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PEST矩阵模型的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作者: 武止戈 黄紫霓 吴睿雅
摘 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实施本科、研究生层次中西方深度融合的高等学历学位教育,已逐步成为近年来地方高校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国内办学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该文基于SWOT-PEST矩阵模型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方面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机遇与威胁,以及存在的内部微观优劣势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中外合作机构提升办学实力,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和本土经济社会发展。
关键词:SWOT-PEST矩阵模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部宏观环境;内部微观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001-07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stablishment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epth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higher education at the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levels have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for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ntroduce high-quality overseas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enhance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chools. Based on the SWOT-PEST matrix model,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external macro-environ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of local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the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technical aspects, as well as the existing micro and internal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institutions of local universities to improve their strength, and to serve the opening up of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ic and society.
Keywords: SWOT-PEST matrix model; local universities;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stitution; the external macro-environment; the internal micro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
2022年2月,随着第二轮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的正式公布,我国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工作正式启动。“双一流”建设的动态竞争机制相比“985工程”和“211工程”,打破了高校身份固化,为“量大面广”的地方高校通过构建一流学科实现特色发展、内涵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政策机遇。但是,大多数地方高校发展普遍受到师资力量不足、投入经费不够、海内外知名度不高等问题的制约与困扰。
在教育全球化背景下,与海外高校合作,以设立非独立法人联合办学机构的形式常态化在境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借助从海外引进的教材、师资、管理模式等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正逐步成为近年来地方高校吸引和集聚优势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国内办学影响力的新途径。
关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国内相关研究表明,从人才培养视角,中外高校通过创立联合机构实施合作办学可显著提升本土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水平和通用能力[1-2],并且更有助于毕业生被世界顶尖学府录取赴海外读研[3]。从师资队伍建设视角,高校能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邀请海外教授来华集中授课,中外高校联合招聘有助于优秀师资的引进,保障师资队伍的先进性和国际化水平[4]。通过中外联合授课,中方教师教学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得到很好提升[5]。从科学研究视角,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可依托双方共同资源设立专门研究基金,鼓励和支持两校教授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实现联合申请国家级项目方面的突破[6]。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亦可通过强化中外融合、校企融合、校院融合,实现多种科研要素和资源共享,开展跨学科协同创新科研活动,构建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平台[7]。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全球性视角下体现为海外分校(International Branch Campus,IBC)教育。国外相关学者针对海外分校教育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从人才培养视角,Wilkins等[8]针对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检测与反馈、学习资源及教学技术等七大要素对位于阿联酋的海外分校调查显示,学生对海外分校教育满意程度较高,普遍认为海外分校与本土校区的教学质量无显著差异。从科学研究视角,Sutrisno[9]认为,海外分校目前由于师资和培养模式限制,以教学型为主。但随着地区应用研究需求的增加和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海外分校将实现由教学型向科研型的转型升级。Pohl等[10]根据教师论文发表情况也证实了海外分校科研活动正日趋活跃。从师资队伍建设视角,Altbach[11]指出,本土校区教师由于家庭、实验室科研条件等因素制约,主要通过“飞行教学”方式利用假期完成海外分校教学任务,由此影响了其参与海外分校教学的积极性。
截至2023年1月,我国本科及以上层次非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共有171所,其中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109所,占比63.7%①。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下,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外部环境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内部影响因素?地方高校应如何基于现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进一步加强与全球高校开展实质性合作,实现与全球优质教育资源同步共享、与前沿科研领域紧密协同、与先进社会服务理念精准对接?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基于SWOT-PEST矩阵模型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机遇与威胁,以及存在的微观内部优劣势因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地方高校中外合作机构进一步提升办学实力和层次,扩大办学规模,服务教育对外开放和本土经济社会发展。
一 SWOT-PEST矩阵模型介绍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既需要坚实的内部因素驱动,也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持。本文基于SWOT-PEST矩阵模型将分别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四方面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外部环境机遇与威胁和内部优劣势因素进行分析。
SWOT-PEST矩阵模型方法由SWOT和PEST两种经典分析方法结合而成,并被广泛地应用于政策制定、市场分析、战略管理等多种场景[12]。其中,SWOT分析方法由K.R.Andrews于1971年提出,主要基于自身在竞争中具有的优势(Strength)、寻找自身劣势(Weakness)、发现外部机遇(Opportunity)及规避环境威胁(Threat),从而结合内外部资源进行战略选择。而PEST分析方法由美国学者G.Johnson与K.Scholes于1999年提出,是一种针对组织所处的宏观环境,分别从政治因素(Political)、经济因素(Economic)、社会因素(Social)和技术因素(Technological)四方面进行分析,并评价其对组织战略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的一种分析方法[13]。
本文参照刘东等[14]基于SWOT-PEST矩阵模型,拟分别从政策、经济、社会及技术四方面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机遇与威胁及存在的优势与劣势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从而整合组织外部宏观环境与内部微观因素(表1),并通过分析SWOT-PEST矩阵关键点实现扬长避短,提出促进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表1 SWOT-PEST矩阵模型
二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宏观发展环境分析
(一) 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发展外部机遇
1 政治机遇(PO)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为中外合作办学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障[15]。进入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积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与项目设立及发展的政策举措,将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表2)。各省市也将高校设立和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推进产教融合服务地方经济、解决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实问题的重要途径并予以支持(表3)。
此外,随着我国“双一流”建设的正式启动,“吸引海外优质师资、科研团队和学生能力强,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换、学分互认、联合培养成效显著,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有深度的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已成为“双一流”建设高校遴选的重要条件,这些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政策机遇。
得益于政策激励与支持,如图1所示,2013—2022年,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新增设数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地方高校正越来越重视通过创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载体,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往联系,提升高校竞争力。
图1 2013—2022年全国新增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设立数量
2 经济机遇(EO)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经济增速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2位。如图2所示,2014—2023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超大的市场规模、强大的韧性与旺盛的活力,以及区域经济逐步实现均衡增长,为教育事业供给侧提供了更为厚实的物质基础,有助于高等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推进,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海外高校来华与我国各地方高校联合创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于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全方位的改善,各地家庭在高等教育领域消费侧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也不断提升,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市场机遇。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图2 2014—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
3 社会机遇(SO)
在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下,我国将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对国际化人才需求也愈发强烈。各地区基础不同、禀赋各异,在因地制宜,深入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同时,秉持开放理念、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及跨文化沟通与合作能力的青年人才也已逐步成为全社会共识。经济社会对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扩大及认识的提升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性的社会机遇。
4 技术机遇(TO)
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建立在教育大数据、可视化操作与交互式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平台、学术文献数据检索平台等被广泛应用,为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跨越国界鸿沟、克服“飞行教学”缺陷、破解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充分运用中外双方在教育教学、科研数据、文献检索等方面的网络数据平台与数据库资源,开展国际化教育与跨国联合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