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思政闭环设计
作者: 匡翠林 余文坤 蔡昌盛
摘 要: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是测绘工程专业核心专业课。在我国北斗系统走向世界的背景下,该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具有诸多先天优势。该文从思政目标、思政切入点、思政元素生成路径、思政教学方法和思政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该课程的思政全闭环设计,以期将课程的思政建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也为同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实操参考。
关键词: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设计;全闭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89-04
Abstract: GNSS Surveying and Data Processing is th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engineer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Beidou system going to the world, the course has great innate advantages in carrying out course-oriented ideolog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closed-loop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goals, entry points, element generation paths, teaching methods, and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The purpose is to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comprehensively and effectively, work with other ideological coursestoform a synergistic effect, and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teachersin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 their courses.
Keywords: GNSS Surveying and Data Processing; ideolog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elements; course design; closed-loop design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与当前我国高校教育所处的特定背景密切相关的[1]。首先是教育改革需求。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需求。教育改革迫切需要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需要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其次是社会发展需求。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如道德沦丧、社会矛盾加剧等,需要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去应对社会问题,因此也需要强调大学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最后是政治导向的要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也受到了政治导向的影响,需要更加重视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具备觉悟和敏锐的政治立场和政治头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教育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基于以上背景,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改革中关注与研究的重点、焦点与难点。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解决好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发挥所有课程育人功能,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19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强调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对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把课程思政从工作要求转化为政策实施表和行进路线图。
专业核心课作为学科整体的课程架构,集中体现了学科核心理念,对于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核心课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实现课程思政,高等教育的课程思政也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2]。GNSS测量与数据处理(下文简称“GNSS”)是测绘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在GNSS授课中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凸显。同时我国发展的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已成为“大国重器”“国家名片”,可凝练的思政元素十分丰富,且张力十足,如“北斗战略”“北斗精神”“北斗人物”“北斗创新”等,在思政实施的自然渗透,有效迁移方面具有诸多天然优势[3-5]。本文结合笔者开展测绘工程专业GNSS课程的思政改革实践,研究该课程的思政全闭环设计,包括思政目标设计、思政切入点设计、思政元素生成路径设计、思政教学方法设计和思政效果评估设计等,实现课程的思政全流程建设,进而达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
一 思政目标设计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其理念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6],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7]。基于这样的课程思政内涵,结合GNSS课程教学目标的刚性、教学内容的思政鲜活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知识目标和思政目标,见表1。通过课程思政目标的设计,可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保证教学质量和提升教学评价,将无形的价值塑造与有形的知识传授相融合,最终实现“思政”入眼、入耳、入脑和入心。
二 思政切入点设计
课程思政是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塑造具有时代感、责任感、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拥有良好的思想及文化素质,能够在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完成全面的教育。课程思政切入点指的是为了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精心设计的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好的思政教育映射点。主要体现一般包括: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强调学生作为公民应该具有的政治责任和感知力,同时让学生深入思考政治问题和民主理念;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在家庭、校园、社区和国家层面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让学生了解法治的基本理念和法律规则,增强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和文化情况,培养国际化胸怀,提高国际竞争力。依据以上思政切入点,从宏观层面、微观层面、现实层面和学科层面,深入挖掘提炼GNSS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课程构建了如表2所示的思政切入点设计矩阵表。其中极具特色的一条思政主线就是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从国家战略、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等诸多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和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提升学生的国家责任感和自我意识,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考能力的提高。
三 思政元素生成路径设计
思政元素是指专业知识中可用于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相关内容。从教育的本质看,高校课程思政的内容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人与学科专业的关系等[8]。基于这一出发点,GNSS课程可从以下多个方面设计思政元素生成途径。第一,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元素,包括认识论、方法论、自然辩证法的思路和方法,思维方式(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启发与建立。比如讲述GNSS控制网可靠性时,可阐述可靠性与精度以及权的关系,由测量上的可靠性,上升到哲学上的可靠性并指出可靠性的哲学意义:在一个社会系统中,一个人的可靠性与他的权成反比,权越大,其可靠性越低,却是不可缺少的;权越小,越可靠,虽然如此,但可除去不用[9]。第二,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通过教学内容涉及的大师成长道路、学科发展史、技术发展史和教师个人经历等,引导学生从中发掘价值观。在GNSS课中需重点讲好我国北斗系统建设的故事,主要包括“北斗人物”和“北斗精神”等。北斗工程领军人物有孙家栋院士、杨元喜院士、刘经南院士等。“北斗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开放合作及追求共赢的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北斗卫星系统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理念。第三,“反面教材”的应用,多维度分析失败教训和警示性问题的原因(术、道、德,主客观原因),剖析“流言”,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比较,不断提高辨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比如通过美国对他国发展GNSS技术的排挤和打压的政策与事例,来讨论北斗的核心精神“创新、开放、合作、共赢”。第四,问题导向,以针对性问题为线索,提出问题和难点,找出解决办法,挖掘并呈现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涉及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思政元素。比如可通过我国北斗技术在珠峰测量中的应用来增强对测绘专业的认同感,展现中国的科技实力,以及凸显中国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精神等。第五,教学材料选择,通过中国元素、中国事情、中国成就和中国文化等来体现家国情怀。比如采用《北斗》这样一部全景式介绍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科学纪录片,从导航应用、研制、历史人文和国际合作等多个角度,向同学传递这一重大航天工程的价值和意义,通过首次揭秘一系列不为人知的科研历程和珍贵画面,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不懈努力与智慧,介绍中国人在全人类导航科学进步史中的独特位置,诠释新时代的北斗对全人类共同未来的贡献与责任。第六,挖掘实验课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实验课是思政元素承载量最大、项目最多、频度最大的承载体。可通过GNSS控制网建设外业数据采集实验及其RTK测量实验等,实现制度敬畏、环保意识、生命价值、团队协作、创新思维等思政元素的自然渗透。以上是GNSS课程思政元素生成主要路径的一些举例,对于其他更多更好的具体思政元素,教师可在教学过程加以凝练、归纳,最终建设成课程的思政元素库。
四 思政教学方法设计
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指在课程教学中,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课程思政教学方法设计是探索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是课程思政目标达成的桥梁。如何将课程上得既有“思政课”味道,又没有“思政课”的痕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对教师育德能力的考验,也是当代教师的一种教育使命。思政教学方法设计要在课程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知识“融合”上下功夫,消除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10]。同时也要避免在专业课课堂上讲政治课,如果采用生搬硬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和形式,会造成非常不好的教育效果,甚至出现了课程思政中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7]。好的思政教学方法是隐性教育,是无痕教育,追求的境界是“吃盐不见盐”,最终实现“润物无声”“如鱼在水”的育人效果。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既是潜移默化的课程思政,更是最直接的课程思政。事实上,学生学习某门课的最大收获,往往不是其中的知识,而是他们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如何看待上课这件事的[11]。再如在GNSS课中讲述我国北斗系统时,要从国防安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阐述我国发展北斗系统的战略意义。首先,随着国防技术的不断发展,定位导航系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主研发北斗系统对于我国军事需求和国防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提升我国军事作战能力、提高作战效率、保障军事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卫星导航与定位服务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之一。北斗系统的研发和推广,将带动整个产业链、市场链的发展,形成巨大的经济效益。再次,北斗系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领域,其涉及空间技术、卫星技术、定位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等多个技术领域。随着北斗系统的引入和应用,将与相关科技的发展相互促进,推动我国在航天、卫星、无线通信和大数据等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形成科技创新的新模式,促进新兴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