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

作者: 王进波 王梦婷 柯智健 毛海光 齐莉莉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0

摘  要:专业课程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专业课程,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该文筛选出五个课程相关的典型案例,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生态文明等思政点切入,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拓展课程育人功能,提升教学育人质量。该课程思政模式受到学生的高度评价,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用人单位反馈良好。

关键词:课程思政;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教学设计;家国情怀;科学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25-05

Abstract: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is thecore course of bioengineering major. This course has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which can be used as cases of "values education". In this study, we selected five typical cases related to the course, found the breakthrough points including national sentiment, scientific spirit, international vision, humanistic quality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integrated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value guidance" to guide th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world outlook,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This study expanded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urse and improved the teaching qualit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del of this course is highly praised by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ness, and feedback from employers are good.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olecular Biology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teaching design; national sentiment; scientific spirit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充分发挥专业课作为思政基本载体的作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重点内容、教学体系、推进方式、师资队伍、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说明,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这要求每门课程都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的授课内容,重塑教学目标,优化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3]。因此,新时代的大学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深度发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课程特色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实现教书育人有机统一。

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生物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该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与人类自身健康、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密切相关,课程思政元素丰富,许多章节的内容可作为思政元素融入的载体,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合作意识、人文关怀、社会责任和爱国情怀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针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相关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育探索,并取得一系列成果。徐启江等[4]构建了基于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分子生物学”三维立德树人目标,将科学精神、思想品德、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通过实施研究型教学、开展形成性评价和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水平3方面分析了推进“分子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的途径。胡剑等[5]将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变为“育人大纲”,从绪论到每一章节,深度发掘各类思政元素,从科学精神、协作意识、创新能力、家国情怀、思辨意识和人文关怀等多角度进行思政教育,并将思政教育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的多个育人环节,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了教书育人协调统一的目标。王占军等[6]则从科学史丰富的育人价值中选择科学精神、科学思维、科学兴趣和科学伦理4个方面的素材,对基因工程课程中与诺贝尔奖有关的科学史进行梳理,深挖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实施课程思政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育人效果。分子生物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医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人文素质提升等方面也具有十分丰富的思政元素[7]。新时期的课程思政教育要求避免“教学理念的狭隘化”“教学内容的碎片化”“教学方式的单一化”等问题,我们按照《纲要》要求,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的十三章授课内容中散在分布的系列思政教育要素进行了系统化整理,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升华和思想凝练,以期实现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一  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一)  思政元素的发掘与设计

本课程从与广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出发,对蕴含的“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深入地挖掘、梳理和划分,筛选出“新冠感染的核酸检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RNA药物的创制”“基因编辑与基因治疗技术”“转基因植物与粮食安全”等5个典型案例(表1),涵盖了授课内容全部章节,从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国际视野、人文素养和生态文明5个方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教学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

(二)  教学实施——以新冠感染的核酸检测为例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及其感染机制,深刻理解新冠病毒核酸(RNA)提取的基本原理,掌握荧光定量PCR扩增检测核酸拷贝数的依据与操作过程,能够对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进行科学分析。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冠病毒的特点、核酸结构性质、逆转录及荧光定量PCR等知识的学习,学生能综合利用上述知识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PCR技术的外延性讲授,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

思政目标:塑造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人格品质,弘扬不畏艰辛、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2  教学过程

1)课前——抛出问题:新冠病毒是一种什么样的病毒?其遗传物质是什么?DNA与RNA的结构和性质有何异同?PCR、RT-PCR和qPCR的原理及其应用领域有哪些?qPCR进行DNA和RNA定量分析的原理是什么?要求学生通过查阅线上资料,并结合课程授课PPT对知识进行预习,分组讨论,并形成自己的认知。

2)课中——案例解析:请各小组回答课前布置的问题,并相互质疑与讨论,教师倾听和观察学生讨论情况,了解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在了解掌握情况后,抛出学生普遍比较感兴趣,也是以本部分内容关键点的问题“为什么新冠病毒检测Ct值低于35判为阳性,而大于35即判为阴性?”为切入点,对荧光定量PCR的原理进行讲授,基于原理,分析影响荧光定量PCR结果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展示PCR及荧光定量PCR技术的延展性应用领域。在本案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PCR技术的发明到系列延伸性PCR技术的发展过程的讲述,将批判性思维、多学科交叉协作、知识迁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诸多思政要素有机融入教学环节,实现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的统一。

3)课后——作业反馈:比较新冠感染病毒(SARS-CoV-2)与SARS-CoV、MERS-CoV三种冠状病毒的异同,设计实验对这三种病毒进行核酸检测鉴别;请学生思考“来自动物界的病毒对人类的潜在危害,阐明生态和谐与生物安全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意义”。同时,发放课堂教学评价问卷,请学生反馈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问题和选项的设计不直接强调或者考察思政教学效果,而是评价教学效果,看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提升度及成绩等,隐性融入对思政效果的考察,贯彻思政教育“春风化雨”的理念。

二  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分析

针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案例的教学评价问卷调查结果见表2。学生最认可的教学环节是有关PCR技术发展史及其应用领域的讲授,答“非常满意”的学生比例达93.36%,这说明,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环节,学生普遍比较欢迎,也证明本思政要素设计的比较合理;课前布置问题和课中小组汇报讨论两个环节的学生满意度不够理想。这说明,这两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引导等存在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不断完善和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学生满意度和教学质量。

对本课程5个教学案例的调查结果表明(表3),学生对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粮食安全与转基因植物这两个案例的认可度很高,非常认可的学生比例分别为90.63%和89.45%,而对RNA药物创制这一案例的认可度较低,非常认可的学生比例为85.55%。这说明,学生对贴近生活实际的案例认可度高,这提示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入发掘此类案例。而对于认可度较低的案例,则需要不断修改、打磨和优化,提高学生认可度。

本课程对学生的素质提升贡献的调查结果表明(表4),94.14%的学生认可本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88.28%的学生认可本课程对家国情怀的培养,91.41%的学生认可对科学精神的塑造,76.95%的学生认可对国际视野的开拓,81.64%的学生认可对人文素养的提升,而在生态文明方面的学生认可度仅为71.48%,这说明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偏低,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三  课程思政教学反思与提高策略

(一)  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从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课程自身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分子生物学知识更新快、热点多、与人类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步伐,将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及时引进课程教学中,针对课程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精准设计教案,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实现春风化雨式的课程思政教学。

针对本课程特点,综合采用文献导读式、探究式、讨论式、启发式和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方式,根据不同的教学案例,采用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利用数字化、信息化等多种教学手段,实现兴趣与学业、能力与素质、知识与思想相统一,全面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  提高任课教师思政教学水平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导,专业教师的道德、文化以及能力水平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思政课教师相比,专业课教师通常未接受过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思政理论基础及知识架构不系统,通常凭自己的感觉进行思政教学,容易存在思政内容融入生硬、讲授不到位、对知识理解片面,导致授课效果不佳,甚至由于认知的偏差而产生负面作用。因此,提高专业教师思政教学水平刻不容缓。首先,专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专业教师要主动通过读书、培训、继教等多渠道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再者,学校应当为专业教师创造各种机会,开拓多种渠道,如开展专题讲座、继续教育培训、思政教学论坛等,协助专业教师提升思政水平;另外,学校应适应时代要求,探索革新教师教学评价方式方法,将课程思政教学作为教师教学评价、年终考核、评奖评优等的重要内容,以激发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