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院校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作者: 林剑 谢凤华

财经院校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探索0

摘  要: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财经院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于财经院校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通过分析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基于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效果评价等视角,提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与策略,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视域下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财经院校;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045-04

Abstract: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schools,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field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und talents. This paper tak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reforming teaching modes, and evaluating teaching effects, the construction path and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the course of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re propose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s of knowledge impart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value guidance from the vie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words: Fundamental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nstruction path; financi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eaching mode

2020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其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紧紧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和课堂教学主渠道,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1]。财经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主要以经管类为主,而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人才培养已受到财经类院校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国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已将推进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应用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2-4],这对于财经院校而言既是机遇更是挑战。以浙江财经大学为例,为主动适应社会对于人工智能人才的新需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经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学校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19所本科高校之一。为进一步落实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的建设工作,学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专家委员会与工作委员会。2020年学校获批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有力地支持经济学、财政学、工商管理、会计学、金融学、统计学和法学等专业学生人工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智能时代学校经管类优势专业探索“人工智能+”的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可行路径。同时,也面向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努力开展智慧政务、智慧商务、智慧金融、智慧财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促进学校经、管、文、法、理等多学科的融合创新,以及“人工智能+经济”“人工智能+管理”等领域的跨学科交叉研究,并对学校“双一流”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人工智能基础作为介绍人工智能知识的导论性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类课程的兴趣,提升学生人工智能素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5]。人工智能基础主要介绍人工智能的相关概念与理论,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技术,了解人工智能发展的前沿动态,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奠定基础[6-7]。因此,探索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的建设策略与途径,对于财经院校开展交叉学科建设以及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介绍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的背景、现状和路径,为财经类院校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一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建设背景

(一)  德才兼备人才培养的需要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注重理论方法的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推进人工智能课程思政建设,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课程内容,通过改革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坚定制度自信,提升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弘扬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培养新时代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  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学科交叉融合是目前高等教育改革和各学科发展的大趋势、突破点和创新点,财经院校主要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共性能力和专性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目前人工智能正引领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其在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加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对于财经院校实现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为学校经管类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注入强大的“人工智能”基因。

(三)  提升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内容以抽象的算法模型和理论方法为主,学生容易感到枯燥难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可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思政元素,运用启发式、案例式、沉浸式等教学方式,发挥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更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对于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建设现状

人工智能基础是浙江财经大学人工智能、软件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面向全校招生的人工智能微专业的必修课程,此外还是大部分经管类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课程每学年选课人数达400多人。通过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特点、主要研究领域、研究历史及未来发展动向,把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人工智能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基本创新方法,能够针对创新点开展切实有效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此外,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课程知识点枯燥难懂,学生通常缺少学习兴趣,特别是经管类专业学生由于缺少前期知识积累,导致对算法理论和应用难以有深刻理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学生计算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次,目前的课程实践主要基于分散知识点学习,实践内容不成体系,导致学生虽能较好地完成课程实践任务,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面临较大困难;最后,作为工科类专业课程,教学上以技术原理、理论方法等知识传授为主,课程内容不具有与思政教育显性和直接的关联因素,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思政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因此,目前人工智能基础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思政育人等方面难以完全满足新形势下学校人才培养的任务,需要在课程思政下结合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目标,研究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以更好地实现财经院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思政建设策略

(一)  课程思政建设特色

1  构建多元驱动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内容体系

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等多元视角下,通过深入挖掘人工智能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及制度自信等,解决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耦合性,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2  基于虚拟仿真平台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采用“知识模块化、实验项目化”的实践体系构建、“场景设计、问题导向”的教学案例设计,将课程思政融入到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一步丰富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二)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1  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创新融合

基于知识构建的模块化教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案例设计、由点到面的创新思维培养等手段与方法,从课程教学内容、信息资源、实践和考核平台等方面进行课程建设,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具体如图1所示。

围绕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1)培养忧患意识,激发爱国精神。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在介绍人工智能发展历史及现状时,通过融入上述思政元素,采用分析和对比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并结合西方国家长期对我国实行的高科技技术封锁,以及我国在打破西方技术垄断方面的努力,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专业能力。人工智能基础中涉及大量的算法模型,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通过程序设计加以实现,如机器学习中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需要采用学习策略训练模型才能较好地实现针对目标问题的非线性映射功能,而这要求学生在编程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不同算法参数才能得到较好的输出结果。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具备“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匠心才是拥抱人工智能技术的正确姿态,进而弘扬新时代新国情下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应对人工智能浪潮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3)树立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人工智能基础中包含了“群智能算法”这一重要知识点,典型算法模型如粒子群算法,该算法通过模拟鸟群觅食过程中鸟群之间集体协作机理,实现针对复杂工程优化问题的求解,这其中就蕴含了群体智慧重要性的思政元素,进而引导学生树立团队精神。此外,目前课程相关实验项目基本上都按照“知识点-练习题”形式设计,知识以碎片化形式展现,导致学生难以形成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对此,通过采用知识构建的模块化教学方法和项目导向的实践案例设计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计算思维、创新素质。课程设计采用分组方式完成,小组成员间必须相互协作,紧密配合才能较好地完成相关项目。通过类似项目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