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四位五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
作者: 杨瑞摘 要:目前,高校的音乐教育专业依然存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接轨不够紧密,精准对接学生就业岗位的职业属性不明显;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社会、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音乐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比较严重;音乐教育专业评价体系较滞后,不能较好适应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等问题。该文依据《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立足所在学校音乐教育全面育人实践,秉承OBE人才培养理念,提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四位五融合”教学改革研究方案,为培养具备“基础扎实、人格完善、具有创新精神、美育素养和终身发展能力”的高校应用型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四位五融合”;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23-0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music education major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till has the problem that the training goals of applied talents are not closely aligned with the needs of social talents, and the vocational attributes of accurately connecting students' employment positions are not obvious;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music education is not perfect enough, and it is not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social and market demand. The formaliz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music education major is seriou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music education specialty is lagging behind and can not adapt to th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in music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overall education practice of music education in the school and adhering to the concept of OBE talent trai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teaching reform research plan of "four-five-integr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major based o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 training. It makes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the training goal of college applied music education professionals with "solid foundation, perfect personality, innovative spirit, aesthetic education quality and lifelong development ability".
Keywords: music education; application-oriented personnel training; "Four and Five integr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e
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和经济结构的深刻转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各个领域都变得日益重要。但在音乐教育专业领域尤为明显。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重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社会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技能,更需要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的“四位五融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重新调整教学理念和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为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依据,也对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 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 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助力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
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与美质教育的背景下,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的深度契合。从2015年开始,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引导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建设以及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和文件。这些政策文件从宏观层面对新时代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解读、设计和深化。并且强调,高校要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增强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特别是在美育方面,要求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深化美育教学改革,创新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音乐教育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此外,党的二十大也提出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进一步强调了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加强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高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和改革已经提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 培育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推动音乐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
从国家层面来看,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紧密契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音乐教育正是通过实践与创新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美育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美育核心的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能够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推进国家美育政策的落实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社会发展角度看,音乐教育在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音乐人才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音乐教育专业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沟通协作、创新思维和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这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使毕业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需求,从而提高就业率。
此外,音乐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也至关重要。其不仅能够塑造学生的审美观念,提升艺术表现力,还培育民族情感和创新意识。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组织、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音乐教育不仅是艺术教育,更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对提升全民素质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三) 激发音乐教育活力,促进音乐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
首先,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技术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求。正如索比·塔维尔所言,“教育转型”是长远的变革眼光,高校应成为塑造未来的重要力量。高校需不断更新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和问题解决能力,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力量。
其次,科技进步与社会转型推动跨学科合作成为教育的新趋势。高校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注重培养跨学科知识整合与协作能力。通过开设相关跨学科课程,打破学科壁垒,拓宽学生视野,培养独立思考、沟通协作与创新能力。通过跨领域整合与协作,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和协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未来社会持续进步贡献力量。
此外,高校音乐教育需紧跟社会需求,定期调研市场,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学生掌握最新行业动态,加强与企业、音乐机构等的合作,通过实践教学和项目制学习,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音乐与文化兼备的音乐教育创新应用型人才。
二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够紧密
当前,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显得不够明确,这影响了教育质量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应当着重培养具备全面、综合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这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强化教育职业技能与实践教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确保教学方法的正确性,既要为学生深造打基础,也要使他们能正确指导学生。数量不是目的,质量才是关键。然而,现实中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往往过于追求技能技巧的高精尖,忽视了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实际教学需求。这导致许多毕业生虽然具备音乐技能和理论知识,但在实际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方面能力不足。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音乐又懂教育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二) 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与社会、市场需求衔接不够紧密
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在理论与实践、个性发展及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失衡。尽管涵盖如音乐教育学、心理学等核心课程,但往往过于偏重理论,缺乏足够的实践性和趣味性,未能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教学方式以传统“满堂灌”的抽象概念和理论的讲授为主,缺少实际案例模拟和小组讨论等互动环节,限制了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升。考核方式也相对单一,过于理论化和形式化,忽视了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性,无法全面评估学生的音乐才能。此外,学校与中小学、音乐机构和社区的合作尚不紧密,未能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资源,使得课程设置与实际教学需求和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脱节。因此,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亟待完善,应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同时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更多具备全面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
(三) 音乐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形式化,未能完全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
高校的教师教育实践课程相对薄弱,导致师范生在实践知识和能力上有所欠缺。由于学生规模扩大,实践机会变得有限,有时只能以观摩课代替实际教学,这不利于师范生积累实际教学经验。此外,实习时间短,且院校更重视就业率,导致实习问题未得到足够重视。教育实践在师范教育中的连贯性不足,见习、研习与实习未能有效衔接,这影响了教育实践的层次性和阶段性。多数学校尚未独立设置教育研习环节,这限制了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同时,教育实习的属性模糊、目标定位不清,导致实习机制不畅、基地不足、指导不力,严重影响了教育实践的质量。另外,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也存在明显不足,评价方式单调,内容片面,缺乏深度反思。在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的连贯性评价上,评价标准缺失,这削弱了评价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实践中缺乏对师范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环节成果的反思与总结,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更好地培养音乐教育专业的师范生。
(四) 音乐教育专业评价体系略显滞后,未能充分满足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当前的音乐教育评价体系在某些环节过于注重技能考核,从而忽视了音乐审美实践、教育理论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导致学生过于追求技能提升,却忽视了音乐教育背后的深层次理念和方法。评价体系中缺乏思政元素的融入,使得音乐教育的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不到充分体现。传统评价方式偏重结果和技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关注不足。这种评价方式显得僵化,缺乏灵活性,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程度。同时,由于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支持,评估实践及创新能力受到一定限制,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有待提高。当前评价体系在技能方面的偏重,可能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市场需求存在偏差,影响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评价理念也略显滞后,未能完全契合新时期音乐教育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期望未来的评价体系能够在尊重音乐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更加前瞻和创新,以更好地助力音乐教育人才的全面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