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疆固边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

作者: 刘琴

兴疆固边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探索0

摘  要: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高等教育高地,微生物学是该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实施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实现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相统一,可以为兴疆固边更好发挥育人作用。该文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旨在实现微生物学“隐性思政”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兴疆固边;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信息技术;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29-05

Abstract: Tarim University is a tertiary education highland in southern Xinjiang. Microbiology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Implemen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 course can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outlook on the world, life and values ", strengthen ideals and beliefs, and realize the unity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value guidance. It can play a better role in educating people for revitalize Xinjiang and stabilize the frontier.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of Microbiology course,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 course, aiming at realiz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recessi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Microbiology.

Keywords: revitalize Xinjiang and stabilize the frontier; Microbiolog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in all cours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ve spirit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中强调,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深刻融入到学校教育中来,厚植爱党、爱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下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各地各校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积极融入思政课。由此可以看出,思政课的建设一直是总书记心中牵挂的一件大事。

塔里木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扎根南疆,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在南疆地区培养兴疆固边优秀人才的重要使命。南疆地区想要快速发展需要有一批理想信念坚定、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扎根南疆才能实现。我校也一直在牢牢抓紧关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行办学。建校60余年,培养毕业生7万余人,约有60%的毕业生都留在了新疆生活和工作,为新疆特别是南疆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权建设、民族团结和维稳戍边等做出了突出贡献。用人单位普遍评价塔大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具有政治可靠、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的优良品质,在“稳疆兴疆、富民固边”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特色微生物资源丰富,我校微生物学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是我校17个重点学科之一。微生物学是生物学、医学、药学类专业的基础课,涉及专业有生物制药、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化学工程与工业生物工程,与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社会热点多,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体现出了极为丰富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利用微生物技术“既能开启天堂之门,也能打造地狱之路”,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发挥单纯思政类课程所不能替代的育人作用,使微生物学可以成为思政课程的完美载体。结合微生物学一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即开展课程思政,本文以微生物学课程为例,将思政教育如何融入课堂教育中进行改革探索,以期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奠定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正确的“三观”,为“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再立新功。

一  微生物学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困难

(一)  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

思政课能否讲深、讲透、讲活,教师至关重要。微生物学是一门理科类的基础课程,任课老师一般都是专业理论知识储备丰富,实验操作能力强,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方面薄弱,因此,在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中,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微生物学的专业知识点涵盖面广、涉及内容深,教师往往更加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验技能操作的指导,以期让学生能快速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容易在教学过程忽略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有部分微生物学的专业课教师认为自然科学本身并无鲜明的立场和价值判断,对是否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存疑。而且,他们认为思想政治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应该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这就导致课程思政在专业课堂被边缘化。各自为政的教授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形成有效合力,协同育人效应被弱化[3]。

(二)  微生物学课程设计存在缺陷,教学内容有遗漏

第一,我校使用的微生物学教材是周德庆教授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第4版)》,有10章44节内容,理论课加上实验课的授课时长一般在58学时左右,理论授课内容章节较多,授课时长不足,而实验课教学任务重,教学时间紧。使微生物学任课教师只能将时间和经历更加专注重点知识的讲授上,课堂中难有时间推行课程思政。第二,没有深挖微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微生物学课程思政中,重要的教学手段是在教材中每章节的知识点找到具有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应用于专业课课堂教学。典型的思政案例可以成为课程思政元素的重要载体。微生物学有几百年的发展历史,这段历史中包含了无数科学家研究成果、探索过程、伟大人格。从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角度上讲,任课教师应该从这些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挖掘适合课程的思政元素,利用优秀科学家们的事迹,来引导和教育学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用心精研教材,花力气去寻找思政案例。

(三)  教学方式方法陈旧,使思政内容存在“硬融入”“表面化”

所谓术业有专攻。微生物学的任课教师都是专业对口的教师,他们大多非常擅长专业的领域教学,但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与能力有限,而且除了传道授业解惑之外还有许多科研任务去深究,导致大多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出现有心无力的现象,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挖掘微生物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重新设计教学课程和编写教材,无法找到微生物学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的落脚点,只能在原有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硬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内容,导致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存在“表面化”。

二  微生物学实施课程思政的探索

为提高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切实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协同作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如图1所示。

(一)  提高微生物学课教师思政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我校的办学宗旨是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爱国爱疆爱兵团的浓厚家国情怀的学生,愿意扎根边疆,成为新时代戍边人的学生。因此,教师自身需要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才能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

首先,提高微生物学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强化政治意识。一是要通过开展常态化培训,加强与专业思政课教师交流以及伙伴式学习等方式帮助专业课教师了解思政教育内容,理解内在逻辑,使其提升思政水平的同时,也能更好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能力,这是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前提[5]。二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价值观和知识性相统一,这就需要专业课教师自身有坚定的信仰,树立正确的“三观”。时常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去武装头脑,提高政治素养,增强政治敏锐性,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课堂上讲述的思政内容才会充分坚定,才能实现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目标。

其次,提升认知,消除偏见。一是帮助微生物学专业课老师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开展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优秀的人文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这样他们才乐于去精研微生物学教材,去开发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去创新微生物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二是部分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认知的深度不够,才会产生微生物学课程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误解。因此,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与微生物专业课程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在微生物学课堂中开展思政教育不仅不会干扰微生物学课程自身的教学活动和减弱教学效果,相反还会提升微生物学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性、人文性,提高教学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果,这样微生物学专业的老师更愿意积极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能力[6]。三是为了避免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在课堂上演变成为一种泛化说教的形式,需要微生物学专业课教师与专业思政教师加强沟通交流,帮其掌握思政教育活动的特定话语系统,以及基本要求和规范,再融合专业知识中的人文性和生动性,以合适的方式展开课程思政教育工作。四是激发微生物学专业教师教学过程中开展思政教育的主动性,以“乐教”的态度开展课程思政。只有教师发挥主动性,才能够帮助其改进教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更好发挥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效应[7]。

(二)  重新修订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针对理论授课内容章节较多、涉及知识面广、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多和实验课操作难等特点,我校增加微生物学课程时长至80学时,理论授课48学时,实验操作32学时,让任课教师有时间将思想教育贯穿传授专业知识的全过程,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

我校微生物学课程组教师,精研所有微生物学教材,积极探究微生物学课程与思想教育的切入点,深挖微生物学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修订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重新完善课程课件,用心筛选课程思政案例,重新设计了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建设计划表,见表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