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秦鹏飞 潘星任 任丽英 刘艳 邱继彩 卫静基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苯乙烯纳米塑料转运过程的生物毒性机理研究”(ZR2020MB095);临沂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环境化学》”(K2020SZ159);临沂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多维一体、融合创新’的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G2021M28)
第一作者简介:秦鹏飞(1985-),女,汉族,山东烟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环境检测与健康。
DOI:10.19980/j.CN23-1593/G4.2024.22.045
摘 要:课程思政是培养人才的价值引领,环境化学作为环境类的一门专业课程,探索环境化学课程思政,培养思政型人才已成为重中之重。该文通过阐述传统教学模式弊端,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新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从而推动环境化学学科发展,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将专业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立德树人”结合起来,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环境化学;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生态环境;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2-0184-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the main value of cultivating talents. As a specialized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plays an essential part in culti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new teaching mode was explored to promote th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combining the professional disciplines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Environmental Chemistry;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aching model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随着国家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和公众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学科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环境化学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新教育形势下,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需培养学生的思政思维和环境意识,做到教学内容不仅有深度,还要有温度,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的融入课程,润物无声。
一 环境化学学科背景
环境化学课程以当今环境问题为切入点,主要研究有害化学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存在、化学特性、行为、效应及其控制的化学原理和方法的新兴交叉学科[1-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原理和实验技能,了解环境化学的发展前沿,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旨在提高学生素质、实际工作技能、认知思维和创新能力。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不断向环境化学提出新挑战,而环境问题的根本是人类不恰当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结果[3-4]。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辩证了解环境污染与人类进步的相互关系,从化学的角度寻求治理环境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有利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职业素养。但是目前环境化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不能紧跟时代发展需求,需要对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与实践。
二 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的原因
(一) 从宏观上看
1 国家政策的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在授课过程中,老师将案例与理论结合起来,在社会实践中有效融入思政,不仅可以使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而且学生在这种课堂的熏陶下,会潜移默化地学习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自身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极大提高。
2 社会发展需要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趋势,部分大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不断滋生,并呈现上升趋势。因此,将思政元素引入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大我,胸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二) 从微观上看
从当前来看,将思政引入课堂对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良性循环。培养人才机制从专业技巧型转变为全方位、全方面培养,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的发展空间更加宽广,还提高了人才素质,会极大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5]。
从长远来看,人们的发展越来越全面,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于孩子的培养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三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课本为知识载体,以“教-学”为主要特征,老师讲解学科知识,使学生被动接收知识,形成了一种固定而单行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而学生则被动接收知识。虽然这种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情商、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6],但在一些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其授课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在课堂上,甚至出现“尬聊”模式——在专业课结束后,教师会生硬地引入,枯燥乏味,根本不能引起听课同学的学习兴趣,缺乏一种教与学之间的协调功能;同时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教育新形势下,课程思政在教育中体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课程思政,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简单叠加,而是具有思政元素的专业课。课程思政的引入标志着教育结构的改变,即构建知识传授、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课程思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能够将教学内容与学生当前面临的人生挫折和心灵困惑相结合,通过教学有意识地回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交和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真实问题,真正触及他们领会知识的深处,从而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7]。思政教育需要与专业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就需要对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构建一种不但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 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的问题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很多行业的改变,人们在享受互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在试图寻求利用这个工具改变其自身领域。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通过借助多媒体工具,声音、动画和影视等,使复杂抽象的公式和概念更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专业课程知识。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建构学习,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育思想和模式[8],有利于克服传统教学过程中枯燥乏味的弊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互联网+”与传统环境化学的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从多角度利用多种手段改变教师与学习间单一的交流方式。通过这种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有效提升环境化学的教学效果,为培养新一代的环境学科接班人和建设者奠定基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许多网络模式教学课程兴起,像MOOCs模式、SPOC模式及微课,虽然这些新型网络教学模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互联网+”一方面为很多学科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在当今网络环境的诱惑下,很多大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而且没有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正确接受网络上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固步自封,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能主动尝试新鲜、先进的学习方式,从而影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环境化学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网络模式下学生缺乏与其他学习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中更有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的渗透,帮助学生培养思政思维和创新思维,增强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而网络教学模式无法代替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实践课程,并且网络模式下的教学录像长达45分钟甚至更久,学生无法保持注意力,难以培养学生思政思维和创新思维。因此,根据环境思政人才培养要求和环境化学课程教学特点,需要探索一种网络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融合教学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手段,从而培养思政创新型人才。
四 环境化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 转变传统课堂教学面貌
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将思政教育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颗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8]”因此,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促进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职责的回归[8]。
建设“课程思政”说易行难。环境化学知识复杂公式抽象,大篇幅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但会影响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也会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把环境化学课程比作一道汤,思政元素就是汤,盐多盐少都会影响汤的味道[9-10]。那么教师作为做汤的厨师,该如何做好这道汤?教师应当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行业发展和最新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11]。教师应当明确“课堂思政”的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渐渐加入思政元素,把握好思政教育的度,做到润物无声,而不是把思政元素僵硬地穿插在其中,生拉硬拽,明确专业课程知识传授为主体。教师要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善于将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中,授课于有形,育人于无形[12]。结合学校环境化学教学大纲,重点讲解环境化学专业知识以及环境问题案例,深入挖掘专业课的育人资源,以活泼的课堂组织形式、生动的案例和对于国情的贴切把握进行教学,利用PM2.5、共享单车、高铁饭盒等社会热词作为课堂互动的切入点,融入生活小细节,实现课堂多元化互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通过对环境化学学科知识掌握与实验实践,使学生串联起工程实践的职业道德,工程实践对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和共享等理念。夯实思政教育的实效性,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 探索“互联网+思政教育”新路径
在“互联网+”背景下,环境化学课程思政改革需要抓住机遇提升创新思政育人效果。利用互联网资源,整合国内外经典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融入环境化学领域的前沿热点问题和案例,制作相关的视频,结合课件进行讲解,突出课程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国家热点问题的融入中,注重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侧重于讲解和讨论国家环保动态,渗透式地加入思政元素,思政课讲授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积极采用案例式、探究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及分众式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运用微博、微信、视频和动漫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建设智慧课堂。这样让老师和学生都融入其中、置身其中、品读其中,老师能讲得津津乐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增强学生专业自信,使学生从新视角上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认识人与自然相处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