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与探索

作者: 胡鸿志 刘涛 管芳 苏海涛 徐翠锋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能力导向、技术助力、双轨循环,基于多元整合创新的精准教学方法研究”(2022JGA195)、“问题导向、专创融合、课程支撑,第二课堂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2021JGZ119)

第一作者简介:胡鸿志(1977-),男,汉族,四川乐山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智能感知与决策。

*通信作者:管芳(1985-),女,汉族,江苏江阴人,工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测控技术与仪器。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32

摘  要:信息时代的知识体系由传统静态层级结构转变为动态网络生态,新知识观以动态思维看待知识要素的发展变化,彰显互联网时代开展线上教学的必要性,但碎片化软知识也带来难以建构知识体系和影响学习者认知等学习障碍。“因材适学”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贯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学科竞赛和创新实践等环节,为“互联网+”背景下普通地方高校大学生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新知识观;碎片化学习;因材适学;互联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132-04

Abstract: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has changed from the traditional static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o the dynamic network ecology. The new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views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knowledge elements with dynamic thinking, which highlights the necessity of online teaching in the internet age. However, fragmented soft knowledge also brings learning obstacles, such as difficulty in building the knowledge system and affecting learners' cognition. The online and offline hybrid teaching mode based on lear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titude, which integrates theoretical teaching, practical teaching, discipline competition, innovative practice, has carried out beneficial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for the student cultivation of ordinary colle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et +".

Keywords: new perspective on knowledge; fragmented learning; learn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ptitude; Internet+; online and offline blended learning

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互联互通的社会形态不仅引领了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也改变了我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深刻影响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创新[1]。翻转课堂和MOOCs所代表的“互联网+教育”模式[2],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既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又能反映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规律[3]。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提升了信息迭代更新的速度,也促使了知识概念的转变,部分学者提出了将知识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的新知识观[4]。“软知识”通常蕴含碎片化的特征[5],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知识学习的需求,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令碎片化学习方式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某些教学示范区或高校等特定的范围内,依托“互联网+教育”模式所开展的一些教学改革案例,已经成功地验证了网络化教学对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有效性。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融合互联网时代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开展自主特色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有效克服线上碎片化学习存在的某些弊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综合素质的培养水平。

一  秉持动态思维的新知识观

知识观就是人们对知识的基本认知与总体见解,也是关于知识本体和价值标准的看法和假设。联通主义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2008年在Knowing Knowledge中提出了划分“软知识”和“硬知识”的观点,书中将知识要素比喻为流动的、变化的液体,知识流“在那些变化慢的领域和时代”逐渐地趋于稳定,形成静态的、具有层级结构的“硬知识”;信息时代则有更多的知识要素在沉淀“硬化”之前,就已经被淘汰或更新,这类型的知识要素被命名为“软知识”[5-6]。2017年中山大学的王竹立教授[5]针对软、硬知识的划分,提出知识的三个稳定性判定指标;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3]则将划分软、硬知识的观点称为“新知识观”,开启了国内学术界关于新知识观的探索和讨论。

新知识观将知识区分为软、硬知识,可以认为是信息时代的社会科技发展形态下,从知识的分类问题衍化而来的新概念和新学说。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结果,譬如自然科学领域的规律和定理,通常不会跟随人们的价值观而变化,因此具备强烈的客观性,按照新知识观的标准就可以归类于硬知识;而人文学科类的理论和学说等,则相对容易受到群体价值观和个人立场等主观因素的影响,因而归之于软知识。

“知识”与“思维”密不可分,因此心理学和哲学研究者都对知识的分类进行了探究。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广义知识包括“陈述性”和“程序性”两大类,陈述性知识主要是表征客观事物特点和联系的符号和概念等,程序性知识主要是指导人们实践和操作的指南或规程。有别于心理学关注知识来源和表征形式的观点,部分哲学家认为知识可以分为“隐性”和“显性”两个类别,判别标准就是知识表达的便捷性和直观程度,易于直接通过语言、文字、符号清晰表达传递的知识就属于显性知识,否则被视为隐性知识。类似的分类观点还有“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定性知识”与“定量知识”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将知识划分为“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和“反映事物之间内在的联系规律”两大类。

