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作者: 杜党波 郑建飞 张庆超 张鑫 张建勋 邵守鹏

摘  要: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是自动化、测控、机械等工科专业核心专业课程,在深入分析该类课程当前思政教学易发生问题的基础上,依据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特点,从教学目标、思政挖掘、分布设置等方面分析思政体系化设计思路,从思政切入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的角度讨论课程思政可能的实施路径,为促进课程思政建设更加完善、教学效果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测试技术;专业背景课程;改革探索;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93-04

Abstract: Testing specialized background courses are core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engineering majors such as automation,measurement and control, and machiner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that are prone to occur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is type of cours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ystematic design idea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exploration methods, and distribution settings,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quipment testing professional background courses. In addition, the possible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more perfect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and further improv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and quality.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sting technology; specialized background course; reform exploration; practice approach

课程思政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国家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根本育人问题的解决路径,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上的关键跃迁[1-2]。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的载体,在工科教育体系中学分占比大,课时数量多,对学生的直接教育与间接影响也最深[3]。教师作为课程思政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与践行人,能否上好课程思政,把握好思政育人规律,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4]。然而,当前许多任课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第一,课程思政浮于表面,教学理念表浅化。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实际过程的先导,在教学育人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等都有着重大影响[5]。而作为教育的关键部分,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必然需要与高等教育价值理念有机融合,尊重、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特别是专业课教学必须深刻把握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之间的关系。在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中,由于复杂、深奥的理论知识讲授的任务艰巨,很多专业课教师仅仅将课程思政作为一项政治工作任务来简单执行,在“主动思政”上下功夫不足,对专业课思政教学认识不足,未能将课程思政真正的内涵理念与教育教学规律关联起来,造成思政不生动、思政与教学“两张皮”、完成任务式思政等,无法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本身应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当好学生的参考镜子,坚定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不断加强学习,为学生树立好良好的榜样,增强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不当“对很少的东西知道很多,对很多东西知道很少”的“专家”。

第二,课程思政体系不全,教学内容单一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是否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是否能够将思政元素所具备的价值充分运用,是否建立了合理的课程思政分布体系等。当前,大部分教师虽然认识到了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由于思政内容认知方面仅把课程思政看作简单的政治教育,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上集中于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上,造成了内容的单一化[6]。

事实上,在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已经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任务、目标和内涵等。《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其中政治认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局限于以上方面,更不能把这些等同于政治教育,还应包含以爱党、爱国、爱社会、爱人民和爱集体主线的优秀传统文化、法治、职业道德、科学伦理等方面的思政引领和价值塑造。而对于专业课来说,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也在《纲要》中提出了要求,要把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的教育与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要注重强化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等。

第三,课程思政切入不深,教学方法生硬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课程思政的最终实践,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是学生学习知识时,教师对其传授和培养的言传身教。课程思政教学应是“春风化雨、水到渠成”的,不是教师对学生的说教与灌输,更不是生硬的“思政表演”。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的教学,其教学方法应适应于具体的教学内容,隐含在专业知识讲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接受程度,双方有效互动,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教学。

如果教学方法生硬,再先进的教学理念、再完善的教学体系都无法付诸实施,当前,部分教师存在将课程思政当作一个知识点讲授的情况,甚至出现表演式的思政时间,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在一项关于高校思政综合评价的调查中显示,部分教师没能做到课程思政自然、有效融入教学,更有学生认为生搬硬套式思政干扰了正常教学[7]。可见,思政教学方法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了整个课程的讲授效果,如不加强重视,则有可能起不到效果,甚至是起到了反作用。

第四,课程思政效果不显,教学评价片面化。课程思政的评价,有助于促进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方法的完善,改进教学过程中不足之处,反思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现有的教学评价方法中,对于专业课教学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如何在以上的教学评价方法中,实现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如何评价一堂课中思政教学效果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当前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研究相对较少,实施起来评价难度较大,仍需要进一步探索。

在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中,课程思政应隐含在具体的理论知识点、技能操作、装备测试上,好的思政教学效果也应从以上的课程内容中对培养学生成长成才上具体体现,从培养过程、培养结果上建立多元化、动态性的评价方法。

一  装备测试类专业背景课程中思政体系化设计

(一)  结合课程定位,树立总体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纲要》中明确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要根据具体专业课程的特色和优势进行设计。课程思政亦是如此,课程思政教育目标需要与专业知识的教学目标有机融合,对具体的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挖掘,体系化设立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和课堂思政教学目标,避免出现“各自为战”的现象。而有机融合指的是有可操作性的、能够直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的融合,能够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融合。

专业知识永远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承载和依托,不管是传统教育手段还是融入了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其根本目标都是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将自身的能力、世界观、价值观同课程知识相关思政元素所蕴含的精神、方法更好地实现启发、激发和引导。掌握知识才能形成理论自信、专业自信,从而解答学生面对各类现实思潮冲击时的思想困惑和价值困惑,才能从各类思政元素案例中树立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决心和毅力。因此,教学目标首先要体现课程知识教学,从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掌握系统的知识角度,建立课程知识目标。

专业知识中的各类方法、技术、理论均来自于工程实践,因此,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应用于实践,特别是从相关职业道德素养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钻研精神,为学生未来岗位任职实践打下良好基础。因此,教学目标还应包含学生相关专业岗位任职能力要求,从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岗位任职应具备的内在品德和品质,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层面全方位培养实干型人才。

在传授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工程伦理观,坚守正确的民族、历史、文化等意识形态领域阵地,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国家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不回避“卡脖子”差距,培养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弘扬国家精神,培育学生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的意志品质。

(二)  分析课程内容,挖掘知识教学中思政元素并分类

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存在“思政难”的情况,被动变成了处处都“从历史发展中激发民族自豪感”,堂堂教育学生“讲情怀”,教学过于扁平和单一,缺乏对思政元素的进一步挖掘。要挖掘思政元素,首先要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分类有深入的认识,课程思政并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上的教育和说教。在此基础上,要结合课程所归属的学科和课程体系的背景、历史、形成过程、发展现状、里程碑事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进行分析,挖掘其中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素质的人物、事迹、人生观、价值观等。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结合来挖掘。

一是结合岗位任职对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要求来挖掘。装备测试类课程必然服从于某类具体武器装备的培养目标,因而学员学习之初就明白自己未来岗位任职的方向和需求。而不同的岗位职业对于学员的基本素养要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学员的岗位任职要求,清楚未来岗位任职的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思政育人元素,有效增强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质效果,有效提升学生岗位任职基本素养。

二是结合武器装备的发展进程来挖掘。我国装备发展进程与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紧密连接,从最开始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国产化率不断提升,突破了很多国外长期以来对我国的技术封锁,达成了很多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其中包含了几代人的前赴后继、一大批人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才有了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些正好契合了课程思政元素的要求,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挖掘相关案例,分析其中的历史、技术等思政结合点,引导学员建立装备自信、技术自信,领会尊重科学、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员投身装备测试事业的热情和献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决心和意志。

三是结合当前重大时事热点来挖掘。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很多国际国内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事件都对大学生有着极大的冲击力,而这些事件,有很多都与装备测试技术直接或者间接相关。教师应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出发,培养学生增强思辨能力,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