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

作者: 任玮 王念雪

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医学免疫学课程思政建设研究0

摘  要: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分析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文化基因、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研究教育方法,采用画龙点睛式、隐性渗透式等教学方式,多角度、全方位把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思政教育;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5-0193-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mixed teaching mod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course teaching of Immunology. We give full play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unction of the curriculum. We refin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genes, thinking methods and values contained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We study the methods of education, using recessive infiltration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teaching from various angles and all direction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 Medical Immunology; reform in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ltural genes

“课程思政”是育人的关键环节,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教师职业发展应有之义,是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问题的重要措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1]。教育要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2],“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不是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艺术的“化学反应”,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体现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培养学生的医术仁心,构建同理心,更好进行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学人才在踏入社会后爱岗敬业,以尊重爱护之心帮助患者,以平等公正之心服务社会公共卫生事业[4]。

进入“互联网+”教育新时代,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本课程进行混合式教学建设,改革现有教学方式,探索信息技术与医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教学内容,挖掘课程知识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映射,实现从专业知识点的讲解升华到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人格培育相统一。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课程思政理念及医学免疫学的学术前沿问题引入课程,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同时借助现代化教学工具、利用好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使线上线下教学有机结合,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  课程教学目的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医学免疫学有自身的学科特点,应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确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思政不是讲大道理,生搬硬套、毫无关联的取用。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所涉及的课程思政目标:培养学生的公民品格、具有大医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使学生在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研究方法,熟悉基础免疫实验操作的基础上,树立家国情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仁心仁术的职业道德风尚。运用“互联网+”,教学平台的优势,增加课程的知识性和人文性,提升课程的引领性和开放性,以便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目的。

二  思政元素的选取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将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文化培植等融为一体,在教学中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混合,将思想政治、人文、历史和哲学等多种因素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之中,教学内容的混合,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以德育人、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双重作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注重人文修养的提升,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科学创新能力,以及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在教学内容上,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朴素的科学精神、良好职业素养等几个维度,结合相关的医学免疫学课程专业知识,整理、提炼本课程的思政元素。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培养学生“敬佑生命、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告诫同学们始终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利益放在首位,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地尊重患者,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与人文修养,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务工作者[4-5]。免疫学科有自身的学科特点,且理论和技术更新快,使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范围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会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免疫学问题。

本课程设计结合医学免疫学教学内容,从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精神,构建朴素的科学精神,加强劳动教育观,建立良好的职业胜任力5个方面选取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建设。

(一)  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普遍规律,一直以发展及辩证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客观事物,“发展观”也是唯物主义者洞悉真理、辨明方向的重要武器。许多医学理论也渗透着哲学思辨观[6]。在给学生介绍免疫功能时,免疫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和免疫自稳三大功能。当免疫防御功能过弱时,不能有效地抵抗抗原的入侵,发挥抗感染免疫的作用,当防御功能过强时,产生超敏反应。免疫监视功能过弱时会引发肿瘤,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自稳需要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免疫应答,即免疫耐受,而一旦对自身抗原产生应答,则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此可见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来看待问题。机体维持着和谐稳定的状态,所谓机体内环境的阴阳气血津液平和,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状态,即“阴平阳秘,阴阳和合”。辨证论治思维既要求考虑矛盾的普遍性,更要善于认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7]。

哲学作为智慧之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以及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研究而确立起来的。在给学生讲解免疫系统时,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组织,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的,机体的免疫是免疫器官、细胞、分子共同参与构建的,免疫细胞包括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等,这些都共同形成“免疫共同体”。以新冠病毒感染疫情为契机引入“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的时代意义。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的每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如同免疫系统一样,是一个共同体,且免疫系统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之间也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执行一项工作或是任务时,也是团队的力量共同协作完成的。

(二)  厚植爱国主义精神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1],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

中国的医学博大精深,有许多的医学家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医学发展的事业上,在医学免疫学绪论这一章中,在介绍免疫学发展史时,从经验免疫学时期到现代免疫学时期,从介绍人痘疫苗预防天花疾病,到新冠疫苗的研发和临床使用,介绍我国为医学免疫学事业做出贡献的工作者,将爱国主义融入课程内容建设中,积极引导大学生确立爱国鸿志、践行报国之路,赓续爱国基因。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向全国人民展现了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本课程积极挖掘战“疫”中蕴含的思政政治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微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开展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培养科研兴趣的同时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责任感与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形成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8]。

(三)  构建朴素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反映科学发展内在要求并体现在科学探索活动中的一种精神状态。作为精神状态,主要是指科学探索者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意志勇气、工作态度、理性思维、认知方式、人文关怀和牺牲精神等。朴素的科学精神是以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为基础,免疫学这门学科兴起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将课程相关的知识点与最新研究相结合,通过医学免疫学发展历史中的故事呈现出思政元素,讲出故事背后的故事,挖掘故事背后包含的价值、精神、情怀等元素。例如,在讲牛痘疫苗的发现和使用,最终消灭天花这种烈性传染病时,介绍研究和推行过程中的艰辛,再结合临床工作,引入早临床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医学者不畏失败、不断探索的坚定意志。比如在实验动物环节,要引导学生善待动物、尊重动物,进行医学伦理学教育,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团队精神、医务人员的责任感、科学精神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关怀的品质。

(四)  加强劳动教育观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在新医科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免疫学知识比较抽象,注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去理解免疫学概念,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实操与劳动相结合,在介绍免疫学防治,以及免疫技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运用时,讲好踏实工作学习、认真劳动的意义,尤其是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环节融入劳动教育观,从培养医学生的劳动素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到每次实验课进行清洗、整理实验器材、维护实验仪器等,可能一个实验的细节会导致整个实验数据的变化,结果的不同。从细微处,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促进医学生德育水平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思政育人实效。同时采用“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知行合一”的模式,协同学生管理科、团委、辅导员和创新教学团队,举办实验技能比赛、实验知识考核等多种形式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发现身边的劳动者的故事,捕捉劳动之美,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联动,推进思政教育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五)  培养建立职业胜任力

在教学过程中修读此门课程的主要为医学生,未来是要从事医务工作的,我国相关规范对医德规范做出了明确规定。因此建立职业胜任力,对于学生未来的从业是十分有必要的。医学免疫学对医学生而言是基础学科,也是桥梁学科,在讲免疫系统作用的发挥时,可以融入医学生职业素养的教育,比如机体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共同作用,在疾病的产生机制、维持机体的稳定方面发挥作用,可以联系团队精神,协作精神,让学生对医生职业道德要求有更明确的认识。要引导学生敬业爱岗,讲诚信,培养人文关怀的职业道德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