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状况研究述评

作者: 阮云志 赵思艺

基金项目:2023年陕西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本科生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问题研究”(23BY057);陕西特色线上课程立项建设项目“《西迁精神概论》”(陕高教办[2023]9号)

第一作者简介:阮云志(1975-),男,汉族,安徽无为人,博士,教授,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19.046

摘  要: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情况直接影响着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达成。基于此,该文对近年来学界相关成果进行梳理。学界目前对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认同状况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主要聚焦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及提升意义、认同现状、认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对策等方面。在了解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既有研究中存在着研究对象分层不够全面、研究学科化区分较为匮乏和理论化研究较少等问题,在以后的研究中从这些方面有所深入。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思政课;认同;述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19-0193-04

Abstract: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directly affects the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goals.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levant achievemen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in recent years. At present, there have been fruitful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he courses mainly focus on the connota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enhancing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identification, problems and reasons in identification, and strategies to enhance university students' identification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should also recognize that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existing research, such as incomplete stratification of research objects, lack of disciplinary differentiation in research, and insufficient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future research, we should delve deeper into these aspects.

Key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dentification; review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政治觉悟、理想信念等重要的任务。一直以来,党和国家都十分重视高校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对于高校思政课的认同,不仅决定着大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行为表现,更是高校思政课能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之一。近年来,学界对如何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的问题上进行了比较丰富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其主要观点,并对于现有研究的不足进行理性探讨,思考后续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以及可深入的方向,以期能为学界后续研究尽微薄之力。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及提升意义研究

要研究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状况,研究清楚其内涵是必要前提之一,而对提升意义的研究,则是对该研究进行下去的必要性的重要阐述。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研究

认同是个心理学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认知主体对一定的认知对象认可的心理状态(Identification),或者从不认可到认可、从低认可度到高认可度的心理过程(Identify),这种过程或状态进而会影响其行为倾向或现实行为选择。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顾名思义,就是一定的认知主体——大学生对一定的认知对象——思政课的认可过程和认可状态。

按照这样的学理逻辑,学界关于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内涵研究,大体上归纳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心理过程说。认为是大学生通过学习思政课,对其所要传达的价值观念“认可并赞同”,并且将此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1]。这种观点虽看到了认同的动态过程,但没有看到其在实践中产生的实际效用。二是心理-行为说。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建立在“认识和了解”思政课的基础上,并对思政课“接受和认可”进而“促使自身思想及行为与思政课要求趋于一致”[2]。这种观点,相对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产生的全过程,同时也把思政课立德树人的目的融入其中,看到了其产生的实际效用。

学界以上两种代表性观点,都看到了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某一个方面或侧面——动态心理过程或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局限性,是没有阐明认可本身生发的动力机制和认可心理影响行为的动力机制。我们认为学界今后的研究应该在这个方面有所精进。

(二)  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意义研究

高校思政课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政课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的直接目的在于说服人,让大学生认同思政课所讲的道理,间接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促进其朝着党和国家所期待的方向有序发展。学界认为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对于认知主体、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就认知主体而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思政课是育人的课程,有学者认为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3]。二是就社会发展而言,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社会发展目标。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价值是满足人的政治属性,思政课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加强政治引领,培育时代新人[4]。

以上观点从不同方面阐释了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必要性。这两方面也存在着内在递进的逻辑关系。大学生自觉把思政课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中去,能够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担负起国家和民族各项事业的历史使命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现状研究

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就要搞清楚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现状,这样才能精准地找到问题所在。

(一)  大学生对思政课整体认同状况研究

思政课在高校中是公共课,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获得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并不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让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有所收获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界对于大学生思政课整体认同情况的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思政课开设的必要性。通过学者们的调查表明,贵州高职院校中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是有必要的[5],大庆某三所高校中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思政课[6]。二是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学者在以全国53所高校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调查,大学生对“学习收获”评价较低[7]。上述数据表明,大部分的学生都肯定了开设思政课的必要性,但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并不高。

(二)  大学生对思政课各要素认同状况研究

大学生对于思政课各要素的认同状况是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的具体体现,直接影响着其对课程信息的接受程度,进而影响着对思政课的整体认同程度。

其一,对思政课教师的认同。有学者在调查中发现,“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大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1]。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创新充满了期待[8]。有学者在对思政课考核方式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对试卷和考勤的考核方式期待值最高,其次是论文和面试[6]。

其二,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当前学界对于课程内容认同的研究大多是将不同思政课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去进行研究。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认同度较高。有学者在对大学生对思政课内容信任度的调查中显示,完全相信和基本相信的学生比例在91.19%,但仍有8.81%的学生不相信[6]。另有学者从不同课程的角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的认同程度要高于其他三门课程[2]。

通过以上研究可见大学生在思政课中更期待有全方位高素质的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及更能引起共鸣的课程内容。

(三)  大学生对思政课认同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从上述研究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思政课认同出现问题并不是仅仅在于某一方面。有对思政课整体的不认同或低认同,也有对思政课组成要素的不认同或低认同。整体上来说,有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思政课的价值不完全认同[5]。还有学者从“价值认同”“行为认同”“情感认同”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情感认同”比例较低,只有13.51%[9]。从思政课组成要素来说,有学者发现,虽然绝大部分思政课老师为上好课做出了很多努力,但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教学付出不够认同[10]。

学界对于思政课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已经进行的比较全面。这些问题为我们分析原因、寻找提升途径提供了依据。

三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及提升对策研究

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产生认同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因此想要提升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同,不是仅仅某一方面或某一主体进行努力就能够达到的,需要多方面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一)  大学生思政课认同产生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日常所接触的环境不仅仅是课堂或是学校,思政课外部的环境同样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造成大学生思政课认同问题的原因既有思政课内部的,也有外部的。

其一,思政课内部原因。学界认为思政课内部各要素对大学生思政课认同的负面作用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不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在语言的使用中“过度的理论化、概念化、抽象化”[11],降低了教材的可读性,从而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度。有学者认为思政课虽有展开一些实践教学,但“活动类型比较固化单一”,对于实践资源没有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12]。实践资源利用的不充分,会导致思政课达不到通过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觉得思政课“无用”,降低对思政课的认同。二是部分思政课教师存在着不足。有学者认为,部分思政课教师仍存在“内功不足”“专业功底和学术素养不强”的现象[11]。还有学者认为在当前思政课教师队伍中,有少数教师人格魅力缺失,自身存在着一些错误价值观,并在思政课程中传递给学生,降低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13]。当前大学生对于教师不再是盲目的崇拜,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他们更愿意接受的是实力与魅力并存的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