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下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与实践
作者: 王书翰 赵俊玮 董鹏 徐向阳
摘 要:研究生培养是国家与社会赋予高校和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适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自主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任务。北航智能传动研究中心(ITRC)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定目标、强基础、重实践、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先后培养汽车领域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青年拔尖人才。该文将阐述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环境下、在汽车产业与技术变革快速更新迭代期,如何加强对高质量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如何加快所培养研究生对汽车产业重大需求的适应速度,如何加深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学风氛围。同时,总结和梳理北航ITRC团队在自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上所取得的经验,以期为培养汽车及其他行业拔尖创新人才提供新的育人思路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自主创新型;汽车产业;培养模式;育人经验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010-06
Abstract: Cultivating graduate students is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bligation entrusted by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to universities and tutors. Cultivating talents for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especially independent innovative talents that meet the major strategic needs of the country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Beihang Intelligent Transmission Research Center (ITRC) has been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ode of training graduate students for a long time, and put forward the mode of "setting goals,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emphasizing practice, and integrating innovation". ITRC has successively trained leading talents, technical backbones and young outstanding talents in the automobile field. This paper will explain how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raining of high-quality graduate students, how to speed up the adaptation to the major needs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how to deepen the atmosphere of independent innova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ra, the rapid expansion of graduate education scale, and the rapid update and iteration of the automobile industry and technologies. Meanwhile, this paper summarizes and sorts out the experience gained by Beihang ITRC team when exploring the mode of training independently innovative graduate students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for cultivating outstanding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automobile and other industries.
Keywords: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utomotive industry;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odel; education experience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内驱力,科技人才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科技创新的发展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培养。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提出了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个面向”的发展方向,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1]。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是实现科技创新和人才供给的主要路径。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2],提出研究生教育发展要面向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面向行业产业当前及未来人才重大需求,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3],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新时代对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尤其是不同行业正在发生革命性重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4]。然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的重要途径是高校与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启蒙与能力培养,激发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培养研究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是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命题。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正处于转型升级机遇发展期,能源安全、环境保护、技术升级推动汽车技术快速更新迭代,促进多学科领域知识交叉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5]”。2020年,国务院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6],部署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构建新型产业生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化开放合作5大战略任务。同年,国家发改委联合11部委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7],至2035年,我国将率先建成智能汽车强国,全民共享“安全、高效、绿色、文明”的智能汽车社会。国家对汽车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顶层设计,突破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的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在于提升科技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出发,需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这就需要重新思考并调整现有汽车领域研究生人才的培养模式,向自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方向发展。
一 培养理念
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是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并跑到领跑的黄金时期,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发展使汽车产品属性与产业链结构的内涵与外延发生革命性重塑,同时,大变局也对汽车技术与人才发展提出了重大需求,汽车产业大变局发生的根本在于科技创新的驱动、在于科技人才的推动。然而,目前高校所培养的研究生人才并不能很好地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需要高校对汽车领域的研究生培养重新定位,不仅需要加强智能、网联、电子、通信和控制等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学习,夯实创新发展基础,而且还需要具备自主创新、交叉应用、探索前沿的能力,积极适应和满足汽车产业所提出的重大需求,这对快速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快速扩大环境下、在汽车产业与技术变革快速更新迭代期,如何加强对高质量研究生的能力培养,如何加快所培养研究生对汽车产业重大需求的适应速度,如何加深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学风氛围,上述三个“如何”是新时代培养汽车产业自主创新型研究生过程中的关键之问,也是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北航ITRC长期以来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提出了“定目标、强基础、重实践、融创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汽车领域的领军人才、技术骨干和青年拔尖人才,本文将总结自主创新型研究生需求导向与培养模式、成效检验与经验总结,以期为汽车行业以及其他行业研究生培养提供思路借鉴。
二 需求导向与培养模式
汽车产业涉及行业多、影响范围广、辐射效应强,所对应的汽车技术需求多元化,更新迭代快,集成不同学科理论知识,按照传统以机电液为核心的知识结构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汽车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随着能源、材料、信息、控制、通信与智能技术的不断突破,在汽车设计与研发过程中实现原始创新、融合创新、集成创新成为了新时代汽车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然而,目前汽车研究生人才供给与培养模式矛盾突出,研究生所学基础理论很难支撑工程实践,自主创新能力匮乏,很难适应汽车产业重大需求,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不清晰
由于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一旦确定后,会长时间固化并保持不变,很难保证研究生所学知识能够适应汽车行业需求,相比于本科生宽口径成长模式,研究生需要具备专业技能,所经历的培养方式应更有针对性,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研究生的培养。事实上,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受导师和专业影响,导师在引导研究生确定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水平、能力水平和实践经历参差不一,部分研究生对成长路径和发展定位感到困惑,同时,部分研究生在毕业后选择岗位时并不从事本领域相关工作,所学专业知识未能充分施展,人才培养的延续性和连贯性中断,原因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发展定位出现了问题[8]。如何在培养过程中使研究生具备远大志向并追求卓越,在专业探索的过程中踔厉奋发,首先很大程度上需要研究生导师的引领与表率。
(二) 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不相适应
由于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快,汽车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能够适应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汽车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已经凸显,研究生培养质量很难适应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这是由于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高校及导师很难联动企业资源进行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很难形成有效的产学研长效培养机制,进一步,培养汽车领域具有专业理论扎实、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拔尖人才需要经得住十年磨一剑的时间考验,而研究生培养周期较短,企业将攻关项目交由高校与研究生承担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本质在于高校与企业很难构建并形成适应研究生成长的合作模式[9];另一方面,汽车新技术需要创新探索、协同攻关,由于汽车领域教材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呈现出的汽车技术已相对成熟甚至淘汰,现有课程教学体系无法满足前沿技术在汽车领域创新应用需求,如果延续重教材、轻实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厚基础、强能力、重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三) 自主创新能力强、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强的汽车人才缺口较大
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内核驱动在于创新,创新驱动的本质在于人才驱动。相比于国际先进车企及其在关键技术方面领先的技术水平,我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本质原因在于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强、多学科交叉融合本领硬的汽车专业人才缺口较大[10]。首先,刚毕业的研究生无法短时间内快速掌握复杂、交叉且涉及多学科领域的汽车新技术相关工作,完成角色跳变;进一步,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多数研究生在读期间仅是为了完成既定任务,很难在既定任务上实现创新突破;同时,研究生教育也尚未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研风氛围,缺乏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和成长环境,这也是自主创新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