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规划体系变革的“理工融合型”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 朱佩娟 周国华 马恩朴

响应规划体系变革的“理工融合型”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0

摘  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背景下对规划类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亟需探索。该研究基于我国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发展与研究现状,针对人才培养理念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不协调、传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智能时代技术发展需求不协调和传统课程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创新性需求不协调等现实挑战,结合湖南师范大学的具体实践,提出以“学生中心,理工融合”为核心建设理念,围绕“专业素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大能力构建目标,通过课程模块融合化、能力培养层级化、产学研赛一体化,校社政企协同化途径,着力在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体系、教学路径和培养建构环境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1344”响应规划体系变革的“理工融合型”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053-06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system, new requirement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training of planning tal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alent training mode needs to be explored urgently.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status of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China, the research aimed at such realistic challenges as the mismatch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concept and new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the mismatch between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and th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intelligent age, and the mismatch between tradi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mprehensive innovative needs of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acti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putting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concept of "student-centered,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the core, with the focuses on the three capability building goals of "professional quality + professional knowledge +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it adopted the integration of course modules, the hierarchy of ability training,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mpetition, and the coordination of university, society,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and focused on the curriculum system, ability training system, teaching path, training an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reform and innovation, to build "1344" in response to the reform of the planning system of the planning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eywords: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talent train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human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实施,提出国土空间规划的目标框架、编制要求、政策保障和工作要求[1-3],确立了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各类开发建设基本依据、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提升国家现代化治理水平的重要地位,并要求“教育部门要研究加强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国土空间规划正式替代传统的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其他类型规划,成为统筹国土空间管理的重要抓手。为此,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带来的行业变革,对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加快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改革与对接完善。

“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针对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出的重要论断。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作为推动未来国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主力军,把握国家战略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是他们肩负的责任,其培养目标立足于宏观与中观尺度,专业体系具有理论与应用并重,强调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点[3-5]。本研究通过探讨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需求对接的有效途径,将专业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需求响应与家国情怀培养有机结合,探索响应规划体系变革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可进一步丰富充实国土空间规划相关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从实践方面来讲,国土空间规划相比于以往的规划而言,关注建成环境和水、土、气、海、林、矿和草等多种自然资源要素及相互关联,在关注国土空间开发的同时更加强调国土空间的保护,更具战略性、综合性与系统性特征[2,6]。因此,对于国土空间规划工作者而言,一方面除了要通过学习地理学,掌握地理要素和地理综合体的人地关系特征,理解城乡地域系统空间组织规律之外,还必须强调人文经济、社会科学及自然生态科学等跨学科的学科理论与方法在规划中的应用,需要具备全面的、系统的、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国土空间规划作为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强调“区域整体”的谋划,是一种全新的规划类型[2,7],空间规划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也要求人才培养应进一步强调“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面临动能转换、方式转变、结构调整和新技术新模式的蓬勃待兴,人才培养要努力实现从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与项目应用到技术推广与服务的全链条创新,基础研究理科类与应用型工科类的融合是必然选择。以产出导向看,响应规划体系变革需求,探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理工融合型”规划创新人才培养改革路径,实现“学有专攻,多专多能”,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和加强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人才培养实效,进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进步以及助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设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兼具理科与工科的学科,既属于地理学的范畴也属于城乡规划学的范畴,具有很强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8]。2019年5月2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五级三类”框架体系。可以说,自然资源部的成立为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其势必面临角色重构和行业变迁。总体来看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方面面临挑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人才培养理念与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不协调

我国提出的新工科教学改革就是要着力培养具备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复合型创新人才[9]。在这一背景下,规划类专业应该对国家规划体系重构要求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规划方法技术、规划实施评价和规划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发挥出主体作用,为我国不断适应国土空间规划学科发展国家任务实施的新要求提供人才支撑。以地理学为背景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体系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理论与应用并重等特点[10],专业能力培养与综合素质提升涉及面广,具体培养什么能力、提升什么素质是当前教育者面临的一个较为复杂、相对模糊的问题。传统规划类专业的培养理念以规划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导,“认知-实践”的培养不够[6]。传统教学内容以关注物质空间及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为主,对社会公平、公共健康与智慧治理关注不够。传统教学方式“重专业、轻交叉,重认知、轻创新”,学科交叉仅受限于学术研究层面,难以转化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资源[11],学生解决复杂规划问题能力欠缺与创新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创新卓越规划人才的培养需求。另外,从专业实践来看,国土空间规划需要精准把握国家战略目标任务、性质特征、要素配置和运行边界,扎根祖国大地,践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强化家国情怀、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等理念是极为迫切的。

(二)  传统专业能力培养体系与智能时代技术发展需求不协调

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研究实践迎来了“大数据应用”热潮,利用手机信令、微信热力、微博签到和浮动车轨迹等居民活动位置大数据,为居民活动空间分析与优化提供了可能,为提升传统物质空间规划科学性奠定了基础[12]。一方面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城市空间与居民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另一方面,信息网络、规划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智慧化为规划和建设城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3]。传统教学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实践技能培养不足,特别是如何适应规划行业技术技能的数字化转型需求面临挑战。面向国土空间规划需要海量时空数据挖掘获取与整合分析能力与面向特定领域问题的模型集成分析能力培养,实现培养体系的革新和与时俱进,成为培养优秀规划创新人才的关键。

(三)  传统课程体系与国土空间规划综合创新性需求不协调

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开设的专业课课程因高校之间的培养方案和院校背景不同,所开设的课程会有所差异,相同的课程在名称上也会有所不同,但主要的专业基础性课程和核心课程基本相同。主要有地学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其中地学基础课程有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和城市地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地图与测量学、遥感概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实践课程主要是课外实习和毕业生产实习等。相对于较为成熟的传统学科而言,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内容涉及新兴学科交叉,但各类课程关联程度普遍不高,特别是人文地理类课程与规划类课程和地理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实际发挥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教学目标难以完全实现,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关联体系难以构建,难以适应综合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及监督实施的创新性需求。构建起面向行业需求、以培养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提升综合素质为根本并符合地理科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课程体系,开展响应国土空间规划人才素质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