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利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作者: 丁世磊 袁银梅 汪冬冬 徐俊超 张丽徽 辛志峰 王继磊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利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0

摘  要:普及国家“双碳”目标需要面向学生开展新能源教育,优化设计新能源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是开展新能源课程教育的关键点。该文以新能源利用概论课程为例,加载“能源动力”与“思想动力”的双核驱动,深入挖掘新能源利用的课程思政元素,规划和设计授课内容、教学案例与课程思政内涵,建立章节具体内容与课程思政点的衔接融合,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开展多维度课程思政教育,让学生收获专业知识和思想价值,从而推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双碳”目标;新能源利用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思政元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81-04

Abstract: Popularizing the national "Dual Carbon" goal requires new energ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Optimizing the design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new energy teaching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the key to carry 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new energy courses. Taking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Utiliza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dopts the dual core drive of "energy power" and "ideological power", deeply excav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of new energy utilization, plans and designs the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case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course, establishes the conne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the chapters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ints of the course, imperceptibly carries out multi-dimens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allowing students to ga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value, thereby promoting the improvement of engineering course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Dual Carbon" goal; Introduction to New Energy Utilization;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将所有课堂作为育人的主渠道,准确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守好课堂思政这份责任田,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1-2],是理工科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是求真,课程思政是开展理论传播、思想引领、价值引导、精神塑造和情感激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创新融合,从而实现真善美。其中,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是课程思政要着力解决的关键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设计不合理,或者生硬地加入思政元素,会适得其反,引起学生的逆反排斥。这对授课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掌握专业知识的教学规律,还要深刻理解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的关系,考验教师的人文知识与人生价值观。

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任重道远[3],需要动员全社会参与。新能源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国家“双碳”战略教育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新能源利用概论课程具有工科特色,课程内容丰富[4],可以为思想政治资源的融入提供丰富的材料支撑,是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阵地。挖掘“国家兴难,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创新思想”等人文思想元素并灵活运用,把科技报国、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工程伦理、工匠精神[5]与新能源利用概论教学有机融合,润物无声。在知识传授中融入价值引领,加载“能源动力”与“思想动力”的双核驱动,建立章节具体内容与课程思政点的衔接融合,依据专业内容和侧重点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坚持学生为主,持续改进,让学生既有专业知识的收获,又有思想方面的提升。树立起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一  课程思政设计

新能源利用概论作为专业入门课,承担激发学生专业兴趣、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能力的任务。我们从课程的内涵外延、历史沿革与未来发展入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把知识点与思想文化相映射,以“能源和环境问题”为背景,以“新能源利用”为载体,将能源历史、现代技术、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家国情怀等糅合在一起,通过视频讲座、实际案例分析、项目考察和研讨活动等形式展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内延伸校外,进行多维度课程思政,让学生接受理工科专业知识和人文思想的综合熏陶。

教学遵循事物发展规律,涵盖古今中外,将“价值引领”与“新能源利用”双核动能贯穿始终, 坚持趣味性与时效性并重,引导学生了解新能源利用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按照知识模块设计题目,将时事新闻、科技进展和课本知识结合,设计项目情景或案例,提升他们的信心和学习兴趣。通过课下研讨、课上汇报交流和提交分析报告,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的能力。如今互联网络发达,碎片化知识丰富多样,结合这一特点,课前课后通过学生熟悉的网络平台,推送相关专业内容、热点,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提高学生对新能源技术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改善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检索设计与课程有关的知识,将学习到的新能源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利用思维导图将所学知识系统地整理出来,构建系统化的知识网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校内校外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角度理解新能源的重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实践,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二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当前,全球面临传统能源枯竭、环境的破坏和气候的变暖,这对全球人类的生存与生活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在此形势下,需要采用清洁能源推动可持续性发展。200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6]。我们把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等新能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发展观、能源革命、“双碳”目标、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等理念和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中(见表1),课程思政谈能源,看未来绘前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的论述,建立全球化的思维,树立能源安全观、全球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深蓝绿氢领域的科学精神和优秀科学家事迹鼓励学生热爱科学,立志成才,奉献社会;通过国家的光伏精准扶贫政策,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采用视频展示国家在大型风力发电场建设中所体现出的大国工匠精神,弘扬认真、敬业、执着、创新、协作的“工匠精神”和劳动光荣的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能源发展史的课堂教学中,领略古人智慧的伟大,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  能源革命与全球视野

能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是“工业的粮食”。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但受限于能源禀赋特点,尤其是近些年石油天然气的对外依赖性较高,使得经济社会与国际能源走势息息相关,攸关国家安全和发展。为让学生体会能源安全的深刻内涵,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能源革命等重要论述融入课程教学中。讲述能源革命的必要性,阐述能源安全的背景、能源通道与局部战争冲突,通过全球重要的海上石油通道、中巴经济走廊以及东海南海争端,引出能源与国家安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并分析国家发展与能源安全的关系,深刻体会能源革命的重要意义。学习南北极冰川融化案例,了解地球遭受冰川融合、洪涝与干旱等极端天气、深刻理解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对人类的严重威胁,让学生深刻理解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认识到新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新能源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非短期的利益追求,需要国家规划长期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通过对比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之间的能源政策,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忧患意识,分析能源产业发展背后的大国博弈,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此外,引导学生站在全球视野,主动调研新能源方面的国家战略、政策与市场,让他们研判新能源发展趋势,树立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目标。通过能源革命与全球视野的引导学习,这不仅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深蓝绿氢与科学精神

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蓝色家园,蕴含巨大的资源。向海而兴,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走向深蓝”提升为“国家战略”,是事关国家前途、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抉择。要成为海洋强国,须在关键性、战略性的技术上取得突破,在国际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海洋中存在潮汐能、波浪能、温差能、盐差能等多种能源且储量丰富,是海洋开发利用的重要一环,同时海洋能的开发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和能源动力等多个学科,有利于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因此,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引入我国在海洋能利用方面的前沿科技进展,比如在波浪能学习过程中,引入科学家正在开展的水流发电研究工作,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科学基础知识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能源的本质和原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前沿科技进展,体会科技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进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引导学生思考将科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深蓝科技贡献智慧和能量。此外,通过在起伏不定的波浪中获得能量的学习引导,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如同起伏的波浪,会面临各种成败得失,并非一帆风顺。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辩证看待人生的起伏,不以一时得失成败论英雄。学习波浪的永不言弃、奔涌向前的精神,在起伏变化中充满能量和希望,走好人生每段路!

科学成就离不开科学家精神支撑,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而且应该学习科学家不畏艰辛,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精神。在新能源利用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大力培育弘扬科学家精神。我国的近现代史上,涌现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他们坚毅奋进,为科学进步和祖国昌盛奉献一生,他们才是当代大学生真正的偶像。在氢能应用部分,介绍科学家钱学森的故事。钱学森是我国“两弹一星”的元勋、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早年在美国学习,怀揣“要为国家做点事”的信念,历经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囚禁,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精神折磨,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随后,他在当时恶劣的条件下研制原子弹,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最终带领“两弹一星”事业走向成功。钱老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交响曲。我们学习钱学森的科学家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统一起来,不断进取,为祖国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最大限度实现自我价值!我们用科学家精神影响和引领大学生,激发他们投身科技事业的激情与勇攀科技高峰的勇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