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新模式探索
作者: 程建华 赵琳 丁继成
摘 要:针对现有研究生课程思政在全过程育人、导学思政在全方位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该文深入探索分析高校党支部教师身份的全面性及串联纽带的特殊性,提出以基层教师支部建设为发起点,全方位开展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新模式。以教工党支部为核心,推动研究生教师、导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实施研究生教育教学、思政教育、学术指导和科研引路的育人方法。实践证明,将教师“党员+”身份的多重性作为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结合点,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开展研究生“三全育人”工作易于转变育人理念、创新育人模式、达成育人成效。
关键词:立德树人;教师党支部;思政教育;导学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88-05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exis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n the whole process education and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his paper deeply explores and analyzes the ident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particularity connection of teachers in the Party branch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grassroots teacher branche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 new m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is carried out in an all-round way. With the teacher Party branch as the core, it can promote postgraduate teachers, tutors, teaching teams,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eams to implement postgraduate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ademic guidanc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s the combination point of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Party building and business, it can change the education concept, innovate the education mode, and achieve the effect of education by taking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building as the core to carry out the "Three-wide education" for postgraduates.
Keywords: fostering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Party branch of teaching stuf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instruction; cooperative education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内在地为高等教育办学方向提出了要求[1]。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充分肯定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指明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紧迫性,更是把研究生教育的竞争定位于国与国之间顶端教育的竞争,代表的是国家最高教育水平[2]。
研究生思政教育受到学生学习和科研活动特殊性的影响,课程学习时间只占据整个学业的1/3甚至更少,难以采用与本科生课程思政相同的方式进行。而导师作为经历研究生报考、课程学习、科研实践、学位论文、择业毕业全流程的深度接触者和参与者,通过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学术指导、成长引领贯穿于研究生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导学思政”概念最早由清华大学提出,注重导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工作中增强思政引导和价值引领[3],并倡导快速构建“四有”导师队伍,在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中切实提升高校立德树人成效[4];湖南大学提出“思政课程教导”“导师言行引导”“榜样模范激励”的多维融合精神理念培养方法[5];中国政法大学提出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学术建设引导的研究生高质量发展之路[6]。毫无疑问,这些以导师为主体的全过程、全方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对新时代研究生培养产生了积极作用,然而,好的导学思政前提是导师队伍自身建设已经达到很高标准,这与孙春兰要求关注导学矛盾,要求导师也要立德树人,既做学科导师,也做人生导师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何压实导师责任,把导师压到人才培养一线、思政教育一线、教育教学一线,是落实导学思政成效,进而保障研究生思政教育质量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 党建与育人相融合的总体设计思想
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明确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正在经历从大到强的转变,需要加快发展更多机会、更好品质、更佳体验、更强力量的研究生教育。然而,通过对研究生现有培养体系和管理方式的调研和分析发现,在落实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养要求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全过程育人难以保障:硕博研究生课堂学习时间短,导师注重学生科研产出、淡化学生人格和综合能力培养等因素,使得授课教师和导师角色目标不一致,很难保障研究生学业生涯全过程思政育人。
第二,全方位育人的局限:现有的单一导师指导或同一课题组的导师组指导方式,难以满足当前学科交叉、研究生分类培养等国家新导向,要求学术性研究生原创精神和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高度职业性和学术性统一能力的全方位培养。
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教党〔2017〕41号),其中明确了高校教师党支部的内涵、使命,以及加强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具有的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深入分析和延伸思考,高校教师党支部有其兼顾身份的全面性以及串联纽带的凸显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兼顾身份的全面性:教师党支部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规范党的组织生活、促进学校中心工作开展的一线主体;是推动学校立德树人、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国际合作等重要工作的一线主体;是实施研究生品德教育、教育教学、学术指导和科研引路的一线主体;是兼顾基层党建、研究生教学、研究生导师、团队建设的一线主体;也是实现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塑造灵魂、塑造新人的基本单位。
