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就业工作新挑战及系统应对思路
作者: 黄江泉 葛振亚摘 要:由于疫情及后续遗留症状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冲击,加之高校毕业人数逐年激增,人才供需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对此,发掘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各种难题,并有针对性积极应对,有效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妥善解决青年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大学生就业问题转化为社会发展强大动能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疫情冲击;高校就业工作;新困境;应对思路;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147-04
Abstract: Due to the continuous impact of the epidemic and subsequent symptoms on the domestic economy, and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ollege graduates year by year, the contradiction of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will becom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which brings great challenges to college employment.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and actively respond with various problems in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erly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nd transform the college students into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for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epidemic impact; college employment; new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talent training
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稳”字当头,这是党中央对当前国内国外严峻经济形势所做的最英明判断。疫情较长时间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冲击、国外部分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扼制,俄乌战争负面影响对中国经济的波及,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挑战,人们信心受到了一定动摇,此时,国内一些浮躁甚至情绪化言论借助各种融媒体在各地区、各组织、各类群体内部迅速蔓延,更增加了中国社会全面发展的难度,对此复杂多变形势,党中央审时度势,为2023年的经济工作定下基调:稳定压倒一切,核心是通过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三稳工作,切实落实好稳定目标。在党中央科学决策下,各级政府、各类组织、各个群体务必牢记稳字观念,坚信在稳定中化解主要矛盾、在稳定中解决突出问题、在稳定中谋求发展,确保2023年经济增速潜力得到充分挖掘,人们工作生活信心大幅提升、收入增长与对未来基本可期,为中国在2030年之前年均增速达到5%的增长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青年就业尤其是高校青年毕业生的就业,国家曾在多个场合把稳就业作为各种稳定工作之首[1]。而且,就业问题亦是最基本民生问题[2],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反复强调就业这一民生兜底问题,全国上下应该高度重视,统筹规划,积极应对,妥善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各高校在动员全校力量谋划、推进就业工作时,还是面临诸多困境难以逾越,令高校就业工作者倍感焦虑。
一 疫情冲击后高校就业工作新遭遇
(一) 就业竞争空前激烈
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与就业岗位的缩减这一突出矛盾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持续存在。随着疫情的冲击,很多组织机构关、停、转,可供就业岗位很少,那些曾经创造就业岗位的人也加入了抢岗位的行列,相反,就业者人数激增,就我国来看,2022年,毕业大学生人数首次突破1 000万,2023年接近1 200万,如果按照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容纳200万就业人数看,光容纳这些高校毕业生就需要我国经济增长达5个百分点,而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在3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如此众多就业大学生在经济增长空间不是足够大的情况下找到一份工作难度有多大,更何况,他们还要与1.36亿青年农民工以及退伍军人与一些海外归国人员同台竞争,其找到一份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3]。
(二) 就业门槛大幅提升
随着就业岗位减少与就业者学历层次提高,一些单位招聘员工时亦将学历门槛不切实际的提高,甚至包括一些社区、城管等极为基层的工作岗位都在选拔硕士、博士,这种无厘头的粗暴学历趋求,直接引发大量毕业生踏上考研之路,甚至,为了考研提升学历层次以进入自己理想的机构,许多毕业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考研,2023年,我国考研报名人数达到584万,但是,2020年入学的大学生人数是967万,自然,其中有许多是往届毕业生以及工作了多年的社会考生,但是,主力军还是在校大学生,而且,在967万入学大学生人数中,本科生443万,专科生524万,专科生参与考研比例较少,特别是很多高校研招对本科学历有要求,因此,从整个数据看,在校考研的大学生中几乎都是本科生,很多高校本科生考研率接近70%,在其考研结果出来之前,很多毕业生对就业机会基本持一种观望状态,面对秋季、春季校园招聘两个黄金时期,这部分学生都在做着各种考研应试准备,对各种招聘机会视而不见,令众多高校就业工作者替他们暗中焦急而又无能为力。
(三) 就业选择“窄化”倾向明显
由于疫情较长时间的冲击,未来经济预期性差,岗位不确定性加剧,再加之就业者自我个性增强,导致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认知及选择发生了很大偏离,他们一味追求那些比较稳定的、收入有保障社会、地位较高的体制内公共服务类机构[4],诸如国企、学校、事业性公共服务单位,而对广大中小民企视而不睹,以致很多民企招不到人,而大量大学生为了能够得到一份较为稳定的工作发生严重挤兑,“三高”现象很突出:985、211高等学府毕业生热衷于体制内就业、高学历人才参与增多、基层岗位高层次人才竞争激烈,于是,毕业生即便通过慢就业、缓就业也要往体制内挤兑,就业内卷严重,对这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推动难度很大。
