协同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元协同高水平育人师资队伍、创建多元协同校企联动机制,打造一批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企业服务、学生创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示范性人才培养实体,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模式[4]。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拥有成功的双元制教育体系,该模式可以追溯到19世纪。这种制度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接受学术教育和现实世界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合作,学生能够在课程中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并在实际工作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美国许多高校和行业协会合作开发了行业认证项目。例如,美国汽车技术教育协会(ASE)提供了针对汽车技术专业的认证考试。这些认证项目通过与行业合作,确保学生掌握实际应用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近年来,英国对学徒制度进行了改革,加强了产教融合。通过建立与雇主的合作关系,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到与实际工作相关的技能和知识。此学徒制度有助于将就业需求与教育系统更好地对接,提高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此外,发达国家还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政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澳大利亚的“行业主导”政策。这些政策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 国内研究现状
2020年8月,教育部联合工信部制定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明确了应用型高校目标,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和教育之间的人才“断崖现象”,弥补人才缺口,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和产业人才需求不对称问题。同时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双方提供资源共享空间,创新教学模式,优化企业发展[5]。为了应对国家发展的需要,国内的一批高校和企业强强联合,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该校与汽车制造企业北京奔驰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则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资源和就业机会,实现了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模式:该校依托无锡的制造业优势,与企业合作在校内建立了多个生产性实训车间,开展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生产场地不足的问题,又满足了学校实践教学的需要。苏州健雄学院科技成果转化:该校在产教融合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校店”合作模式:该校与淘宝店“恒泰祥”合作,将店铺作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以在店铺中实习、实训,同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这种模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又为学校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6]。
总的来说,国内产教融合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政策支持不够、校企双方利益诉求不一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等。未来需要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政策引导和保障,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广泛的社会效益。
三 多元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以建立产业学院实现多元协同共促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协同共育产业需要人才,多元协同共管实现利益共赢为实践目标,坚持与政府、行业协会、行业(企业)互动,促进多方资源的有机整合,依托地方高校产业学院的建设,充分发挥地缘、业缘产业特色优势,从共建专业、共建教学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合作就业及社会培训服务等方面搭建政、行、企、校产教融合联盟,探索符合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课程改革等方面,探索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精准对接、跨领域创新的人才培养新路径[7]。
(一) 构筑多元协同的特色人才培养体系
1 培养方案突出应用,特色培养“接地气”
培养方案应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结合高校自身优势,以专业群对接产业群重构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贯彻OBE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创业教育,融入以成果为导向的双元双真、以项目为载体的个性化培养贯穿始终、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赛教互促、以产学相融合的“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的制定,从纵向角度实现“因材施教”,结合地方产业需求,绘制高校人才培养路线图。从横向角度实现“五育并举”构建“素质—知识—能力—经验-成果”五个递进层级的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
1)绘制人才培养路线图实现“因材施教”。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要结合区域产业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具有多元性、开放性、实用性的自身特征,人才培养方案也需要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特征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适时调整,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扎实宽广基础理论的培养,更加需要注重对学生科学知识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培养。因此,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侧重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并融入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大学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已经有所了解,通过课程相关的专业实践,对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和用人单位对该专业毕业生所需掌握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在此基础上融入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模块课程设置对接产业需求,课程的内容融入产业企业急需的先进技术,授课形式不拘一格,充分利用高校实践教学平台、企业科技研发平台和先进生产管理信息化平台,把企业核心产品生产制造技术结合课程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下完成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大学四年级学生通过前面方向模块课程的学习和企业专业实习,对自己的专业认知和职业定位比较清晰,为了使学生在毕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应结合方向模块制定相对应的职业技能证书以供学生有针对性地选择。同时在大学四年级方向模块课程中,高校和企业依托产业学院联合开设面向企业急需人才的课程,实现订单式培养,既解决了企业招不到满足自身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压力。
2)构建五级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实现“五育并举”。聚焦专业群与产业链企业对人才要求,构建“素质—知识—能力—经验—成果”五个递进层级的人才定制培养实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