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多源信息互促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法研究

作者: 刘洪丹 李冰 张兰勇 张立伟 李芃

面向多源信息互促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法研究0

摘  要:该文构建多学科交叉实践专业知识的创新思维培养模式研究,教-赛-科互促的研究生创业培养模式研究以及面向“引领共创”的专项创业引导培养模式研究,从而强化实践学习的重要性,完善现有研究生培养体系,将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和科技力,将研究生培养由学术型人才向创新创业型人才转化,构建思政创新创业研究生人才为指向的现代高等教育模式,形成具有新工科特点的“思政融入-知识实践-教研孪生-师生双创”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为振兴民族经济贡献力量。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多源信息互促;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083-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ltivation mode for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 research on 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 cultivation mode that promotes teaching, competition, and science, as well as a research on specialized entrepreneurship guidance cultivation mode for "leading and co-creating", in order to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practical learning, improve the existing graduate cultivation system, transform knowledge into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transform graduate cultivation from academic talents to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build a modern higher education model wi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the orientation of graduate talents, form a graduate training system with new engine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 knowledge practice - teaching and research twins -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contribute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Keywords: graduate education; innov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ultiple sources of information promoting each other;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业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与此同时,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若干意见》要求,响应李克强在达沃斯论坛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升级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发展计划,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一步加大对研究生创新创业扶持力度,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哈尔滨工程大学于2011年成立创业教育学院,学校被授予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中国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连续多年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出台了相应的《哈尔滨工程大学学院创新创业实践工作评价体系》,将其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新的教学方向,推动“双创”教育融入研究生人才培养过程,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提高高校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研究现状

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点提到“三新一高”,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新发展格局和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国科技行业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实践创新,形成良性的循环,研究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科技生产力,是践行党的二十大主力军。因此,学术界站在更高的立意上,对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展开了新一轮的深入研究[1],采用“教师讲授-项目引导-师生共创”的三步推进研究性培养模式,引导了新型的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的发展。

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马璐等[2]提出师资队伍多元化,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等举措,助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并以哈尔滨工程大学开展的相关产教融合措施为例,从多方数据分析此项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肖贵平等[3]提出强化产教融合需要从转变观念开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育人体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专业实践有机融合。李艳等[4]则建设一套新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使研究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并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徐余跃[5]结合“互联网+”在创新创业中的价值,探究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以此提升高校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赵国靖等[6]提出要构建高校间的创业教育协作。程丽等[7]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基础理论体系的梳理,从培育思想、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和形成模式展开对理工科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探索性研究。康张阳等[8]分析本科“双创”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以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林佳[9]针对性地提出了该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改革方案。张军等[10]从创新创业能力相关含义解析入手,对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状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新工科视域下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优化策略。杨勇[11]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角度,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用优势和运行模式,从创新人才培养思维,加强合作教育管理,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的措施。何军[12]研究产学研合作教育符合当前教育发展形势,符合科教兴国的理念,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周湘林等[13]认为大学不仅仅是一个高等教育机构,而且还是一个学术机构,是一个由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造等组成的教学科研结合体。吴江秋等[14]基于O2O的创新创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研究生“双创”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加强顶层设计,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等策略,构建基于O2O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助于深化研究生“双创”教学改革,提升教育实效。刘成柏等[15]以新型技术资源平台构建科教融合育人体系,以及探索国际化融合育人机制,转化为拔尖人才培养机制等方面,开展教学改革与实践,构建了基于科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探索多种基于科教融合培养拔尖人才的路径,从宏观到微观研究科教融合的理念以及功能,进而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王文婧等[16]提出需要继续探索分类学课程教学模式,将科教融合理念更好地应用于研究生培养。白逸仙等[17]建立“创意-创新-创业”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以“解决复杂工程问题”为导向整合不同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的跨界整合能力。郝翔等[18]认为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任,国家当前的发展战略目标,对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提出新时代要求。从整个国家和区域性经济发展需求上出发,积极推进研究生工程教育是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往的工科研究生培养体系和模式已经不足以适应当前国家科技创新进步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创新性成果与企业重大需求紧密相关。哈尔滨工程大学作为面向应用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及科研融入教学,科教融合,师生学术共同体。

