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

作者: 李琰 牟林 牛茜如 陈思

摘  要: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加快建设海洋强国,需要我国涉海高校培养“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海洋科学专业人才。应用海洋学是一门高校涉海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既涉及核心课程,又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应用海洋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将价值观融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训之中,以促进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紧密联系,这是当前应用海洋学教学开展的重中之重。该文以应用海洋学课程为例,介绍应用海洋学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途径,为新形势下高校涉海专业课思政教育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关键词:海洋强国;应用海洋学;课程思政;课程教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6-0193-04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and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arine power, it is necessary for China's sea-rela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rain Marine science professionals who can "not only rise to the sky but also stand on the ground". Applied Oceanography is a core basic course for Marin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nvolves both core courses and ri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Applied Oceanography teaching, integrating values into knowledge imparts and ability training,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current Applied Oceanography teaching. Taking Applied Oceanography course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pplied Oceanography course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new ideas and new methods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related to the sea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words: marine power; Applied Oceanography;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teaching; values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2016年以来,全国各地各高等院校为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师观念的提高、实践的加强和发展成长,提出了一系列的指导原则和措施办法,旨在帮助专业课的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更有力地推动“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贯彻落实[2-3],让“情理入耳”“学理入脑”“真理入心”的内容更加深刻,从而更有力地激发出一批具有良好素质的海洋专业学生[4-5]。

海洋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如食物、能源、药物等,其丰富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当今时代,人们对海洋的关注越来越高,海洋科技、海洋产业、海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也举足轻重。因此,应用海洋学这门具有海洋特色的课程在当今大学海洋类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应用海洋学课程中,学生们需要深入学习地球流体动力学、应用海洋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满足不同的需求。此外还需要了解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环境科学等方面的最新发展,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诸如航行安全、海洋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等。还需要拥有丰富的海洋水文知识,包括开展海洋数值模拟和预报等;拥有出色的大数据分析、处理、应用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等;能够认识到相互作用的海洋、大气及各种生命等组成的复杂系统,及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应用海洋学课程还教给学生许多实用的技能,如海洋环境监测、海洋资源勘探和利用、海洋工程建设和海洋保护与管理等。学生利用上述知识和技能用以指导我国海上活动,为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作出贡献。毕业后,学生不仅能够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担任教师或者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还能够进入海洋、环境、交通军队和国防等相关领域,担任技术人员或管理者的角色。因此应用海洋学课程要求学生既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求具有大局观和战略意识,能够与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同向同行。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宏观视野,明确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更加明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愿景奠定坚实基础。应用海洋学是一门充满着深刻的思想内涵的学科,它不仅与当下的社会发展环境息息相关,而且还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息息相关。从立德树人的视野出发,如何在课程中融入“海洋强国战略”“海洋生态文明”“海陆统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保护理念及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使学生拥有宏伟的视野,矢志不渝地践行国家战略,这一切都值得高等院校涉海专业的老师们去探索和实施。

一  应用海洋学课程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与创新途径

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教师还应该注重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材和课程内容,关注海洋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使课程内容更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为更好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战略和目标,构建具有海洋科学学科特色的应用海洋学专业思政课程育人体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尝试和探索。

