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新医科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作者: 汪铭 陈聚涛 张隆华 倪芳 胡兵 宋怡 胡媛萍

“双一流”背景下新医科实验教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0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药理学”(2021kcszsfkc464)、“生理学”(2021kcszsfkc467);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以学生获得感提升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2021jyxm1748);安徽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新医科’背景下人体机能学实验”(2022sx17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人体机能学实验”(2022xkcszkc06)

第一作者简介:汪铭(1969-),女,汉族,安徽青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理学。

*通信作者:胡媛萍(1989-),女,汉族,安徽合肥人,博士,实验师。研究方向为人体机能学。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07

摘  要:构建“双一流”大学的核心目的是培养一流人才,而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新医科以培养“医学+X”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为重点任务,人体机能学实验是基础医学实验的核心课程,是跨学科实验内容整合而成的独立学科,知识点多元,思政元素丰富。该文以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为切入点,深挖思政元素,探讨新医科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实施路径、教学案例和考核方式改进,以期将巩固理论知识、实验操作能力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引领有机融合,全面提升课程质量,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新医科;课程思政;实验教学;人体机能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031-05

Abstract: The core purpose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first class talents, besides,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realize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ree whole teaching process". New medicine focuses on training high-level medical talents of "medicine+X" type, and human functional experiment is the core course of basic medical experiment teaching, which it is an independent subject, full of knowledge point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ed by the interdisciplinary experimental contents. This paper takes the human functional experiment teaching as an example, digging deeply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and exploring the goal, implementation path, teaching cases and assessment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cine, in order to organically integrate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cultivationof experimental skills and leading by correct values, and comprehensively silent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ourses.

Keywords: "double world-class" university; new medicine; course-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xperiment teaching; human functional experiment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和“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1]。在《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双一流”大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2],应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考察时强调“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3](以下简称“六有”大学生)。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教育、全方位育人[4](以下简称“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5],中国科大高度重视并积极全面部署课程建设,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科教兴国战略是支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方略,其强化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创新是第一动力”。为实现这一大方略国家推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其中,新医科是指从治疗为主到兼具预防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全周期医学的新理念。努力实现医学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转变[6]。人体机能学实验是以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经典的实验方法与技术为基础,通过将多学科理论教学知识进行有机的连接从而跨学科整合形成的一门基础医学综合性实践课程[7],为“双一流”大学培养创新型高层次医学人才的基本技能、综合能力和科研素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大秉承“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新医科专业特点,对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进行探索与实践。我们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栋梁之材为目标,从课程思政的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教学案例解析、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

一  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目标

(一)  实施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人体机能学实验不仅是基础医学核心课程,还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8],是面向本科临床、基础、预防和口腔等专业医学生的必修实验课程,也是培养医学生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主要途径。该课程有助于实现新医科打破学科壁垒的目标,知识点多且覆盖面广,思政元素多,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教授及提升实验技能,在课程思政育人、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培养和价值观引导的方面还可以深化。为更好地培养“六有”大学生,积极贯彻“三全育人”,在“双一流”高校中通过合适的融入点和方式将思政育人的理念融入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

(二)  建设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课程思政的目标

新医科模式背景下,医学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医德和职业素养[9],开展新医学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医学生思想好、作风正、技术精和综合素质高,更是确立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育人目标(图1)。中国科大的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目前包含15个实验项目,知识点和思政元素丰富,我们将课程理论知识点和实验操作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政教育功能融入实验教学各环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教育和实践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让医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后达到以下目标:①巩固生理学、药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对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提升科研素养,学会归纳总结;②掌握人体机能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和辩证思维;③增加动物实验操作的机会,加强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实践出真知和知行合一的精神;④注重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行为准则;⑤提高救死扶伤、珍视生命、关爱病人、淡泊名利、勇于探索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力求将学生培养为才德兼备的新时代卓越医学高层次人才。

二  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路径

(一)  深挖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元素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以下简称“六个下功夫”),这为我们新时代高等教育明确了新使命[10]。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培养“六有”大学生为目标,挖掘并梳理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详见表1),与医学生“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提高医学生的职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完成思政教育。

(二)  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将基础医学专业知识,临床案例,实验项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力求实验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人体机能学实验课程包含跨学科知识点,蕴含思政元素多元,在有限的课时内将课程思政自然渗透到实验教学中,将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协同效应,现举三个教学案例进行说明。

案例1:在离体心脏灌流实验项目中,学习斯式离体蛙心灌流法并观察不同阳离子和药物对心脏活动的影响。在观看实验操作视频时,提问:①离体心脏为何能保持跳动数小时?②在体外心脏移植,应该具备哪些保存条件?③如何操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保存心脏活性?④速效救心丸对心脏活动会有什么影响等问题?这就需要学生了解心肌具有自律性,心脏离体后,用人工灌流的方法维持适宜的理化环境,可以使其新陈代谢顺利进行;而速效救心丸通过抑制心脏活动的方式来缓解患者的心绞痛。该实验项目帮助同学们多方位了解离体器官的保存、运输,掌握速效救心丸对心脏活动影响的现象与原理,同时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保持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问题的探索精神,培养急救意识、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案例2:在心音听诊、血压测量和心电图描记的实验项目中,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由被动接受的听众转变为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提高学习积极性[11]。课前由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加强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知识的内化,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心血管疾病前沿文献进行调研汇报,增加人体急救知识,加入心肺复苏和AED使用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一条中指出: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保护人民健康。鼓励医学生增强法治意识,积极参与急救科普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使命感和“关爱生命、志存救济、甘于奉献”的医者精神。

案例3:在激素及药物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的实验教学时,不仅讲述生理学维持血糖稳定的调节因素和药理学肾上腺素、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格列苯脲的药理作用机制。在实验过程中分享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在世界上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小故事。该工作开启了胰岛素类药物发展的新里程,为人类揭开生命奥秘、解决医学难题迈出了重要一步,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对科学真理的不懈探索和严谨求实的态度,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学习科学家们的执着追求“科技强国梦”的精神。

(三)  基于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思政育人的环节中,我们以“六个下功夫”为指导,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价值引导,更为生动地在实验项目中融入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首先,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教学法和融合式教学法。比如在蛙心灌流的实验中,观察项目中速效救心丸对心肌收缩的影响。在授课中,教师会根据假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实验,在掌握本次实验的操作技能和基本知识点的同时,融入199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故事——NO舒张血管的机理以及胸痛急救知识。其次,为了更好贯彻“早临床,多临床”的理念,教师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教学法将实验项目与临床案例相结合。在激素及药物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的实验项目教学中,为使同学们生动形象地理解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的调节血糖机制的异同点时,提出案例:早晨的公交车上,一名年轻女性出现手抖、出冷汗、口唇发白,站立不稳等症状,问询后,主诉自己头晕,乏力,未进食,如果你是同车的乘客,你会如何帮助她?判断依据是什么?最后,注重教学方法的多元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Team-Based Learning, TBL)教学法,翻转课堂,无形融入,学做结合,虚拟仿真等手段进行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科学精神、家国情怀、甘于奉献精神等融入实验教学中。此外,实验课由多个不同的实验项目组成,每个知识点的发现都历尽艰辛,而每个实验的设计都结合了现代科学技术与积累,让学生在学习该实验项目技能的同时体会到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素养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避免用“灌输式”“填鸭式”等枯燥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输入实验教学课堂,应用“润物细无声”的理念将思政元素融入人体机能学实验教学中,实现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和思政教育有机整合。培养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成为德育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