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过渡教育中的问题及规律探索
作者: 于兵 刘光杰
摘 要:该文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式,测量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对大学基本规则重构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其内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过渡教育应贯穿整个培养体系,在大学的不同阶段需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大一的信息采集期,应主要为学生灌输正确的大学认知与大学基本规则;在大二的加工期,应主要帮助学生正确、快速重构大学基本规则,重点在大学学习基本规则的重构;在大三的成型期,应主要引导学生维持正确的认知与规则并让其尽快进入规则重构的稳定期,工作重点在于完善校园生活基本规则,让学生尽可能得到全面的培养;在大四的稳定期,应主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社会基本规则,为进入社会做好全面的准备。
关键词:过渡教育;大学认知;学习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社会基本规则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090-04
Abstract: This article meas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majors in reconstructing the basic rules of universities at different stages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case interviews, and further explores their inherent laws. On this basis, it is proposed that transition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hould be performed through the entire training system and play different role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university. In th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period of freshman year, it should mainly instill correct university cognition and basic university rules in students; During the processing period of sophomore year, the main focus should be on helping students correctly and quickly reconstruct the basic rules of the university, with a focus on reconstructing the basic rules of learning in university; i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junior year, it is important to guide students to maintain correct cognition and rules and to enter a stable period of rule reconstruc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focus of the work is to improve the basic rules of campus life, so that students can receive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s much as possible; During the stable period of senior year, students should be mainly guided to further improve basic social rules and prepare comprehensively for entering society.
Keywords: transi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 cognition; the basic rules of learning; the basic rules of campus; the basic rules of society
大学与高中相比,在学习(学习基本规则)、校园生活(校园基本规则)以及接触社会(社会基本规则)这些基本规则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差异具体而言,在学习方面,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例,大学四年需要完成170个学分,以平均每门课2.5个学分估算,大学四年需要学习近56门课程,平均每年学习14门课程,而高中3年所学课程不超过10门,平均每年学习不到4门课程。相比高中,大学的知识量有了大幅的提升,显然二者所需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改变大学之前已有的学习方法,不断提升对大量知识的“消化”能力,重新构建适应大学学习的学习规则[1]。校园生活方面,综合素质取代了“唯分数”,成为评价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指标,以社团为代表的校园生活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面对新鲜的校园生活,有的学生踌躇不前,患得患失,有的学生却甘之如饴,充满好奇。如何将自己的精力在学习与校园生活之间取得平衡需要学生重新建立校园生活的基本规则[2]。社会接触方面,相比高中,大学更为开放,是校园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纽带。大学学习的知识以及校园生活所带来的综合素质提升都将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目前过渡教育中所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就是让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目标,清晰规划未来的职业道路,使得往后的大学生活更加有的放矢,所以有必要让学生能够了解以至建立正确的社会基本规则认知[3]。大学过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重构大学基本规则,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对大学生的培养和在大学期间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阶段是学生对大学学习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重构的重要阶段,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并不是一蹴而就,先后经历着对大学认知的重构、大学基本规则的构建以及认知与实际的冲突与自我调整。