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融入专业基础课的路径研究

作者: 胡德宝 王思源

摘  要: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7日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指示精神,高校应创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方法,实现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针对西方经济学课程,其传统教学存在“纯理论”和“舶来品”的特征,需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改进,重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和吸收思想政治元素,提高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课程思政融入案例教学应该以教师为主体、挖掘思政元素、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以及将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辨别批判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专业基础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7-0175-04

Abstract: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y President Xi Jinping at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Universities on December 7, 2016, universities should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achieving an organic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relation to the course on Western Economics, its traditional teaching, characterized by "pure theory" and "imported content," requires improvement to align with the principl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mphasizing the importance of case teaching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objective of case teaching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perceive and absorb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enhancing their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n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case teaching should be centered around the teacher, excavat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combine theory with cases, and integrate classroom teaching with social services. This approach aims to enhanc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cultivate their ability to distinguish and critique, and their capacity to serve societ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Western Economics; case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s; teaching method

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从“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等要求,应创新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方法,探索思政成果转化路径探索,真正实现专业理论与课程思政有机融合。

一  高校课程思政的意义

青年人是国家的朝阳,是社会的新鲜血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程上,需要青年人才将小我融入大我,与时代共奋进。课程思政就是要给新时代的大学生以思想上的引领,在各类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程思政?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指引了方向,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和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和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西方经济学不能是纯粹的“舶来品”,更要放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下,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使学生能跳脱出西方经济学的局限,更多关注“中国实践”。

二  西方经济学传统教学的特殊性

传统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痛点在于“纯理论”特征和其案例主要来自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纯理论”特征表现为西方经济学非常抽象,带有大量的数学逻辑推导和公式演算,导致学生初步接触西方经济学时亲和度欠缺[1]。同时,大量的西方经济学内容主要是对欧美等西方国家的理论化总结和西方实践案例,导致学生对于诸多案例难以有效理解,还需要适合中国现实的案例进行有效带入,并融入到课程思政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与完善,改革开放逾四十年的历程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为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教学提供了极为丰富而独特的案例资源。这些深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土壤中的案例,不仅能够为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提供实践上的验证和补充,而且还能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和认同。通过引入这些本土化的案例,教学不仅能够突破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局限性,使之更加适应中国国情,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教育方式有效地结合了经济学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和特点,从而深化对中国发展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优势的认识。因此,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实践经验,不仅能够丰富和完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2]。“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在优化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提升教学理念,将案例教学所承载的课程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式启迪学生,达到教改效果与思政教育的统一。

三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的目标

通过案例教学方式,学生将能够更主动地感知和吸收思想政治元素。课程思政案例教学融入西方经济学的目标如下。

第一,思政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课程,主要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而课程思政则是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综合素质[3]。

第二,实现理论知识和思政元素的统一,即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领域多个方面的巨大成就和突破作为提供思政元素的土壤和素材来源,从中选择合适的思政元素既能有助于切实地支撑思政教育的效果,又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支撑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教授和阐释,解决基础理论课程本土化、中国化中案例不足的局面[4]。

第三,将课堂教学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在案例设计中,通过引入批判性案例素材及相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西方自由市场经济的差异和优越性。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特点,提高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课程思政案例教学目前存在的难点问题分析

党中央号召全国各校掀起课程思政建设的浪潮以来,尽管很多院校和相关研究者进行了课程思政的实践,但在具体工作中课程思政的实施仍有一定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案例的选择问题

优秀的教学案例应与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经验及时事紧密相关。这样的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程内容。同时,案例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反映最新的社会、科技、经济趋势,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当下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挑战[5]。一个好的案例不应该只是表面上的描述,而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复杂性。它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探讨不同的解决方案。这种深度和复杂性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更高级的思考能力,如分析能力、评估能力、创新能力。

案例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虚构或过度夸张的案例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不信任。真实的案例,特别是那些来源于实际事件或实地研究的案例,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可信度,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案例的选择应体现多样性和包容性。这意味着案例应覆盖不同的地域、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以便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视角理解和分析问题。这种多样性和包容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全球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沟通和协作能力。

(二)  实现思政元素多样化

思政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国家意识、爱党爱国情感及自信心,并促进公民人格的健全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思政元素的多样化至关重要。多样化的案例思政元素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体会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首先,多维度的案例能够覆盖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从而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6]。例如,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阶层结构、劳动市场变化等案例,来展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及阶级斗争的现实意义。

其次,案例的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研究和讨论不同的案例,学生可以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并能够识别和质疑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这种批判性思维对于学生形成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至关重要。

最后,多样化的案例思政元素还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具体的历史和当代案例,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7]。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术发展,也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实现线上线下联动

实现线上线下资源联动符合时代趋势。应使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前、课中与课后,以达到启发思维,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并提升学生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教师可以更好地整合教学资源,提供更为丰富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通过线上平台,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同时,线上学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政教育更为灵活和深入。此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果。线上平台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载体,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提高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通过线上平台与其他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