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作者: 李宁 赵健慧 陈冠益

摘  要:为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积极构建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全国高校正积极开展思政教学改革。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从人类健康实际问题出发,兼具环境类课程思政特色。本课程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开拓创新思维、增强实践动手能力,教导学生学以致用。最终实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中的渗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思政;项目式教学;三全育人;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8-0189-04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unity of teaching and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 has been constructed actively by combining the "trinity" of specialized cours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nd comprehensive literacy. Universities nationwide are carrying out the reform of ideology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ositively. The cours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is based on the actual problems of human health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courses in thinking politics. The course guides students to think and communicate, and participate actively in classroom interaction via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anwhile, it aims at developing creative thinking, enhancing practical hands-on skills, and teaching students to apply their learning. The course realizes the penetr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 the curriculu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fostering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virtues and talents.

Keyword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healt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politics; project-based teaching;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s; talent training system

课程思政作为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和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渠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科研和教学管理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因此,各专业如何在课程思政的背景下定位自己的“角色”,突显本专业特色是目前高效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

环境问题已成为构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的重要筹码,影响到国家发展和民族兴衰,解决环境问题具有长远和深刻的战略意义[3]。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将环境污染治理、环境保护和公众健康有机结合,旨在从人类健康问题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当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学习环境保护相关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环境污染成因及其对人体的危害与防治方法。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课程,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保护生态、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为了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目前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多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理念,教导学生学以致用,取得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4]。为了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新性地将“项目式教学”嵌入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中,立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能力培养”和“专业素养”四位一体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  个人能力培养

(一)  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在每个项目课题中,小组内的成员有各自的角色,并且角色不断轮换。学生们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通过收集与项目课题相关的内容,约定时间对项目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梳理资料内容,整理框架,临时小组长负责拟定最终的框架及分配任务,在项目开展后进行定时讨论,针对每项任务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根据自己知识储备及理解认知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剖析与探讨交流,最终形成方案计划书和PPT在课堂上予以展示,与其他小组成员和老师进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交流、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如在接收到“校园内大气环境监测及治理方案”项目时,小组成员收集相关大气监测方面的资料,比如需要明确污染物类型及浓度、污染物排放影响因素、监测方式、监测范围、功能区点源距离、采样点、样品保存、相关行业或者国家标准和相关污染物如何控制等,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小组成员可以进行多次讨论,确定资料查阅的方向,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学会思考、沟通。在资料收集完成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对内容进行讨论,过程中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时,学生们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协作能力,接受不同角度的观点,尊重他人。团队的小组长在拟定最终项目框架和任务分配过程中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整个过程中把握整体进度,做好领头羊工作,出现矛盾冲突要做好协调工作,最终培养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在项目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支持、建议和指导帮助,让同学们进一步体会合作的力量,尊重他人,求同存异,最终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启发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寻求合作,利用集体的力量攻克难关。

(二)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项目式学习旨在获取知识、项目计划和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学习。如开展“抗生素废水毒性探究及治理”项目时,学生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产生抗生素废水的行业、废水中抗生素的浓度水平等,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基于概念和定义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抗生素废水的毒性从化学、生物等方面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分析毒性,讨论抗生素废水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用科学的思维分析原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整理抗生素废水治理的方案。教师在项目教学过程中指导和渗透分析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与思考问题,通过学生组队推进“抗生素废水毒性及治理”项目的经历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思考、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  政治素质教育

增强国家意识、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在环境污染与健康课程中设定“中国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及国家举措”项目,以小组为单位,在整理资料,制作PPT、完成项目计划方案等过程中让学生培养与时俱进的政治意识,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通过自行查阅资料和视频等方式了解我国面临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学生们意识到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已经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学生在小组分析讨论“松花江重大水污染事件”“河北白洋淀死鱼事件”“巢湖、滇池蓝藻暴发”等事件过程中意识到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安全。教师通过自身知识指导学生完成项目计划方案,让学生们深刻理解环境问题是制约推动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路障,严重制约着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步伐,阻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我们必须面对,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5]。有利于学生们从人类发展的高度和世界全局观去思考环境问题,增强国家意识。

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收集的国家近年来采取的措施、行动方案,以及到目前为止取得的成效,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使学生深刻体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等重大科学论断。只有掌握全党全国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才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才能推动和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等理念深入学生心中。小组成员收集讨论十年间国家颁布的多条法律文件和有效管控治理措施的实例。如“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87%”“推进了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试点”“白洋淀淀区以及入淀河流水实现了从V类到III类的跨越性突破”,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变好过程中国家层面发挥着重大作用,有利于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启示学生们肩负起国家使命,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勇担建设新时代的伟大使命。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小组内成员每个人准备“家乡十年间环境变化”的图片。通过对比,深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检验标准。有助于同学们产生更加珍惜和保护当下环境的认识,触动同学们心中浓浓的家国情怀。

三  社会责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青年价值观提出著名的“扣扣子论”,用“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生动比喻描述青年价值观的正确性[6]。青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将思政元素融入环境污染与健康的项目式教学课程中,可以“润物无声”地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树立青年大学生的大局意识,培养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担当时代使命,形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生命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一)  树立大局意识

项目式教学通过学生主动学习,老师辅助分析,以一定的项目任务为目标,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利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项目的设定要求学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淡水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气生生态系统,分析讨论三大生态系统对人类生活与生产过程的影响,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明晰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形成一份调研报告。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探析,通过引入“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文化理念,宣扬生态世界观,使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应该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设立“全球环境问题”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收集具有跨国、跨地区性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酸雨、臭氧层耗损、海洋污染等,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具体案例小组约定时间进行讨论,如日本于2023年将核污水排海,分析核污染在全球范围内的迁移转化,探讨核污水排海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的威胁,举例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温度和臭氧层的影响,明确应对气候变化是国际行动,并非是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责任,培养学生的全局观,深刻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当前形势下践行多边主义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合作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内容,抓住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矛盾是环境保护与国家发展的矛盾。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到事物都是相互关联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树立大局意识,不拘泥于眼前的利益[8]。启发青年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树立生态全球观,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态智慧,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全球环境保护大局的角度出发,在深刻总结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生态建设,为全球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

(二)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项目式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到环境污染事件中,感受环境污染的危害和环境保护对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如接受到“环境污染与保护事件”项目时,各小组成员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事件或者威胁环境的事件,分析原因、危害及治理方法,探究环境污染与保护事件和时代发展的关系,教师在必要时通过讲解相关内容拓展学生对不同环境事件与人类健康关系的理解。如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医疗废弃物和废水的处理处置事件,学生在对被污染的废医疗材料、仪器以及其他废物和废水中新冠病毒或药物危害的分析讨论过程中切身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价值观。了解医疗废弃物和废水处理处置引发同学科技爱国情怀。在面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时,通过讨论碳排放的危害等培养青年学生们对环保事业的责任感。启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节约资源。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学生们通过自己查阅思考了解国内外碳减排形势,了解气候问题已经与国家发展相联系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们弘扬时代精神,担负起时代使命,贯彻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新理念,实现减碳与发展共赢,将“生存权、发展权”民主价值观与“和谐”价值观相统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