心理学界和哲学界对知识的分类,实质上都秉持相对静态的观点,虽然心理学研究也会关注个体认知的产生过程,但是以往的心理学和哲学研究都不太注重知识的转变过程。新知识观中区分“软知识”和“硬知识”的概念,则是把知识的分类视作动态的过程,更加注重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知识。新知识观意识到了网络时代知识半衰期缩减的问题,针对信息技术引发的“知识洪流”,肯定了“软知识”和“硬知识”的连续性和统一性,“软知识”可以发展、转化为“硬知识”,也可能在硬化的过程中被更新、替代或淘汰。王竹立教授提出了知识关于结构、内容、价值的三层稳定性指标,并以稳定性指标为关键判据来区分软、硬知识,他认为知识不能绝对地定性为软知识或硬知识,而是根据其稳定性变化存在一个由软到硬的连续过程,并不存在明显区分的临界点。关于软、硬知识划分的新知识观,作为一个新概念和新学说,本身也应该存在一个从软知识发展过渡到硬知识的过程,需要通过新时代的学习和教育实践来验证其内容和价值的稳定性,同时正确认知该学说的实质及其创新意义。

随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的不断进步,知识也必定在持续拓展和演化。而科学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特别是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更彰显出知识动态变化及更新的过程,现代知识体系已经由传统的静态层级结构,逐渐演化为动态的网络生态模式[5]。将动态发展的思维引入知识类别的划分之中是新知识观的重要创新,软、硬知识不是对立的两个事物,而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只是处于同一个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能把软知识和硬知识对立起来,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更有利于表征互联网时代知识快速更迭的特点。

软知识观点出现的基础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知识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海量的知识以网络为载体,在多数的社会场景中替代了以书本为静态载体的传统形式。正确认知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发展特点的新知识观,根据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去主动调整教学方法。对于当前的高校教学而言,基于对新知识观的认知发展,目前能够有效适应互联网时代知识要素快速变化的教学方式,应该是线上网络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动态的软知识与传统的、静态的硬知识互为补充,构建学习者个性化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实现群体知识集合的最优化。

二  碎片化软知识学习的思考

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带来了互联网资讯的日益发达,网络上的各类知识资源日新月异,使得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以互联网为载体得到了优化利用。以新知识观的稳定性指标来看,软知识已经成为线上知识的主流内容,同时多数的软知识存在着碎片化的特征[5]。碎片化的网络知识大大降低了学习成本,同时也存在一些影响学习效能的消极因素,因此探讨互联网时代的教与学,碎片化学习是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

碎片化原是指完整的事物变成了多个零碎的个体,知识碎片化则是指原有的线性化层级知识体系被切割成零散的状态。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信息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了媒介信息及其传播语境的碎片化,从而催生了碎片化的知识。现代社会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又导致了时间的碎片化,也切割了知识学习的进程,多重因素的叠加更加深了知识的碎片化程度。碎片化学习方式的出现,虽能很好地契合互联网时代的快节奏生活,然而碎片化学习在带来学习便捷性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学习质量参差不齐、知识体系建构困难、学习者出现认知障碍等问题[7]。

学习质量取决于学习者理解学习内容、形成对当前内容认知结构的能力,而不是学习者背诵和记忆学习内容、重现教学者思维过程的能力[8];也就是更强调意义建构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继承的能力。除了学习者个人的意志和情感之外,学习情境的正确建构也是影响碎片化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譬如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处于具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良好支持的教室或实验室等环境之中,同时学习团队的成员能够相互协作,通过相互交流将学习者的个性化认知成果转化为团队的知识集合,可以有效地提升碎片化学习的效率,进而反馈并增强学习者的创新能力。但是近年国内的相关调研数据表明,在“互联网+教育”模式的促进下,虽然碎片化的学习方式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已经相当普及,但是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和学习效率仍然还处于较低水平[9]。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网络社交工具没有真正为大学生构建起高效的学习情境,反而在多数情况下成为了学习者单纯进行娱乐互动的平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众化,网络信息由初期的知识密集型,表现出明显的向内容泛娱乐化转变的趋势。个性化的网络服务,使得向互联网上传信息更加便捷,向用户推送的内容也更加多元化,从而让网络中充斥着泛娱乐化的信息碎片,对进行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形成了极大的“噪声”干扰,学习者难以辨别对自己有用的信息,相当于形成了容易导致学习者“网络迷航”的消极情境,极大地影响了碎片化学习的效果。个性化网络情境对碎片化学习的另一个潜在威胁,就是对学习者可接触知识范围的不断压缩。“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如果结合当前流行的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换一个角度去理解这句话,那么对于利用互联网进行碎片化学习的行为而言,也可以认为是现代网络在有意识地记录和分析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然后依据所谓的个性化需求,精准推送被认为是学习者感兴趣的学习资源,长此以往的后果就是学习者接触的内容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知识点上,一方面可能导致学习者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是容易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结果,不利于学习者知识面拓展及个人素质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