(一)  讲述海洋强国战略,感受习近平总书记的“蓝色信念”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世界性大趋势和各国的战略选择。从党的十八大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海洋强国建设思想,为我们在新时代发展海洋指明了前进道路。因此,在讲授应用海洋学的主要内容和专业技术时,应融合讲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思想,解释其深刻内涵和意义及其背后的逻辑。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建设海洋强国,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蓝色伙伴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坚信要建设海洋强国、向海图强,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信念更是中华民族的夙愿。而今,祖国正向着深蓝色的海洋扬帆起航,为实现中国梦前进,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用这个“蓝色信念”和“强国信念”影响和启发着学生,使学生知道自己承担着海洋强国发展的使命,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  从中国海洋科学发展史中找到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国家,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对海洋充满着敬畏和向往。翻开历史的长卷,屹立在东方的中国,在各项领域上无一不领先于世界,四大发明耳熟能详,丝绸、青铜、瓷器、冶金……,曾经中国拥有的先进技术令世人激动和振奋。中国古代的潮汐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朝(潮)夕(汐)迎之,则逐行而上”。早在公元1世纪,古人王充就发现了潮汐与月相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中华民族伟大的海洋科技之光早在千年前就已点亮了世界;至明朝,国力强盛,大明王朝派遣使臣郑和七下西洋,远至阿拉伯海进行贸易,历时整整28年,这条路就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瓷之路”,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通过讲述这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开始进入现代海洋科学的领域,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认识,中国的海洋科学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陆续建立了一批海洋研究机构和高校,如国家海洋局、上海海洋大学等。时至今日,我国海洋科学快速发展,重大海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斐然。进入21世纪,中国陆续完成了海洋系列卫星、深海探测器、海洋资源勘探设备等一系列科技创新,包括雪龙号南极科考,蛟龙号潜入深海进行考察等。2020年国家自主研发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顺利在马里亚纳海沟坐底,坐底深度达10 909 m,不仅仅是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更是当今世界上第一次同时将三人顺利带到海洋的最深处;2018年中国海洋一号C卫星(HY-1C)、海洋二号B卫星(HY-2B)及中法海洋卫星(CFOSAT)相继发射成功,不但组建了中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而且开启了全球首个海洋动力环境观测网建设的新征程[6]。但是我国和世界的海洋科学研究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以此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当前正处在国家发展海洋力度最大、投入最大的一个时期,急需大量尖端且综合素质高的涉海人才,教育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刻苦学习,找到自身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基因,实现自身价值。

(三)  将“强国自信”与应用海洋学学科前沿紧密结合

通过对当前应用海洋学前沿技术的讲解,培养学生“科学认同和文化自信”,鼓励他们“学以致用、科技报国”,从而建立“强国自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经略海洋,利用海洋,服务海洋,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事业。例如,介绍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近期推出的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其具有自主研发模式、功能强大的业务平台及高效的可视化功能,能够准确预报海洋中的变化,比如海水温度、海浪、洋流和海平面等情况。定量地说明我国海洋数值预报系统的技术优越性,其中风暴潮集合预报模式可以快速、简单地完成上百个台风情境下的风暴潮集合预报和概率预报,有效降低了基于多预报成员的台风风暴潮集合预报的门槛,极大地提高了风暴潮数值模式的计算效率,实现了对灾害应急管理需求“秒级”响应。从业务和应用实处出发,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科学自信、民族自信、强国自信。通过将最新的技术、理论、设备研发等成果融入“海洋强国”战略的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方面的努力,激发他们对海洋的热爱,并且有信心在未来实现“科技兴国”和“海洋强国”的目标。同时,全方位介绍海洋动力环境数值预报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让学生认清现实,找准差距,激发学生服务应用海洋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

(四)  通过典型案例展现大国担当,将“思政元素”融入课题,增强爱国意识

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海上领土的国家,其中包括1.8万多公里的大陆岸线和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主张管辖海域等。作为一个海洋大国,中国在国际海洋事业中一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1世纪以来,中国在海上突发事件应急搜救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6.1东方之星旅游客轮倾覆事件和1.6东海船只碰撞事故得到了有效处理,“世越号”客轮也实现了成功打捞,这充分地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有责任的大国的责任心和实力。2018年1月,长江口外水域出现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事故:一辆油船与一辆散货船产生了撞击,“桑吉”轮瞬间被点燃,火焰熊熊,烟雾缭绕,毒气四溢,污染满天飞。“桑吉”轮上装载了超11万吨的凝析油。这和以往那些海上事故不同,运载十几万吨凝析油的油轮起火爆燃,且事故现场风大浪急,又远离海岸,实施海上救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我国海事局、东海救助局和自然资源部等部委联合行动,在主动、迅速实施相关监测,进行漂移轨迹科学评估和判断的同时,顺利地完成了“桑吉”轮燃爆事故海上应急救助。通过典型案例,在讲解其中应用海洋学专业知识点的同时,将大国使命与专业担当融合起来,将“思政元素”中的爱国意识、大国意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有机地融入专业认知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