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实施路径创新
作者: 何建省摘 要: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对标当前军事体育课程教学现实问题,阐释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构架,从多维度探究该课程教学体系实施的路径创新,旨在为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在军队院校落地生根夯实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新时代;军事体育;实践课程;教学体系;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3-0084-05
Abstract: Keeping in alignment with the military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w era and targeting the current realistic problems in militar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e construction framework of the teaching system of militar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the teaching system implementation path from a multidimensional perspective. The aim of the study is to lay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military education policy in the new era in military academies.
Keywords: new era; military sports; practice course; teaching system; path innovation
军队院校是培养军事人才的主阵地、主渠道,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适应新时代军队院校教育训练的要求,军队院校必须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指引,大力推进军事教育训练改革,实现军事教育教学训练体系化创新发展。军事体育课程在军事训练中起着强本固基的作用,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切实构建军事体育课程教学框架体系,从多维度探究新时代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的实施策略,旨在确保所培养的新型军事人才符合部队建设和未来战争需要,向着部队、实战、未来再贴近,为强军事业提供有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1]。
一 新时代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现状问题
(一) 为战育人理念有所偏差
根据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军队院校教育条例等指示要求,院校教育必须立德树人、为战育人,随着武器装备、联合作战、编制体制、人才质量的整体推进,军事体育教学呈现逐渐弱化趋势,加之我军多年久疏战场,造成官兵对战争感知与体验愈加模糊,主要表现:一是强军思想认识不深,国家忧患意识不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当前,军队院校部分军事教员在强军思想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敬畏心不足、职业心不强,守家卫国理想信念不深入,居安思危忧患意识短缺,只是守着自身领域的知识构架,创新意识和危机感不足。二是强军目标牵引动力不足,实战化教学训练理念弱化。在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中,“军味”是核心,“战味”是属性,“狼味”是根本,这是军事体育课程实战化教学训练的本质所在,但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却长期牵引着院校教学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员军事训练意识不强,实战化教学训练不主动、不深入。
(二) 师资队伍水平亟待提升
一是师资队伍“知战教战”能力不高,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从西安地区五所军队学历教育院校调查来看,军事体育教员90%来源于地方院校,其中博士占6.6%,硕士占53.8%,本科占33.4%,专科占6.2%,这明显比地方高校体育教师硕士以上占78.47%比例低不少。从任教年限上看,15年以上教龄占26.1%、10~15年教龄占15.7%、5~10年教龄占6.6%、5年以内教龄占51.6%,师资队伍在年龄结构上存在两极分化严重、中间骨干力量缺失等现象。从职称结构来看,高职教员占29.2%、中职教员占22.8%、初职教员占48%,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整体能力素质偏弱。二是师资队伍人员构成复杂,各层次教员能力素质差异明显。军事体育教员由现役、文职和士官三个层次组成,从各层次人员的梯队建设上看,现役存在明显老化、后续乏力;文职和士官教员梯队建设年轻,未形成合力,教员“为战、研战”能力偏弱,部队工作经历少,制约了向上发展的动力。三是教研团队建设不畅,缺少顶层设计和长期规划。在面临教学科研任务时,大部分是临时组团,共同完成研究,未能形成持续固定研究方向,因此,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和“一流金课”建设匮乏。
(三) 教学内容拓展深度不够
虽然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为院校教学训练指明了方向,但教学内容拓展深度不够。一是实践课堂设计总体思路不深入。实践课堂设计体现在实战模拟对抗教学内容缺失,同时,实战模拟对抗没有形成常态化训练机制,导致学员战场感知和体验减弱。二是实践课堂设计多学科融合不完善。目前,单一或成套课目教学仍占主要教学内容,若军事体育教学与力学学科、心理学科、医学康复等学科融合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官兵战场中生存和发展能力。三是实践课堂设计思政元素融入不系统。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应体现系统性和长期性,但思想教育元素理论框架体系不完善,多呈现多点散发的状态,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较为单一,导致为战育人成效不显著。
(四) 教学模式创新略显不足
