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思考

作者: 张英杰 韩伟

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思考0

摘  要:结合物理学专业建设特色和培养物理教学科研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育人要求,以理论力学课程为例,重点对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进行思考与探索。该文从理论力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供给、教学策略与评价以及典型案例展示四个方面进行阐述,期望能为物理学专业其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理论力学;立德树人;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84-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features of physics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physics teaching and physics research, we focus on thinking and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monstration course by taking the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irection and goal, the content supply, the teaching strategy and evaluation, and the typical cases displ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course. And we hope to provide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other professional courses of physics.

Keywords: cours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etical mechanic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evaluation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教高〔2020〕3号)[1]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教高字〔2021〕4号)[2]中都明确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发挥好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坚持示范引领、系统推进,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各培养环节的育人功能,形成育人合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立德树人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高校的思政工作不单单仅靠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政工人员,同样需要专业课教师共同协作,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其他各门课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

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师范)专业的第一门理论物理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第一次用高等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但对宏观机械运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有比较系统的理解,而且能掌握处理力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培养解决一般物理问题所必需的抽象思维能力,为学习其他理论物理课程打下基础。理论力学课程的学习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学风、科学方法及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等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充分发掘和运用理论力学中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在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对于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有研究者通过对理论力学的知识结构的再梳理,以及对理论力学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形成思政案例,探索了理论力学课程与思政元素相融合的问题[4-9],这些工作对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理念的推广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然而,地方本科高校如何实施理论力学课程思政教育,以及怎样建好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仍然有很多困难和问题需要去探索和解决。下文中,我们主要从理论力学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的方向与目标、内容供给、教学策略与评价以及典型案例展示等方面给出思考。

一  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与目标

作者任教学校是省属重点师范类高校,物理学专业是国家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紧扣学校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坚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卓越创新能力、深厚文化底蕴与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办学定位,结合物理学专业建设特色和培养物理学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本课程思政建设方向主要制定为:①落实课程建设的“两性一度+思政”要求,做到“专业有增量,育人提质量”;②结合知识点深挖思政元素,重构课程内容体系;③探索高阶性的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教育协同并行的教学模式。

结合理论力学的课程内容和课程性质,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建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掌握经典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建立正确物理观念,构建自己的经典力学知识体系。能力目标:识别判断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掌握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具备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与创新能力。德育目标:理解力学的科学本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拥有远大学术、科技报国的志向和优良的师德情怀。

二  课程思政的内容供给

理论力学是物理学(师范)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担负着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任务。为达成培养物理学教学、科研及管理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与本课程的课程目标,课程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思政理念,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知识讲授的全过程。优化拓展课程内容,把握“两性一度+思政”,物理学前沿成果纳入教学,突出内容的创新性。课程内容与师范生教学能力和师德培养有机结合,凸显内容的高阶性。引领学生将物理概念和规律升华为物理观念,探究性的教学设计体现内容的挑战度。结合知识点深挖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实现内容的思政性。

理论力学专业知识主要包括牛顿力学基础、牛顿力学能力提升和分析力学三大知识模块。结合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对现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主要遵循以下五个方面:融入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分析力学问题的哲理,让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方法;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分析经典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典力学发展史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  课程思政实施的教学策略与评价

(一)  遵循“三结合”的教学方法,促进课程目标达成

探索新型教学方法,始终坚持“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路线。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下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并在线上教学平台开展思政元素的讨论区,使得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相得益彰。②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有计划地讲授与课程内容有机衔接的思政元素,布置主题明确的任务,请学生发表相关看法,通过不同思想的碰撞,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③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在课堂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为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开展课外拓展阅读,体会刻苦勤奋、坚忍不拔、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

(二)  打造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协同并行的建设模式,实现课程的“三全育人”功能

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高阶性发展是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正在同步向“两性一度+思政”推进,主要采取三项持久性的举措:①坚持实施精品落地工程,团队建设了山东省联盟线上教学资源,将课程教学和课程思政案例一体化,2021年获批了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2022年获批山东省课程思政示范课项目。现有的线上教学资源已在省内外高校进行推广,2020年上线以来,国内27所高校一直应用,得到一致好评。②完成了课程内容的重构,形成“有核心无边界”的开放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从力学知识向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工程实际延伸。③严谨的教学本身就是课程思政。教师在课堂上实现了知识传授、人格塑造和师德情怀培育的有机结合。

(三)  课程思政建设目标有效融入教学过程,达成“四强化”的课程目标

首先,构建“3-4-2”混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高效学习。“3”表示线上实施“发布导学案,任务化要求”“设置弹题,过程化引导”“章节测试,结果性测验”3个步骤;“4”表示线下课堂实施“温故知新,设置问题”“分组讨论,汇报展示”“知识盘点,总结测试”“拓展应用,布置作业” 4个步骤;“2”表示课后要做到“课后巩固提升”和“学习成果评价、反馈与展示”两方面的要求。“3-4-2”混合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一体化,更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的发生,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线下课堂教学基于雨课堂实施步骤如下。第一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这一环节采用问题导向法,既有对前面知识点的回顾,又有对线上自学的检测(雨课堂设置测试题)和对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问题设置,问题源于生活实际或科技前沿成果导入新课,融入思政元素,增加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第二步,分组讨论,汇报展示。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问题的答案。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实时监测学习效果,设置客观题,进行雨课堂个人测试,反馈个体学习成效;通过主观题小组作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树立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第三步,知识盘点,总结测试。利用雨课堂设置的测试题,采用讲测结合法、讨论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盘点教学重难点,巩固和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步,拓展应用,布置作业。针对教学内容,设置传统作业与探究性作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知识。

教学过程遵循“基本原理推导-融入应用实例-原理拓展应用-案例深化讲解”四个步骤。在教学实施中,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交织交融,螺旋式递进上升,实现“基本原理推导强化科学思维、融入应用案例强化物理观念、原理拓展应用强化科学探究、案例讲解强化科学态度与责任”的 “四强化”课程目标,如图1所示。

(四)  构建“4+1”评价机制,增设思政教育的过程考核

改革期末一次考试评价的方式,推行全过程课程评价,科学合理测评学生学习效果。“4+1”代表4项过程性评价和1次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方位、多渠道成绩评价模式。学生的课程总成绩的计算权重为:终结性评价期末考试占50%,过程性评价成绩占50%(其中在线自学成绩20%,平时表现20%,阶段性测验10%)。

“4”项过程性评价:平时表现(随堂练习、讨论与课堂展示、逻辑思维导图设计、项目式任务和创新实践等)+线上自学+课程设计/科技小论文+阶段性测验。注重让学生们主动结合历史和时事,发现身边与理论力学相关的问题,并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与文化内涵。

“1”次终结性评价:期末试题可以从生活、国家时事中提炼问题,增设开放性题目。开放性题目在考核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其拥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素养。

(五)  创新课程评价体系,评价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保证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