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体系构建
作者: 王雪洁 刘玮 赵胜颖 娄莹
摘 要: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该文探讨如何通过做好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形成信电类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体系。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有意识、有意愿、有能力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教学名师,做到教师有榜样;通过培育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和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课程,做到课程有示范;通过提炼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优秀案例,做到专业有氛围;通过总结凝练一批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新成果、新经验、新模式,做到成果有测量。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信电类专业;协同体系;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80-04
Abstract: The founda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lies in cultivating virtue and forging the soul.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o create a distinctive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for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majors by doing a good job in the top-leve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enhancing the affinity and pertin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ethics and style, we aim to create renowned teachers who are conscious, willing, and capable of conduc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s, and to set an example for teachers. By cultivating demonstration courses that students truly love, benefit for life, and leverage thei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unctions, we aim to achieve exemplary courses.By refining excellent ca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at can be promoted, we aim to create a professional atmosphere. By 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a batch of new achievements, experiences, and model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in the field of information and telecommunications, we aim to achieve measurable results.
Keyword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s majors; collaborative system; teaching model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教育改革”[1]。要在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链条的教育过程中,在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中融入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新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构筑育人大格局,在高校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贯彻立德树人理念,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前行[2]。落实“课程思政”的责任,要与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是课程和教学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如何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实效,让专业教师也承担起课程思政工作的主体责任,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积极发挥育人作用,全面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是目前工科类院系面临的主要问题[3]。本文针对浙大城市学院转公后,作为典型工科院系,如何挖掘信电类专业课程的育人资源,如何在信电类专业课程体系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构建信电类专业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 现状分析
浙大城市学院信电类专业包含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均属于传统工科专业,随着前沿科技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方面逐步取得技术性的突破,新工科教育则应转变“技术至上”的观念,调整教育教学理念,教育引导学生跳出工程技术本身,改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 课程思政建设组织力度不够强,系统性顶层设计不足
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持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是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指导下,做好信电类专业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2021年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以下简称“信电学院”)课程思政建设中心成立之前,所有课程思政建设项目均为专业教师个人行为,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力度几乎没有,整个学院缺少从整体布局出发、自上而下的课程思政体系设计,也缺少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激励政策和措施。
(二) 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作不够,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普遍存在
信电类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是从2021年9月信电学院成立课程思政建设中心以后才开始慢慢发展起来的,积累的成果还很缺乏,经过前期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课程思政案例的建设之后,想要在思想和理念上上升一个层次就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缺少类似于经过多年建设的思政课程所积累的大量课程思政资源,信电类专业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方面改进提升难度很大。在浙大城市学院,思政课教师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还没有和信电学院相互交流和沟通的顶层机制,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相互交流沟通机会很少,缺少资源共建共享渠道,造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普遍现状[2]。
(三) 信电类专业教师缺少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意识,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偏弱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信电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省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优秀课程思政微课和案例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就整体而言,信电类专业课教师还缺少课程思政建设主观意识。很大一部分专业教师仍然习惯于公式推导、案例分析、实验实践技能培训和工程能力培养,对于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过程还是比较生硬,觉得课程思政和专业学习距离比较远,很难融合,整体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偏弱。
二 研究目标
通过顶层设计-专业-课程-教师-评价,全方位、分层次、有步骤和有计划地推进信电类专业思政建设,做到试点先行、特色培育、逐步推广,努力争取将信电类专业建设成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结合浙大城市学院的学校发展定位和信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专业育人目标和课程育人目标协同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
进一步梳理信电类专业的价值引领元素,夯实专业建设,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将信电类专业打造成为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引领课程思政改革方向。
对标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质量,打造知识目标和价值引领协同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课程群,聚焦育人意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打造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协同的师资队伍,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承担起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优化评价体系,突出价值引领,客观量化评价与主观效度检验协同,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
三 研究内容
立德树人背景下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以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为平台,以自动控制原理、电机与拖动、工业机器人基础与实践和机器视觉基础与实践等信电类专业课程为抓手,梳理思政元素、改革课程内容,明确思政元素切入点,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内涵建设。
(一) 完善规章制度,做好顶层设计,为构建课程育人目标与专业育人目标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奠定基础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以及《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浙教办函〔2021〕73号)等相关文件精神要求,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贯穿思想政治工作,提升专业课程育人实效,强化专业课程育人功能[3],2021年9月15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印发了《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2021年9月24日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课程思政中心成立,2022年10月15日,信电学院获批校级“一芯一艺”师德师风工作坊,2023年初信电学院获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借助信电学院师德师风建设现有的基础,力求创新思路讲特色,形成体系求实效,彰显示范展形象,提出“5311”创建模式,包括工作坊的“五导”功能、“三地”定位、“一场景”支撑和“一机制”运行的全过程全链条的建设思路。课程思政建设中心、师德师风工作坊以及“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均为信电类专业课程思政顶层设计以及构建专业育人目标与课程育人目标协同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信电学院课程思政中心组织架构如图2所示,由思政中心主任、秘书、6名信息系骨干教师、4名电气系骨干教师和2名公共基础课骨干教师组成。“一芯一艺”工作坊“5311”创建模式如图3所示。
图2 信电学院课程思政中心组织架构
图3 “一芯一艺”工作坊“5311”创建模式
(二)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发挥专业育人,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
1 坚持“三位一体”,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OBE理念,结合信电类专业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中落实课程思政要求。通过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用优秀教材、建设思政示范课程和推进师德师风建设等手段,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位一体”,建立专业育人目标与课程育人目标的支撑、映射关系,建设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发挥专业育人,实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协同。
2 校企协同拓展思政育人维度
结合学校定位和自动化专业特点,围绕“应用”“城市”“数字”特色主题,学校、学院、专业三级联动推进,与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智慧系统与先进控制”产业班,构建“一特色产业班”协同育人实践实训共同体,打造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高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教学问题,实现校企育人无缝对接,校企协同,全员参与,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实现产业育人。
(三) 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打造知识目标和价值引领协同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1 优化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