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的研学课程改革与实践
作者: 涂冬萍 黄志其 王柳萍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建构主义的中药商品学线上线下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022JGB231);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五育并举’背景下的中药学专业课程研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2022ZJY1715);广西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三年行动计划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派杏林青年英才”(2022C033)
第一作者简介:涂冬萍(1986-),女,汉族,广西桂林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商品学的教学及研究。
*通信作者:王柳萍(1978-),女,壮族,广西河池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药商品学的教学及研究。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31
摘 要:“五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课程建设是高校构建“五育”培养教育体系的基础。中药商品学是中药学专业的特色专业课,但教学过程中面临实践课时有限、授课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和实践训练薄弱等问题,该文通过建立“五育”并举视域下基于中药商品学的研学课程改革,使学生在每一个教学单元和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培养,实现“五育”的有机融合与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五育”并举;中药商品学;研学课程;立体化学习;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128-04
Abstract: "Five-pronged education" is an educational approach to cultivate talents in the new era,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s the foundation for universities to build a "Five-pronged education" cultivation and education system.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moditology is a distinctive professional cours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it faces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practical hours, single teaching methods, passive learning by students, and weak practical training.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establish a five-pronged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moditology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modern education theory. The reform of the study curriculum in both academic and moral education enables students to receiv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in every teaching unit and every teaching activity, realizing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and unity of the "Five-pronged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students'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Five-pronged educati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 Commoditology; research-based curriculum; Three-dimensional learning; quality education
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五育”并举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视角,是构建新时代中国教育新体系的重要基础。
“五育”是培养新时代人才的教育方式,在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过程中,课程建设是基础,是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主要依托,是实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的基本单元,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的实施载体,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主体,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中“五育”并举的全面性。如何在专业课程中融合“五育”并举,是新时代对课程建设的新要求[1-2]。
一 “五育”并举实施内容
“五育”指以德为先,培养家国情怀,教人为善;以智为重,包括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掌握,教人求真;以体为本,推崇健康理念,教人健体;以美为魂,传承中华文化,教人臻美;以劳为基,开展劳动实践,教人勤奋。“五育”既各具独特的任务和价值,又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德育贯穿于各育之中,是其他各育的灵魂;智育为实施其他各育进行知识和智力的储备;体育为其他各育提供体质的准备和生理的基础;美育以精神的力量助推其他各育的发展;劳动教育是对其他各育的综合实践运用与成果的检验。每一育中应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3-6]。
二 中药商品学教学现状
中药商品学是一门以中药商品质量和经营管理为核心内容来研究其商品特征和使用价值的应用学科,具有中药商品品种繁多、规格等级复杂、商品市场瞬息万变和实践性强等特点。如何既注重理论体系、知识的全面性,又还其“实践”本质,与实际应用深度结合,在应用中去锻炼、去摸索、去总结,真正发挥专业知识和技能,让知识实现立体化、实践化是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主要方向。据报道,已有教学团队通过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理实一体化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多元化一体考核、劳育有机融入、虚拟仿真平台应用、中药商品药材标本课堂应用、课堂辨别实践、BOPPPS、对分易与雨课堂等教学方式或教学平台的应用在一定程度或某一方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7-12],但目前中药商品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尚未能从系统上、根本上解决教学过程中常面临实践课时十分有限、授课方式较为单一、学生被动学习、实践训练较为薄弱和与中药商品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高质量中药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收效甚微。
三 课程改革及实施
(一) 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的建立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研学课程是教育推进知识立体化、“知行合一”实践化、核心素养深入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有助于知识的立体化及实现课堂内外知识的融会贯通,引导学生不断发现、思考、研究和探索,用心去体验、用心去感悟,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因此,研学课程在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应用型人才具有独特优势[10-12]。本文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导向,创建基于“五育”并举的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发挥课程的应用性、社会性、政策性和实践性等优势,使中药商品学课程成为富含“五育”元素和内涵的教学单位,真正实现“以智为中心”的教学向 “五育”并举的转变,以德铸魂,以智启慧,以体强魄,以美润心,以劳养性综合培养,增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学习的获得感,该模式的建立丰富了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为中药商品学课程的“五育”融合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建立的“五育”并举背景下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对改变课程中轻德育、美育、劳育及体育的现状提供思路借鉴,为推动高质量教育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 课程研学实施时间及对象
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在中药学专业两个年级实施,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课程研学实施信息表
(三) 实施总体框架
通过设计,将“五育”有机融入中药商品学课程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五育”并举为核心,以“六六”研学模式为主要内容的中药商品学课程研学模式和理论,丰富了中药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为中药学专业课程的“五育”融合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
图1 “五育”并举视域下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图
(四) 中药商品学课程“六六”研学模式的建立
1 建立和完善课程资源“六个体系”
将教学内容及资源分成六个板块,每个板块分别建立一个课程资源体系,分别是中医药文化寻根、中医药传统技能体验、中草药栽培劳动教育、中医药文创开发、基地见习职业启蒙、创新创业实践,具体设计及内涵见表2。
2 建立和完善“六位一体”组织方式
学校高度重视,做好中药商品学课程安排及人员调配,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从中药学专业出发,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组织引导,创新作业形式,以校外企业及基地实地实践为主,全员参与,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完成学习报告及分享,增加趣味性及知识性,形成了学校主导、专业培育、教师指导、企业支持、全员参与和团队行动的课程体系组织方式。如在“桂十味”的商品药材学习过程中,为让同学们掌握“桂十味”的品质评价及商品药材的资源现状,学校在课程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申报等过程中,重点支持“桂十味”商品规格等级的划分及资源调查项目,学生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赴药材市场、药材原产地等开展实践学习。并且通过“桂十味”手绘图及“桂十味”种植养护等强化药材品质形成的要素及药材辨别的要点,使学生在研学实践中立体化学习商品药材知识。
3 建立“六类协调”实践教学基地
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的特点及领域,充分发挥药检所、药监局、研究所、制药企业、医药公司及附属医院等共同培育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监督部门、教育机构、研究机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与医疗机构联动的中药商品学实践教学体系。如在学习肉桂时,分小组去不同机构进行肉桂相关实践教学,并通过课堂分享交流肉桂的资源分布、种植、采收加工要点、规格等级及质量相关性、临床应用和药膳食用等的学习收获,树立了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及传承创新的理念。
4 开发“六步深入”研学方式
针对西红花、天麻、罗汉果、三七、山银花、陈皮、珍珠和肉桂等药材商品分别对传统鉴别、现代鉴别、规格等级划分和品质评价等知识点进行设计,通过参观、见习、调查等看、听,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调查等说、思,通过课堂练习,课堂内外实践实训知行合一,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课后思考题的布置等引导学生思考,形成看、听、说、练、行、思“六步深入”的研学方式。
5 促进能力提升“六层阶梯”的搭建
在课堂讲授基础知识后开展校内课堂角色扮演、实训课情景模拟、学习平台模拟实训及校外企、事业单位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实践学习等螺旋式提升。如在课堂上开展生产企业关键人员的角色扮演,使学生能掌握企业关键人员的资质及职责。通过实训课开展药品经营企业迎检的情景模拟,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管理的具体实施。通过附属医院、生产企业、经营企业等多家实践教学基地实践学习等,巩固基本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药事管理知识应用到学习和工作中,自主探索,完成实训报告,并在组长和学习员的引领下通过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应用能力及综合素质。形成自主探究、骨干引领、团队作战、辐射全员、应用提升、综合能力的“六层阶梯”式能力提升,相互促进、相互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