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构建

作者: 焦珞珈 王静 钟婷

摘  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对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升实践育人实效、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大意义。基于社会实践的育人性、协同性、开放性三大原则,通过打造“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四轮驱动育人机制、建立“健康教育+健康服务”两翼共振实践体系、完善“初次+阶段+专业”三级分类培训体系、贯彻“总结+评议”的双维考核制度,构建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不断增强育人实效,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高校;中医药;社会实践;实践育人;协同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4-0105-04

Abstract: Social practice serves as a crucial method and medium for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dv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ooperative system for practical education bear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fostering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ugmenting the efficacy of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supporting the growth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rawing upon the tripartit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 coordination, and openness with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prac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educational mechanism comprising "government+university+enterprise+community". This mechanism incorporates a dual-component, resonant practice system featuring "health education+health services", an enhanced three-tiered classification training system with "initial+ stage + major" phases, and a two-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encompassing "summary+review". Consequently, this fosters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in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and the high-qualit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Keywords: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social practice; practical education; cooperative system

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形成包含实践育人在内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一体化育人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座谈和回信中强调社会实践的价值,勉励大学生以“书本+实践”的方式学习,深入基层和群众,这就为高校推动实践育人的思想观念发展和实践路径探索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一  新时代构建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逻辑理路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衔接,而且可以促进自身知行合一、全面发展。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构建的质量及效度,将直接决定其实践育人工作的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  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重要使命,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目标。作为实践育人开展的关键主体,高校要不断深入对实践育人价值的科学认知,以实践为载体、善用实践教育、优化育人要素、发挥协同作用,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趋势来看,协同体系的建构正是一种实践育人新的理论范式、制度性安排[1]。围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区多主体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将传统实践育人的开展阵地从“学校课堂”延伸到空间更为广阔、资源更为丰富的“社会课堂”,发挥各育人主体间的“共轭效应”,既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提升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又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多维化。

(二)  提升实践育人实效的必然选择

协同理论是系统理论的重要分支,认为千差万别的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均存在协同作用,并且协同作用是系统从无序转向有序的内驱力。也就是说,各子系统(或构成要素)间协同作用制约着系统协同作用与功能,子系统(或构成要素)协同得越好,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就发挥得越充分。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系统,课程教学、督导管理与社会支持等要素间存在非线性作用[2],因此系统处于非平衡的动态发展中。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的本质就在于对多元组织主体及育人作用发挥的一种整体性制度设计与推进。在协同体系中,共同的育人目标与明确的角色定位,既避免了个别育人组织的“少作为”和“不作为”,又防止各育人主体因定位模糊、角色混乱而导致育人效果负向牵制甚至抵消的现象。

(三)  助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并且是人的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要认同知识价值、实现理论的方法论指向,就必须通过实践。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一项全局性、复杂性、整体性工程,是新时代大学生由陈述性知识进阶到程序性知识,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素养的转化。知识强调的是人类对客观现实世界认识的结果,能力则是强调探索、改造客观现实世界的身心力量[4]。因此,高校要坚持“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将社会实践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锻炼、服务社会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深入社会、融入基层、直入群众中肩负起社会责任,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二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协同育人的困境剖析

基于时代新人培养的根本要求,各大高校依托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实习实训等载体积极开展实践育人工作,通过整合校内外实践资源,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学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来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模式尚未形成,实践育人的常态化、制度化与科学化有待提升,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构建仍然面临着若干现实困境。

(一)  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到位

高校协同育人体系应是学校内部系统与外部系统综合作用的有机整体,体现在学校内部各部门、学校与政府、教育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双向联动。实践育人既是一种有效的育人方式,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育人理念。目前,尽管政府、企业、社会和高校各方主体都充分认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但是多年来育人是高校单方面责任的传统观念仍占有较大部分。具体而言,党和政府对社会实践协同育人高度重视,对理念转变具有指导性意义,但在具体落实、过程监督、效果评价、保障激励等机制上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另外,一些社会机构对于接收大学生参与实践态度较为被动,缺乏育人主体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无法满足社会实践与专业教育连贯性的要求,不能根据实践主体的专业优势和自身特点进行具体安排和部署,这些归根结底是因为对协同育人理念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入。

(二)  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不充分

专业的实践育人工作队伍是高校确保实践育人实效的有力保障。整体而言,各大高校对成立大学生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已达成共识,并在校内整合了专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院系管理干部和专职辅导员等群体资源,组建了一支专门的实践育人队伍。但由于成员均兼有其他教学或管理工作,且并未接受统一、规范的专业教育与培训,造成现有队伍专业性不够、时间和精力投入得不到保证。实践育人基地是具体实施高校实践育人的场所,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空间载体。目前,不少高校在实践育人基地建设的认识上有一定局限性,把实践育人基地简单地等同于实践教学基地,普遍重视各学科专业实习基地、实验室等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但对一些社会性、共享性、开放性的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仍存在重要性认识不足、支持力度不够和配套资源不到位等现象。

(三)  实践育人系统性和实效性不强

随着国家对高校实践育人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已将实践育人及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纳入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但是,当我们理性审视时不难发现,部分高校对于社会实践育人效果定位不准,仅仅满足于“一时热闹”的即时效果,缺乏“一直蕃昌”的长远规划和系统理念。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局工作来看,部分高校顶层设计不足,对实践教学所占的学分比例、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教学评估等环节未进行系统性设计与论证。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状况来看,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形式调研不足,未根据不同学年、不同年级、不同时段进行统筹规划。这些均使得实践育人在高校育人工作中看起来热闹、听起来重视,具体实施过程中却缺乏科学性、计划性和整体性。

三  新时代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高校实践育人协同体系是校内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系统,要真正构建“目标共同、机制共建、责任共担”的实践育人体系[5],就必须形成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使“多元主体从混沌状态向有序状态、从低级有序向高级有序的转移”[6]。

(一)  育人性原则

育人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生命和灵魂。新时代高校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就是要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要求的基础上,既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专业技能的丰富,又体现人生价值的塑造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强调的就是实践在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蕴含的价值与作用。一方面,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社会经历的历史巨变,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另一方面,通过将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与专业锻炼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自我效能感,在服务基层、服务社会中坚定信念、磨砺自我、增长本领,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  协同性原则

社会实践是一个多维度多主体的系统。协同、合作不仅适用于育人资源的开发、育人阵地的建设、育人队伍的培育,更是贯穿于实践育人的全过程。一直以来,影响高校实践育人效果和学生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高校系统或者学生自身,而是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把实践育人体系构建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协同”和“共享”为导向,构建科学合理和充足充分的实践育人保障机制[7];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依据中央精神和要求制定具体的实践育人政策;企业和社会组织要履行好人才培养的协助之责,为大学生的实践和锻炼充当好“扩容器”。由此可见,实践育人体系的协同性,强调的不仅仅是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更强调的是施展于社会场域的多主体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