这个过程对大学的认知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也对后续的过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而对大学的认知也是循序渐进,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比如高中时,对大学的认知主要来自家长和高中老师;进入大学后大学老师和学长成了其对大学认知的主要来源;随着社会接触的增多,社会也会对学生的大学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多方面大学认知的来源往往并不是口径一致的,有可能对大学认知的观察面不一致,甚至有可能对同一个问题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的认知汇集,而后由学生重新审视并用之于重构大学的基本规则[5]。重构的大学基本规则受到认知的影响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千差万别。当重构的大学基本规则与实际并行不悖,将对学生的发展与成长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反之将极有可能使其成为问题学生乃至无法毕业[6]。例如在高考的重压下,为了给予学生奋斗的动力片面地将大学生活描绘的无比轻松,让其用跑百米的姿态去冲击马拉松,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过渡透支心理能量应对高考,进入大学后存在相当程度的心理补偿,体现在学习之外的兴趣上投入巨大的资源,对学习资源投入断崖式下跌,甚至对之前形成的良好习惯、品质进行否定或淡化,自我的学习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和社会基本规则与现有规则存在严重冲突,形成恶性循环[1]。
大学过渡教育是关于从上一个教育阶段到下一个教育阶段之间过渡期的教育,过渡教育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辅助学生树立对大学正确的认知并重构大学的基本规则[7]。然而目前的过渡教育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主要集中在大学一年级,一年级之后的过渡教育迅速弱化甚至消失,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培养体系,导致学生规则重构过程中严重缺乏相应的帮助与引导;二是在大学不同阶段,学生处在大学基本规则的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需要针对这些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与引导,使之能够重构与实际相符的大学基本规则,这些都是目前过渡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结合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的方法,对不同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重构大学规则的特征与内在规律进行探索,并依此给出目前过渡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
一 研究方法
(一) 调查工具
本文在参考卢谢峰[8]编制的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基础上,用自编的大学认知及规则意识问卷测量了大学生关于社会基本规则、校园基本规则、学习基本规则等三个方面的规则意识。
(二) 数据收集
1 问卷调查法
本文旨在探讨学生在不同年级大学基本规则重构上所具有的特征,故随机选取2022级学生1 146名,2021级学生1 188名,2020级学生1 116名,2019级学生1 110名,涉及理科、工科、文科等6个不同专业。
2 在校生访谈法
对大一到大四学生每个年级各抽取了不同专业的10名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生活轨迹,梳理并验证由问卷调查所得结果对规则意识产生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并听取希望得到怎样的过渡教育指导。
(三) 数据分析方法
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9],分析并获取专业的不同对学生重构大学基本规则在各个维度上是否具有显著的影响。
二 结果与讨论
(一)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表1给出了专业不同对学生重构基本规则在各个维度上的影响的单因素影响分析。由表1可知,专业差别对于学生在大学认知来源、大学授课方式适应性以及学习状态焦虑方面并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查F分布表:F(5,455 4)=2.2)。
(二) 调查结果
不同年级对大学认知来源的占比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自我认知所占比例在逐渐提高,高中老师所占比例逐渐降低,大学老师占比也在逐渐降低,这充分说明了学生对于规则的重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大一时,来自高中老师、大学老师以及学长的占比接近40%,说明此时学生对大学的认知还处于信息收集期,对规则的自我认知初具雏形。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时,自我认知的比例有了较大的提升,来自高中老师、大学老师和学长的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此时学生对大学的认知正处于信息的加工期,也是规则重构的重要时期。然而在大学二年级时,过渡教育便迅速减少甚至戛然而止,所以大二到大三,自我认知占比的提升并没有大一到大二那么明显,学生对于规则的重构也处于自由放任状态,两极分化现象开始显现并越发明显。大学四年级时,自我认知占比达到最大,此时对于规则的重构已经成型。若自我重构的规则吻合现有的规则,则能较好地指导学生产生积极的行为;若学生自我建构规则和现有规则之间任意一个产生冲突,都会导致学生的自我冲突,进行更加复杂的评价,出现种种问题。
图2为对大学授课方式适应性的统计数据。从该图可以发现,对于大学授课方式感觉非常适应在大学一年级达到最大值,这和过渡教育的贡献密不可分,但在大学二年级达到最小值,非常适应的占比大幅降低主要由两方面的因素导致,一是该时间段正是规则自我重构的主要时期,各种认知彼此交织,在吸纳并有可能修正已有认知的同时也在逐步重构自我的规则认知,这会让很多学生出现迷茫无措;二是该时间段也是专业课比较密集的时期,尤其需要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基本规则进行重构,然而大学二年级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到了大三、大四,非常适应的比例相差不大,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规则重构的定型对大学授课方式适应性的影响。
对学习状态的焦虑如图3所示,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学生规则重构不同时期的特征。在大一和大二时,经常焦虑的占比1/3左右,这也正是规则重构初期,大学认知来源突然增加了来自大学老师和学长,而这些认知与以往来自高中老师和家长往往并不是一致的,认知的自我否定与完善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了自我的冲突,导致了对于学习和未来的迷茫,但到了大三、大四规则重构的定型期,经常焦虑的占比反而大幅降低了,占比不足1/5,缺乏焦虑也使得尾部的学生丧失了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