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硕士水沙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作者: 张鹏 杨胜发 胡江 李文杰 肖毅

水利工程硕士水沙动力学课程思政建设实践探索 0

摘  要:如今,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到各大高校的教学中,该文从课程大纲修订、思政育人元素挖掘、思政教学实践等方面对水利工程硕士的水沙动力学课程思政实践进行研究,探索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知识目标+案例讲解+思政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实践,有意识地结合学院优秀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专业技能在重大工程上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工程学科作为直接作用在社会民生和经济层面的学科,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与思政教学衔接更加重要,因此,教师在作为教学主体时,应该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具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拓展国际视野,并能够跟踪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持续职业竞争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水沙动力学;教学实践;水利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41-04

Abstract: Nowaday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inking" has been deeply embedded in the teaching methods of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actice of Water and Sediment Dynamics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llabus revis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lores how to integr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to the course teaching. The teaching mode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 knowledge goal + case explanation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goal" is innovatively integrated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supplemented by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consciously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outstanding scholars in the school and the application of professional skills in major projects, so as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reality. As a discipline with direct effect on people's livelihood and economy,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link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and practical teaching with the teaching of Civic and Political Science. Therefore, teacher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should follow the concept of "educating people, moral education first, ability first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to guide students to learn independently and have the ability to continuously learn and adapt to development, and be able to follow the frontier technology of this major and related fields, so as to have continuous professional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ater and Sediment Dynamics; teaching practic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talent training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理学、工学类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越来越深,与思想政治课程相比,大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兴趣要更强一些。所以,对专业课程中的思政要素进行挖掘,在教授专业技能和知识的时候,及时、适度地将思政教育要素融入其中,这将会对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性地将“课程思政=知识目标+案例讲解+思政目标”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融入到教学实际中,并辅以实践教学等方式,有意识地结合学院优秀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专业技能在国家重大工程上的运用、川江航道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航道优秀事迹和超级计算机数值模拟等案例,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职业道德伦理,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做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水利工程师。

水沙动力学为水利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专利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以针对山区航道及三峡库区河流的地域特点,对紊流结构、卵石输移特性、非恒定流传播规律、水库变动及常年回水区的泥沙冲淤变化规律、弯道坡岸泥沙运动规律、山区河流泡漩水形成机理和内陆宽浅变迁性河流水沙运动理论等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程特色。同时,结合实验室水沙运动机理研究相关的物理模型进行实践教学,带领学生通过物理模型试验模拟泥沙运动过程,直观明了地理解水沙动力学机理,而不是仅仅将理论停留在书本上,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而更深层次的教学,就是课程思政教学。

一  课程教学大纲修订

高校专业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教学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勤奋学习、良好的品德、遵纪守法的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等,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求真务实、积极探索的精神,引导学生遵循工程伦理道德,爱岗敬业,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去解决工程问题。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如图1所示。

本课程采用成果导向教育为课程改革指导思想[2],在单调的理论教学基础上创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举、能力培养和素质形成并重、校内教育和校外实训结合,工程意识和创新意识融合”的课程改革。以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以工程素养为主线,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生态理念、高尚的职业道德、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

隐性课程指的是没有在课程方案和学校计划中明确地规定的教育实践和结果,但是它是学校教育经常且有效的组成部分,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隐含的、非计划的、不明确的或未被识别到的课程。

与思政课相比,大学语文这一类的隐性课程可以利用其特有暗示、同化和模仿的效果,在潜移默化中引起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变化[3],通过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吸收,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例如,在上水沙动力学专业课时也能在无形中抓住某个点进行思政教学。比如,在讲解泥沙对整治建筑物或者水工建筑物的危害时,可以补充我国历史上的典型的泥沙危害事件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引导其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人。这种隐性的思政教育,并没有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它能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

当前,隐性教育[4]在我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运用,已经成为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内容,思政教师都在积极地运用思政教育与传统的思政教学相结合,将“隐性”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来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实施隐性教育时,却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偏差,从而造成了教育成果流于形式,这主要表现在有些教师将“隐性”视为一种教学工作,侧重于以“隐性”为核心的教学活动。但是,却没有体现出思政教育的内容,比如,课外实践活动存在着过分娱乐化、休闲化的问题,很多实践活动过于机械化,使学生缺乏新鲜感。反之,如果隐性思政不“隐”,很容易被学生察觉到被灌输的思政,那就会让“隐性”的思想变得模糊,影响到学习的效果。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5]和实践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避免显性教育的生搬硬套,对水沙动力学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进行深度挖掘,并将思政育人元素巧妙地与课程的知识内容相融合。本课程以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为依据,遵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要求,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进行重新理解和梳理,系统化、再造性地设计并实施思政育人元素的融入,并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享等,将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作为辅助,使学生在上课时,既能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又能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理工科教师应该以小见大,在课程教学中找到正确的思政元素切入点,从行业细节中发掘并融合一些通俗易懂的、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思政育人元素。例如,关于程序语言设计方面的思政教学案例[6],其课程教学的思政要素有引入编程时严谨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总结归纳模块化思维与企业劳动分工相结合的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螺丝精神。

三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还指出,课程思政以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教育理念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指导方向,对学生产生的作用是根本性的[1]。水沙动力学是一门工具性和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学科,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教学之外还应进行实践教学与思政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掌握程度、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方面得到一定的提高,以及帮助学生形成专业认同感、认清职业伦理道德、提高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校开设的水沙动力学专业课思政教学示范课程教学体系示意图如图2所示。

(一)  课程思政理论体系

本课程通过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采用“课程思政=知识目标+案例讲解+思政目标”的课程思政融入模式进行教学设计。“案例讲解”是“知识目标”与“思政目标”相结合的纽带,在相应的知识点教学讲解中,结合相应的案例,才能将其升华到思想政治教学;“思政目标”是根据各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后,升华到思政教育层次,从而在德育方面达到的育人目标。同时,教学过程中,还能辅以物理模型参观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创新改进了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方法路径,将本课程教学效果发挥到最大化,创新性地改进了学生考核指标,结合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思政行为学观察及课程学习后的思政学习体会,把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

(二)  课程、实践教学与思政教学相衔接

本课程的线下教学以水沙动力学理论为基础,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采用多设疑问、课堂讨论、案例讲解、多形式考核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挖掘课程的思政育人融入点,引入思政育人元素,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丰富教学实践活动。针对本课程的5个教学模块,本文总结出以下三个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