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

作者: 周满 许鹏 陈佳林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与思考0

摘  要:该文以“立德树人”为专业课程思政设计之本,在体系构建和资源建设层面提出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的基本理念。立足专业课程内涵构建课程思政体系,将学科历史、课程背景、专业实例作为课程思政载体,并通过阐析各载体中的主要元素,引导学员树立远大理想,探寻科学规律,达到提升思想境界、厚植家国情怀的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最后,通过具体的专业内容,对专业课程思政的理念和方案进行教学实践。

关键词: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群;课程思政;立德树人;思政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21-04

Abstract: Taking the principle of "Morality Education" as the basis of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basic idea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group in our university is proposed in two direction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resource construction i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ystem of curriculum is constructe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arrier of curriculum, which includes discipline history, curriculum background, and professional examples is presented. By analyzing the main elements in each carrier, it can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lofty ideals and explore scientific laws. It is expected to realize the education objectives of proving students' thinking level, delivering the spirit of university motto and cultivating native land emotion. Finally, through specific professional content, the concept and progra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are taught and practiced.

Keywords: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nuclear safety; specialty curriculum group; curriculum-bas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alit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esign

自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要求“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积极开展研究,从专业方向到特色课程、从理论研究到改革实践开展了一场由“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2-4]。

火箭军工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我军最早培养战略导弹作战使用人才的高等军事院校,其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面向全军培养从事核导弹辐射防护、安全管理、事故应急的高素质初级指挥技术军官[5]。为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适应军事教育新发展,火箭军工程大学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探索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推进专业教育与课程思政建设同向同行,有效实现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各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融合。

一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理念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是由核学科的若干课程构成,为学生提供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课程群最大的特点就是知识“模块化”,课程之间存在横向和纵向联系,课程内容相互支撑,学员学习后可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包括量子力学、原子核物理、核辐射探测、核电子学和辐射防护等。这些课程专业理论性强、内容联系紧密,课程内的思政元素专业限定性也较强,而且思政元素的关联性和重复性在不同的课程中体现明显。因此,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跨越课程之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从专业育人层面进行系统顶层设计。

(一)  以立德树人为课程思政设计之本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党中央对高校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在的学员是未来战场的主力军,是打赢战争的保证。军校教员应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重视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塑,引导学员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因此,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教员要立足核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遵循教育的系统性,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进行课程思政的设计和实践。

(二)  以专业课程内涵系统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应立足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宏观布局到微观讲授,从理论研究到具体实践等不同层面分析课程特色和课程导向,系统构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总结课程群思政特色,探寻课程思政元素,把握课程思政的变化趋势。

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开设的初衷是服务于国防和核工业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军工特色。因此,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在引导学员坚定理想信念,胸怀家国情怀,牢固军魂意识和矢志强军打赢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教学中通过生动鲜活的教学案例,挖掘其中有助于学员树立高尚品格的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融合起来,引导学员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脚踏实地、甘于奉献,在国防建设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  以砺剑精神牵引思政资源建设

我校在办学育人历程中,积淀形成了集火箭兵军营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陕西地域文化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的砺剑文化,凝练了“为祖国和平崛起而尚武、为战略导弹部队跨越式发展而献身、为学生超过老师而自豪”的砺剑精神。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教员秉承砺剑精神,把握学员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梳理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和所承载的教育功能,优化内容供给,改进教学方法,发挥专业课程育人的主体作用;各级教学团队以学校砺剑文化载体为牵引,通过开发微视频、动画、教学案例、数据库及实践教育基地等教育教学资源,将历史文化、时代精神、时事政治等元素融入教学,在课堂、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多元传播渠道进行立体传播,激发学员学习积极性,增强思政教育效果。通过教员队伍培养、思政教育教学资源积淀以及实践教育基地建设等多方面用力,使专业课程群教学成为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途径

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知识体系的构建来自课程群的相互支撑,因此教员在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该站在课程群的高度来挖掘出更具有广度、深度和丰度的思政元素。

(一)  梳理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教学本质上是一种专业知识的“价值”教育,是通过知识的价值定向培养学员专门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态度,培塑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追求。因此在对课程群课程思政设计之前,应先梳理确定课程群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培养目标,对达成本专业毕业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实现路径进行整体设计,把专业思政目标细化落实到课程群教学的各个环节,明确专业思政实施步骤和进度计划,强化专业育人功能。

(二)  构建基于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思政教学体系

在确定专业基础课程群培养目标之上,构建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的总目标。然后,根据专业基础课程群课程思政总目标理清群内课程间的关系,多维度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政育人元素,建立基于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思政元素库,让每一个思政目标都能在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学中体现,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具有与之对应的思政元素和思政目标,各门专业课程各具特色,互为补充,全方位打造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思政教学体系。

(三)  挖掘丰富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基础课程群思政资源

一是讲好核科学历史,厚植学员家国情怀。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在核科学发展的一百多年历史中,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涌现了将近3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其中有很多爱国科学家的故事具有触及学员内心的精神引领作用。比如居里夫人为了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将新发现的放射性元素命名为“钋”。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离开美国,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中,用7年时间实现了中国导弹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飞跃。

二是阐释专业课程背景,引导学员探寻科学精神。我校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突出核武器应用工程技术特色,要求毕业学员具有较强的联合意识、创新思维理念和宽广眼界视野,开设的课程关注的是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打赢未来战争。因此专业教员可从核武器神秘化的历史背景、作战运用和未来方向、核安全管理与监管、核技术应用与发展等多个维度系统阐释专业课程背景,帮助学员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准确把握我国军工文化和核工业精神,了解各专业课程的科学设计与未来工作岗位和核学科发展的内在联系。在具体的专业课程中,还会涉及许多科学家在崎岖的道路上攀登,不畏艰险地探索核科学的奥秘。科技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思维、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都是核科学最基础的思政,也是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最初源泉,可以引领学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三是精心选择课程案例,引领学员树立远大理想。案例教学可以将显性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与隐形的价值塑造有效融合渗透,实现思政育人对教学过程全覆盖。在辐射防护与核安全专业教学中可以采用课程内容与科研实例、历史故事、前沿科技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宇称不守恒问题时,通过杨振宁和李政道先生大胆提出“宇称不守恒”而获得华人的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故事,激励学员“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培养学员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方式引入中国近几年建设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等大科学装置,介绍我国核技术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崛起之路,激发学员的民族自豪感;也可以通过讲述科学家研发团队相互配合的故事,培养学员的合作意识和纪律意识,塑造学员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和专业化的职业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