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探索与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孙启鹏 王作航 王芳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探索与实践路径研究0

摘  要: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经管类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养成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责。该文聚焦新文科建设的内在特点,分析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对接人才培养目标、回应成长成才期待、组织科学评价考核等方面的不足,凝练提出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德育+新文科”“美育+新文科”“劳育+新文科”“创新创业+新文科”建设路径创新,有助于提升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质量和经管类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新文科;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067-04

Abstract: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put forward a higher level of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y cultivation and quality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econd classroom undertakes the important responsibility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compound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intrin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alyzes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in terms of docking the talent cultivation goals, responding to the expectations of growing up and becoming a success, and organizing the scientific evaluation and assessment, etc., and concentrat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Pushing forward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 new liberal arts", "aesthetic education + new liberal arts","labor education + new liberal ar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 new liberal arts", will help to innovate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moral education + new liberal arts"."It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for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udents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students majoring i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the second classroom; talent training mode; practical ability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的提出是我国高等教育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进程中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的源头[1]。新文科作为“四新”之一,是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战略的基础支撑。发展新文科,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是关乎国家未来发展的根之所在[2]。经管类专业作为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方向和组成部分,理应承担推动新文科建设的人才使命,推动新时期经管类人才素质能力路径创新。高校第二课堂的教育教学内容包含大学生素质能力养成的多项职责,既是学校素质教育深化改革的“牛鼻子”,又是“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制高点,加快改进适应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培养模式的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跨界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经管类人才[3]。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面对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经管”人才的挑战,改革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体系无疑是高校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国家新时代教育改革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也符合学生需求、服务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同时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一  新文科建设的内在特点

2020年底,教育部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明确了社会主义新文科发展的路径,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道路和建立跨界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4]。新文科意味着将新技术融入传统文科进行专业重组,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素养的综合性人才。新文科的“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5]。第一,专业人才供需关系发生了变化,即由“离散”到“融合”的转变: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枢纽和人才培养的输出端,应建立需求导向,与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趋势紧密结合,实现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全方位融合。第二,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从原先的单一“成才”理念转变为更全面的“成人”理念,这意味着不仅要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更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作为重要关注点。第三,学科(专业)建设的驱动力发生了变革,从过去的“单一、内在型”驱动向“交叉、多元”的系统联动转变,突出“产教融合”与“学科交叉”特点和机制,内外融合式推动多学科(专业)及校内外资源的整体联动。

总体而言,上述三大转变要求高校在培养经管类学生方面,应以先进的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变化。同时,学校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方面也需要与时俱进,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各方资源,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发展,促进经管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融合培养提升。

二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第二课堂建设当前存在不足

随着高校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断深入,第二课堂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包括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第二课堂活动社团化、第二课堂学分化和第二课堂课程化等阶段[6]。自2018年起,在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的指导和推动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成为各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7]。2023年10月,根据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对50所代表高校数据统计,每所本科高校月度平均发布187场第二课堂活动,吸引13 190人次学生参加活动,报名制活动占比73.04%,可见第二课堂覆盖面广,在激发学生探索欲和主动性中具有显著优势。但经过调研发现,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第二课堂可借鉴成果仍有限,与新文科建设相协调的第二课堂开展仍存在目标性不足、回应性不足、科学性不足等问题和困难[8],如图1所示。

(一)  对接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现实性差距

在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第二课堂作为各学科知识共享、方法共用、数据共建的重要人才培养平台,各高校也明确了鼓励各学科专业间学生的交叉融合共同参加第二课堂活动。但根据各高校实施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来看,部分高校对于新文科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建设尚未给予足够重视,仍存在对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活动类型中由班团支部发布的占比48.46%,学生获得感不强。指导教师在实施经管类第二课堂教育时也因目标不清晰、定位不准确、联系不紧密及动力不充足等原因,在对接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现实性差距,导致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在协同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中效果不佳。

(二)  回应经管类学生成长成才期待上存在增值性空间

第二课堂依托于打造具有思想性、创造性、实践性和艺术性等特征的活动体系,在学生素质能力提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许多高校将第二课堂建设作为提高经管类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但在平台搭建、教师指导和资金支持方面仍有不足[9]。并且由于学科交叉价值不明确,分类不清晰,缺乏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使得经管类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教育以开放性、互动性、自主性和趣味性等替代了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人才培养应有的实践内容体系,实践成长类活动仅占比1.73%,忽视了人才培养规律和学生自身成长需求,导致在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生真正的成长成才需求脱节。

(三)  组织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评价考核上科学性不够

虽然很多高校都很重视经管类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工作和第二课堂引导工作,能够按不同类别设置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但缺乏具有操作性的考核办法和评价标准,督查有难度,且在与第一课堂的联系度和融合度上不够紧密,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经管类学生在年级、专业和知识结构完整性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第二课堂内容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现行评价标准下,不少学生只是为了满足修够第二课堂学分,因此参加学分高的活动或容易完成的活动成为首选,而忽视了活动本身的意义,从而使得“第二课堂成绩单”的评价科学性减弱,难以作为学校对学生综合素养考评和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有效参考依据。

三  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建设的路径探索

针对新文科背景下经管类学生培养所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第二课堂何以服务经管类学生培养成为高校关注的热点之一。近年来,以长安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先行先试,开发“青春长大APP”“智慧团学”第二课堂管理平台,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如何协同推进、提升实效、融合发展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率先研究,并产生了良好示范效应。

学校结合学分制改革,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推动实施“面向社会需求、发挥专业特点、适应个性发展”的实践育人模式,助力经管类学生全面发展(图2,表1)。将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实践课程纳入经管类人才培养方案综合素质提升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由学校统一制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并设置一定学分。旨在考评和引导经管类学生面向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将知识能力素质融通发展,通过课程设置充分发挥经管类学生主观能动性,聘任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社团和专项活动,提高“课上理论+课下实践”双循环效率,丰富素质能力提升场景,促进了经管类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课堂素质拓展课程各环节由学院、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和团委等共同负责组织实施,结合经管类学生培养院系的第一课堂教育,能够更大程度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经管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阶段学习周期的协同育人,促进第二课堂体系完善、评价科学、资源丰富。

(一)  立德为先,推进“德育+新文科”第二课堂实践

新文科背景下培养的经管类学生要全面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具有家国情怀,具备扎实、广阔的理论基础知识。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矩阵图中,思政类课程建设能有效铸造学生良好的价值观和个体精神面貌。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新文科”第二课堂实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经管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将有利于提升德育实践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长安大学通过制定《德育实践课程成绩评定及学分实施细则》明确经管类学生第二课堂德育目标和课程设置,统筹考虑日常德育实践和争先创优实践。日常德育实践主要考评学生在校德育表现,特别是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学风素养和文明修身等方面的表现;争先创优实践主要考评学生突出表现与表彰奖励情况,特别是学生服务与表现、获得表彰奖励、参加公益活动和学术道德奖励等方面的表现。德育实践评价贯穿经管类学生在校全过程,按学年进行成绩评定,认定过程坚持定性与定量测评相结合,教师测评与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筑牢经管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动自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