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协同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 高培 陈洪梅 舒净

基于OBE理念的课程协同混合教学模式探究0

摘  要:贵州民族地域建筑课程在分析课程现状特征与OBE教育理解契合度基础上,积极借鉴OBE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探索构建出多种学习方法、多种教学资源和多种教学环节相整合成链,闭合循环,不断持续生长与优化的协同混合动态教学模式。实践表明,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分析解决问题综合能力以及专业素养有很大帮助,同时为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OBE理念;地方民族院校;贵州民族地域建筑;教学资源;协同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034-04

Abstract: Ethnic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Guizhou course construction actively draws lessons from OBE educational ideas, is student-centered and results-oriented. This paper explores a collaborative mixed dynamic teaching model with multiple learning methods, multipl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multiple teaching links integrated into a chain, closed cycle, continuous growth and optimization. Practice shows that it is of great help to improve students' theoretical knowledge level, comprehensiv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and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and lays a foundation for comprehensively improv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Keywords: OBE concept; local universities for nationalities; Ethnic and Regional Architecture in Guizhou; teaching resources; collaborative mixed teaching

在国家着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战略背景下,传统民族建筑资源丰富的贵州迫切需要相关具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视野的建筑类专业人才。基于上述背景,作为地方院校贵州民族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建筑学专业响应教育部全国建筑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关于建筑学专业办学发挥各高校地区性特色,多元化和差异性人才培养的方针,自主创办建设了贵州民族地域建筑特色课程,旨在加强地方性知识教育[1]。该课程是一门集文化、艺术、工程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学生通过学习需理解掌握贵州典型传统民族地域建筑的基本特征,建造技艺和营建智慧思想,了解贵州传统民族地域建筑保护与传承的基本策略与方法。该课程授课对象为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本科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为专业核心基础性课程,开课前应先修中国建筑史和建筑设计原理课程,课程为后续系列设计课程的民族特色教学目标奠定知识基础。

然而课程在教学初期知识体系需进行搭建并不断更新完善,授课内容相当比例涉及贵州多民族建筑问题,部分知识点尚需挖掘产出,尚无通学多民族建筑的“全科型”教师等困境。课程教学初期阶段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课程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积极学习的诱导因素[2],一定程度上学生对课程采取应付态度。学生解决与反思问题的综合能力缺失,在学生修完本课程后,在后续参加的综合实践设计类课程和设计类学科竞赛中该问题暴露明显。单一的期末评价环节导致学生忽视平时学习质量,重期末应考,同时期末评价题型由于受课程知识体系特征的影响,多为探讨式主观论述题型,评阅教师又常为单一的个别授课教师,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价的客观性。

为此,教学团队主动从教育理念,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师资等多方位对课程进行提质改革,积极借助OBE理念,探索多方法、多资源、多环节协同有序整合的适宜性教学模式。

一  课程改革中OBE教育理念的引入

成果导向的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国学者斯派蒂提出,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加拿大、新西兰和美国等国家受到广泛推广,其是综合组织和运行教育系统的一种方法,强调成功展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所得[3]。

OBE教育理念的实施强调四个过程:定义学习产出(Defining)、实现学习产出(Realizing)、评估学习产出(Assessing)和使用学习产出(Using)[4-5],每个过程目标明确,对课程教学具有极高的指导性,其明确的目的性使OBE理念对工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具有广泛适用性[6]。OBE教育理念具有如下核心特征。

第一,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强调学生本位理念,师资与教育资源支撑学生学习结果的达成,课程实施的全过程都以学生为中心展开,建立形成课堂组织体系与学生能力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7]。同时该理念强调以学习产出为导向,产出体现和反映了学习者成功使用知识、信息、想法和工具的能力行动、表现[8]。

第二,多要素协同支撑教学。一般呈现出多种教学方法、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共同构成一个相互支撑的系统教学链条。多种方式的教学策略支撑系统,为学生提供证明自己成功达到要求的多次机会[9]。

第三,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协作与沟通。OBE教育模式与传统教育的竞争排他性特征不同,强调合作式学习以成果为导向。

第四,教学过程循环持续改进。结合社会需求,形成“评估—反馈—改进”反复循环的持续改进机制,从而在周期性评估与改进机制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二  OBE教育理念与课程的契合度