(二)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已形成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对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与借鉴意义[19]。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的发展形势是先必修后选修,先基础后高端,从理论已引入到实践,从综合到特色的教育过程。百森商学院以培养创业意识为主,通过创新性课程教学、外延拓展计划教学支撑,倡导创新创业精神,要求课程具备师资力量的优越性;课程设计方面的前瞻性;课程内容体系的完善性;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究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德国“双元制”是世界职业教育领域公认的产教协同育人模式典范,长期以来都是各个国家职业教育借鉴范本以及研究热点。美国“合作教育”基本架构与运行机制。“合作教育”是将专业人才培养、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训练相结合的一种高等教育策略进行的工科学科领域教学改革实践,即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另一组在企业工作。整个教学过程坚持按照一周后两组学生互换原则。澳大利亚完善了人才培养教育机制,将职业教育正式更名为“职业技术与继续教育”,实现人才的进阶培养。这些实例从加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障、建立研究生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制定研究生教育法规和政策等方面,为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综上所述,我国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近年刚刚兴起,理论研究较多,实践有待提升。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家的政策环境变化紧密性不强,且很少有面向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在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培养模式趋同化,教、科、创融合不闭环,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性差等问题,均有待解决。

二  研究内容

在党建引领下建立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案,研究过程如图1所示,包括确定研究课题,阐述课题研究过程,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三个部分。

图1  研究生创新创业技术路线图

(一)  基于学科交叉的实践型研究生创新能力思维培养方法研究

在以往的教学中,先讲理论知识,然后再实践。由于学生被灌入大量的理论信息,做实践时有些概念和内容已模糊不清,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的进程。因此提出了讲练并进,即讲理论,把理论知识融入各实践教学中。通过研发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平台,开放虚拟仿真实验室,在线实验可以把依赖型、记忆型、模仿型的学生,培养成主动型、思考型、创新型的人才。在课程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的线上线下实验情景和实验环境,加强实践技能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最后整合各个学科的线上线下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的全开放,拓展学生创新思维,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创新方向和创业项目。

(二)  教-赛-科互促的研究生创业培养模式研究

利用科研成果自制教学仪器,并参加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实现教研孪生的创新创业培养方法。一方面总结船舶矢量鳍、电力推进系统等的优秀科研成果,开发了船舶航行姿态控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仪器,将其中的先进技术应用到船舶控制系统、自主智能系统、线性系统理论等课程中;另一方面,依托船舶控制系统课程中开发的虚仿系统成功申请科研项目,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教学与科研成果相互促进、协同融入培养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术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现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形成较系统的认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依托黑龙江工程师学院,以企业/行业需求为牵引,构建了“课程实验—科创训练—企业实践”多维递进式实践创业教学育人平台。通过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建立了“点-面-网”立体创新课程体系,创新课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依托“互联网+”、挑战杯、机器人大赛、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和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等一流赛事,将课程任务与比赛内容融为一体,提高学生团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通过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企合作 双百计划”建立产教融合示范基地。组织教师沉浸式入企,并联合企业导师开发联合课程,探索校企一体化授课模式,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所述实现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创业能力的形成

(三)  师生共创-协助共创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培养方法研究

1  教师项目引领平台

师生共创实现过程中,学生进入教师的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以教师的学术成果为基础开展学科竞赛活动。利用教师的学术成果解决现实问题,相互启发的基础上,以学术成果带动创业,以创新创业带动学业,学习者和共同成长者形成创新创业新型共同体。

2  师生共创资源整合

资源包括政府资源、专业教师的资源和各部门的资源、学校闲置课题资源、企业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等,这些资源如果得到有效的结合,将给学生的创业项目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可以引导社会投资机构来充分关注学校优秀的学生项目,帮扶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3  共创健全沟通交流机制

师生良好配合,学生在教师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的引导下,大胆创新,专心创业,促进新理念、新技术的形成,使师生之间相互共享“双创”知识与实践操作经验,促使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应该积极建设资源数据库系统,为师生之间搭建较为良好的共享平台。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可以获取到相关的资源,提升学习效果,使师生可以在平台中获取到更多知识内容,相互之间共享和交换各种内容,全面提升“双创”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破除时间方面与空间方面的信息共享的局限性,发挥师生共创的优势,对研究生“双创”教育有促进作用。

三  结束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