第二,串联纽带的凸显性:教师党支部是党团结联系师生的桥梁纽带;是落实学校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纽带;是团队非党员教师、指导研究生党支部建设、落实学校党委要求的重要纽带。
因此,可考虑以高校教师党支部为发起点,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兼顾研究生教师、导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党员+”多重身份,推动课程思政、导学思政、实践教学、科研育人,通过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生思政教育,落实国家对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需求。
党建与育人相融合的研究生思政教育总体方案设计如图1所示,方案按照教师党支部推动研究生授课教师、指导教师、教学团队、科研团队的思路,主要特色和创新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教师党支部整体上加强教师支部党员和非党员教师思想政治意识,统一责任目标,利于推动课程思政、师德师风、课程建设成效。
二是通过教师党支部整体上推动“四有”导师队伍建设,使导师成为更好的科研引路人、诚信机制的践行者,保障导学思政效果。
三是通过教师党支部推动研究生教学团队建设,结合分类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快速推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以及教学理念梳理及教学研究开展。
四是通过教师党支部推动教师科研队伍建设,促进团队在科研工作中增强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推动科研育人、教材建设和文化建设,更好地实施科研反哺教学。
五是以教师支部党建推动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所在学院党委的调控,适时对思政教育反馈评价和纠正,以获得预期的建设成效。
二 教师党支部推动的研究生课程思政教育
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课程思政需要将思政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观念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专业课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最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人才、培育人才、输送人才。虽然研究生课程学习时间只占据整个学业的1/3甚至更少,但课程思政作为有效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仍是推动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关键因素。
(一) 教师党支部引领的师德师风建设
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立业之基、从教之要,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要落实好研究生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首先要形成教育者先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的情况下,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坚持思想铸魂、坚持价值导向、坚持党建引领。其中,党建引领的核心在于加强教师党支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教师党支部可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强化教师的法治和纪律教育;通过深入挖掘和宣传优秀教师典型,发挥典型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通过老中青、传帮带机制,能加强新入职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指导,使其尽快熟悉教育规律、掌握教育方法;用好组织生活会的自评和自我批评武器,找差距、找不足,实现自省和自励;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党支部预警机制,防止各类错误思想文化侵蚀。
(二) 教师党支部主导的课程思政建设
研究生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不是教学大纲约束下的建设,也不是教师独自思考下的建设。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资源需要深入挖掘,可充分运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组织生活会等活动,通过集中备课、演练和观摩[7],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个人品格和科学观的思政元素引入教师党支部,再落实到具体的专业课中。例如,代表龙江的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代表龙江的中国一重、哈电机、哈锅炉和哈飞等大国重器,代表龙江的赵一曼纪念馆、大庆铁人纪念馆,代表龙江的王大珩、刘永坦、刘伯鸣和秦世俊等大国巨匠/工匠,蕴含了丰富的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彰显了极强的民族复兴责任,凸显了优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服务龙江乃至全国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的优质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一方面推动了课程思政建设,另一方面也使课程思政教研成为改进加强党支部建设和党员教育的重要活动之一,将教师党支部推到育人第一线。
(三) 教师党支部推动的课程建设
陈宝生在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的总结讲话指出,要提升课程质量,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深度和难度。换言之,上好研究生课程,在深度和难度上要超越本科生课程。这一点,不管从本科生、研究生最终的能力培养要求,还是教育部要求高度重视研究生课程学习,注重培育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都能体会到。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的主体作用,不仅要将思政工作落到支部,也要落到课程建设,推动研究生课程积极面向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建设;发挥教师党支部规范党的组织生活方面的主体作用,将启发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的研讨融入到党支部组织生活,从整体上提高授课教师水平,保障党支部组织生活丰富化、多样化,使教师结合自身业务践行党员使命;此外,将党支部作为课程建设的主平台,在推动与国际共建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改革时,还可充分把好国外学者的政治、思想和意识形态第一关,并确保课程内容意识形态的积极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