通过对OBE教育理念的研究分析,笔者及教学团队认为OBE核心理念的运用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应对课程前期教学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存在问题,同时契合课程改革新目标要求。第一,贵州民族地域建筑课程与一些成熟专业传统课程不一样,部分知识尚需不断更新挖掘,还需不断研究问题产出成果,因此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探究式教学和成果导向教学的主张与课程需求高度契合。第二,由于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能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因素,前期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而OBE提倡的成果导向理念,如若科学适宜地预设成果,则可以发挥积极的教学诱导作用。第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环节协同,以解决问题或完成成果为目标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同时多层次、多环节的评价也为学生提供证明自己成功达到要求提供多次机会,避免了评定输赢且客观性存疑的问题,以上都是OBE理念所倡导的。第四,本课程在一定时期内需要不断更新发展,OBE强调评估学习效果,评估反馈作为教学持续改进的依据等理念与本课程现状特征吻合。综上所述,在本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学团队积极借助OBE理念,探索多方法、多资源、多环节协同有序整合的适宜性教学模式[10]。

三  基于OBE理念的协同混合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OBE教学理念,贵州民族地域建筑课程采用多方法、多资源、多环节,整合多要素相互衔接成链,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以成果产出为导向的协同混合教学模式。多方法包括线上MOOC多时段自主学习法、线下教师讲授、师生课堂讨论、翻转课堂教学法和学习成果汇报答辩等教学方法。多资源包括教学师资团队化、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混合、丰富的案例教学资源等。多环节指课程教学分为课程前、课程中、课程后和成果使用四环节,其中课程中又分为课堂前、课堂中和课堂后,如图1所示。

OBE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应实现从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向对话式、探讨式课堂转变[11]。因此,从教学主体上来说,该模式设计希望打破教师在传统教学中绝对主体地位,尝试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师生互动性,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学生都以教学主体的身份融入其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传统讲授环节比重大大压缩,仅占到课程总学时的40%。该教学模式探索将各要素整合,多环节链接并闭合循环,从而持续推进课程不断的生长与优化,形成协同混合的动态机制。

四  教学实施

参考前述OBE教育理念的四个实施步骤,即定义学习产出、实现学习产出、评估学习产出和使用学习产出,贵州民族地域建筑在课程实施上也对应形成四个步骤,分别为课程目标与资源的确定,成果产出的组织实现,课程学习产出成果评价,课程学习产出成果使用。

(一)  课程目标与资源的确定

首先,结合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根据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价值观;掌握贵州典型民族建筑类型基本特征和建造技艺,即典型传统民族建筑认知能力;具备一定的传统民族地域建筑保护与传承问题的分析能力。

围绕确定后的课程目标,结合课程建设的现实状况进一步确定教学资源。由于前述在贵州多民族建筑知识体系上我校尚无通学“全科型”教师,因此在本课程师资配备上,将具有不同典型民族地域建筑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整合为一个授课团队,形成了以苗族、侗族木构建筑体系,布依族石木建筑体系,黔中石板建筑体系和黔西北土木建筑体系四大内容板块,每个板块由一名有相关研究基础教师负责教学。由于该课程为自主创办,无相关教材,每个知识板块教师将相关科研成果整合梳理为讲义进行教学,同时选用其他学者相关性文献融入讲义内容。另外,每一届课程教学的产出成果通过筛选与调整优化不断融入下一届课程教学资源体系。

(二)  成果产出的组织实现

本课程的学习产出形式为调研报告,同时需用建筑学专业常用的图纸形式图文并茂进行表达。实现课程的产出,教师需要提供必要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其他必要支持,合理有序进行课程组织。从课程开课前、开课中和课程结束后整体贯穿组织教学过程。课程开课前教师将课程知识总纲发放学生,并标注重点,课前学生需对总体知识体系有初步认知,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确定课程成果产出并下达任务书。

课程教学应尤其注重学生“发现问题—寻求线索—制定策略”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12]。课程开课中分为三个阶段组织教学。课堂前,教师将当次课程知识点及探讨问题发予学生提前准备,同时在课堂前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多门相关在线课程资源进行预习。通过充分的课堂前准备,可以为后续课堂教学中的讲授压缩比重,进而争取更多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和翻转式教学环节比重,2018—2021年来本课程课堂讲授课时比重一般都不超过40%,讲授内容主要为难点部分,而基础性知识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提问、讨论和翻转式课程教学方式进行巩固加强。讨论环节一般围绕本次授课内容相关问题和上次课堂后学生在产出成果自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课时比重近年来为30%。翻转式课堂中学生对教师预先布置的主题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和分析调研,课堂上进行汇报讲解,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到组织和辅导作用,该环节课时比重一般为30%。课堂后,学生需要结合所学推进课程总成果并在最后一次课堂教学环节结束后一定期限内完成成果。

课程结束后将利用周末协调多位教师集中组织一次成果答辩与讲评环节,学生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介绍,回答教师提问,每个小组汇报也同时是对其他小组的一种教学或交流。以上教学环节完成后,还将择优选择学生产出成果进行公开展览,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肯定,另一方面起到对更广泛学生关于民族建筑文化的再教育。课程结束后也将对课程相关教学数据、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反馈下一届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