(四) 女生就业压力突出
疫情冲击仍将继续,国际形势对中国的围堵一时难以缓解,许多投资者对未来信心不够,创业动机不强烈、企业组织规模缩减,特别是旅游、餐饮、教育培训和娱乐服务等大量服务类行业岗位呈现断崖式缩减,这类行业就业容量巨大,因此,对于那些商学、人文社科学生就业冲击力最大,而这些专业学生绝大部分又是女生,加上社会上对女生就业固有的成见及差别对待,女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最为显著[5],比如,人力资源管理、国际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和旅游管理等专业,女生比例高达70%,有些更高,此类专业就业率本身就不高,但是,就业黄金时期,男生就业签约率则很高,而女生签约率一般未达10%,甚至一些就业较高的热门专业,女生也遭遇一定排挤,哪怕女生学业成绩很优秀,也不一定能够被合适单位接纳。
(五) 就业能力低下学生日渐增多
就业能力低下是制约高校就业工作的最大障碍,因为,就业工作指导者只是在合适的时机、通过合适手段将毕业生推给社会,起一个中介作用,最根本还在于就业者自身主动寻找。他们能否被社会各类机构接纳,主要看这些学生人才能否为社会组织创造相应价值,能否为它们所接受,如果这些毕业大学生徒有大学生身份,而缺乏各种就业价值与能力,对此类学生就业工作推进起来极为被动[6]。大体来看,就业能力低下的学生主要来自三大部分,一是因为各高校对学生管理呈现宽泛的、放鸭式散养,以致那些自我学习能力与自律能力低下的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正确认知,在高校学习期间,不主动寻求目标与创造机会学习,他们在高校图天混日,即便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求职面谈时常常也是一问三不知,其被选中概率极低,这部分学生占比较多,几乎占到了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的60%;其二,很多高考升学学生本以为考入大学不再为应试考试苦恼了,但是,由于各种就业信息的轮番轰炸以及师兄师姐疲于应付各种考试样板,他们也不得不从大一开始再次投入各种应试考试准备之中,对专业学习则无暇顾及,几年下来,他们的应试能力提升了,但是,专业能力则未能得到相应提高,他们在人才市场相比前一部分学生有一定竞争力,但是,相对于专业水平较高的毕业生以及对专业能力较为看重的机构,他们常常只能望而兴叹;第三,那些出身比较贫寒或者家庭离异而未能得到父母较好支持的学生,其就业能力因为各种素能得不到充分培训而大受限制。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当前统计的情况看,这部分毕业学生占到了近十分之一。他们由于自身素能限制,社会适应能力亦相应受到各种制约,社会关系资源匮乏,自身提升的机会极少,而人才市场对就业者综合素能需求在逐步增加,导致这类学生就业信心不足,就业推动工作很被动[6]。
二 后疫情时代高校应对就业工作的系统思路
基于上述大学生就业遭遇,不管是来自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还是人才培育的市场匹配度差抑或对女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偏见、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等,无一不彰显大学生就业的系统性,因此,高校为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务必从宏观办学战略高度到个体一对一微观促进等方面系统观面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化解高校就业难题。
(一) 兜底民生问题不动摇:保就业
尽管上述就业阻力重重,但是,办法总是比问题多,各高校应从发展的战略高度认清大学生就业意义,将高校各项工作凝聚起来,做好就业兜底问题。高校培育人才的目的就是为社会输送合格优质人才,如果所育人才不能得到社会认可,其存在价值就很低,更别谈竞争力,因此,各高校应从自身发展与竞争优势获取层面认真系统地做好就业工作。主要是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培育、精准推送,举全校之力,在政府、社会、家庭多方支持下,确保每一个能够就业的学生及时就业。大学生有了就业,就能为社会创造价值,就能获取相应收入,就能很好地规划未来生活,就可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进而增加就业岗位,再增加就业者收入,以此实现经济增长-就业-社会稳定-消费预期提升-经济更好发展-就业岗位增多-收入再增加的良性循环,这是经济增长以及解决就业民生兜底问题所期待看到的最终结果。
(二) 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稳就业
继续优化防疫举措,恢复经济发展活力与信心,为就业拓展空间。随着疫情调控的加强,估计2024年底,中国受疫情的影响减弱,经济复苏与经济增长潜力挖掘有望实现,2024年末,中国经济增长恢复到5%以上水平应该是没什么问题,按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将增加就业岗位200万,届时,就业岗位便可增加500万,加之经济复苏带来的岗位恢复以及收入增加、未来预期更为明朗以致消费动能得以全面激发,经济增长活力更足,所提供的岗位将更为充足,因此,只要稳定经济增长,挖掘增长潜力,就业信心恢复是迟早的事情。
(三) 人才培育与就业指导服务双发力:谋就业
高效就业工作不仅只是毕业之际通过就业指导服务便能解决的末端中介事情,还应从就业者人才培育前端上下功夫,未雨绸缪,提前筹划。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否顺畅,归根结底在于所培育人才是否符合用人部门的求职需求,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育人才质量低下自然难以得到社会认可与接纳。因此,高校首先应在专业设置的市场化精准匹配、人才质量的精细化雕塑下功夫,全盘化管理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大学生得到公平对待,让每一位大学生进入大学能够真正获得知识,用知识来调动学生自我改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创造性,让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不再成为一句口号,只有大学生知识增多了、自我认知转变了、人才培育质量上去了,其自我就业能力大大增强了,就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其次,临近毕业之际,学校应本着精准服务理念,做好分层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开展就业工作,同时,全员、全力、全方位投身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之中,让高校就业工作不再只是就业专干或者就业指导中心的个别人、个别机构之事,加强机构协同与全员服务主动性,创新就业服务途径、方式、手段,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提供精准有效的指导服务工作,助推大学生就业[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