为强化学员战场意识,不断提高学员的战斗力,以期提高军队院校新时代高素质军事人才培养的质量,系统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实战对抗+”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创新军事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除了有组织地传授动作要领和组训方法之外,更应重视和发展军人实用军事体育技能能力培养。二是“互联网+”的智慧教学模式未形成。随着信息化手段不断深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成为院校教育常态。三是“军事比武竞赛+”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如沙场点兵等综合性比武竞赛,能够增强战斗素养,提升战场中临场应变能力。战场中需要军人具备综合军事素质,带领团队积极完成上级下达任务。战场中的情况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在出现突发问题时需要指挥员对战场的态势作出正确判断和决定。四是“仿真模拟+”教学模式未形成。随着3D技术和5G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军队院校可以建成各类军事体育项目的仿真实验模拟教室,着重发展嵌入式、经典案例式的教学模式改革,突出练兵备战鲜明导向,坚持战斗力标准,强化军事训练的“军味”“战味”“野味”。
(五) 考核评价机制有所滞后
军事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目前多采用终结性评价方法,除课程实践考核成绩外,当前教学训练质量效果多依赖肉眼观测和主观判断,缺乏更直观的数据支撑,缺少形成性评价中质和量的客观评估。主要表现:一是课程形成性考核体系建设未形成。目前,大多形成性评价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两个方面,但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系统评价缺少有效监控。二是课程多样性终结性评价未形成。目前军队院校终结性考核较为单一,针对实战拓展项目考核评价内容缺失,如部队专项科目组的考核空白,与部队训练不能形成无缝接轨。三是针对优质学员激励和奖励考核机制未形成。目前,全军军人特级人员勋章奖励机制还未建立完善,学员永争第一、攻坚克难的战斗精神未形成有效的文化氛围。
二 新时代军事体育教学体系建设
(一) 体系建设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贴“为战办学、为战强师、为战科研、为战育人、为战强军”理念,依据《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军队院校教学大纲——军事基础》(试训)和军事体育学科建设规划,为进一步发挥军事体育训练在新时代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效能,形成了新时代军队院校军事体育教学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主要为:进一步强化立德树人、为战育人在军事体育教学体系中的核心指导地位,将面向战场、面向部队、面向未来贯穿于整个教育训练过程中,坚持能力为本、明晰人才标准,突出“聚焦强军目标,培育精英人才”的育人理念,遵循“瞄准岗位需求、强化实战意识、夯实基础体能”教学训练思路,全方位、分层次、有步骤地培养学员学习、思维、创新、科技、指挥、操作、协同、运动和心理九种军事能力,以理念转型、师资锻造、内容拓展、模式探索、评价创新等内容为重点,建设新时代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
(二) 体系建设设计原则
以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为牵引,以军队院校军事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指导思想为遵循,系统构设体系建设设计原则,主要为:一是坚持能力为本、明确标准。根据新时代军事体育训练功能定位和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标准,紧紧围绕学员九种军事能力素质,切实归正人才培养能力指向、胜战指向,加快明确以胜教能力为核心的教员能力素质体系和以胜战能力为核心的学员能力标准体系。二是坚持向战设计、深化创新。在向战转型、为战育人的时代背景下,必须树立胜战导向,科学设计军事体育训练内容、条件、标准和方法手段,坚持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遵循姓军为战、战训一致、教战为战等教育训练原则,促进人与武器装备、作战环境的有机结合,促进军事体育训练与战斗技能训练的高度融合[2]。三是坚持思政融入、精武强能。深入挖掘军事体育训练中的思政元素,突出思想引导、典型树立、氛围熏陶等实践教学经验做法,不断推进课程思政创新发展,推动形成“人人思政”“课课思政”新局面,力争促进运动能力、操作能力、指挥能力等军事体育素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体能体德同行、齐头并行。四是坚持差异培养、科学评价。正确把握共性与个性、通用与专业、院校与部队等之间的关系,紧扣“三位一体”新时代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找准院校教育训练特点属性和基本定位,坚持多维评价、立体评价、过程评价和个性评价等评价方式,树立人才为本评价导向,切实激发活性动力。
(三) 体系建设具体内容
为了确保军队院校教为战目标的落实,尝试创设“四位一体”体系构建,具体为:一是课程教学体系。军事体育实践课程体系可由通用基础、专项素质、战斗体能和实用技能四个模块构成。通用基础模块实践课程是军政基础集中训练的延续,是学习其他军事类课程的基础,是开展实战化教学训练的基石。专项素质模块实践课程是依据学员专业和日后工作岗位需求,有目的地开展专项素质练习。战斗体能模块与专业和兵种高度相关而设置的,也是扎实开展联合训练、对抗训练、演习训练等实战化训练最为突出的军事基础类教学内容。二是师资团队体系。紧紧围绕战斗力标准,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团队队伍。从部队、院校、基地等领域拓展选调聘任渠道,引进具有高学历、懂作战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和提升现有师资力量。三是实践模式体系。为进一步提升新时代人才培养质效,新时代军事体育模式体系应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方面,继续加快课内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当前,以“课前预学预研、课内讲精讲透、课外知识转化、课终综合评价”为核心的军事体育教学模式正在全力推进和成果凝练中,已经成为较为成熟的实践模式范式。下一步,应着重从作战背景、作战任务等角度继续加大创新力度。另一方面,创新军事基础比武竞赛实践模式。应逐渐形成化整为零、内外结合、虚实结合的新型军事基础比武竞赛实践模式,加大思维、设计、临变、指挥、组织和学习等能力素质的提升。四是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育人为本、多元评价,从课程表现、探究意识、学习态度、特长发挥和创新成果等方面,并注重评价效果的激励性、评价元素的发展性、评价方法的多样性、评价主体的多元性,构建以平时性、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多元评价体系。在原有达标性评价的基础上,增加教案编写、“五会”教学法、班组比武和创新设计等结果性岗位能力考查。尊重个性化、多样化、成果化发展,探索将相关论文著作、专利发明、基层服务、比武竞赛、技术支援和成果转化等纳入增值性评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