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财经专业“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作者: 邓立 鲁品 王钧懿
摘 要: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财经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十分匮乏。该研究聚焦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以突破科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服贷投”模式为切入点,深入分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问题,依托真实的投融资场景及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探索研究“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该文在系统梳理“服贷投”模式的底层逻辑基础上,详细阐述基地建设的各方基础并积极探索基地的建设路径。该研究为高职财经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重要启示,从整合多方资源、紧密联系产业与行业、加强产教研联动、拓展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等方面明确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基地;服贷投;“产教研”联动;社会服务;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29-0099-04
Abstract: The co-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s of great importance and urgency. Currently, there is a scarcity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with distinct financial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financial services for the real economy, this study takes the "loan-service-investment" model as a starting point to overcome the financing difficulties faced by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novative enterprises. It deeply analyzes the core issues of constructing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and explores the construction of "loan-service-investment"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based on real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cenarios and full life-cycle financial services. Building upon the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the "loan-service-investment" model,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foundations of base construc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s the path of base development. This research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for financial and economic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t clarifies the direction of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 including aspects such as integrating multiple resources, closely connecting industries and sectors, strengthen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and expanding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s of the bases.
Keywords: productive training bases; service-loan-investment; industry-education-research linkage; social services; vocational colleges
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作出专门部署,突出了高职院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既是高等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场所,又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师资的培养单位,同时还是新技术开发、应用、推广的基地[1]。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明确加速推动建设300个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各高校要创新校企合作的各项办学机制。
高职财经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具有一定特殊性。首先,财经类的实习实训涉及企业财务会计、税务管理、金融投资等多个领域,如何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情境,帮助学生全方位熟悉并掌握相关的业务流程?其次,经济金融业务纷繁复杂,高职学生如何进行最佳的意愿匹配与能力匹配?院校如何与金融机构、企业等建立多方长效合作机制?此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是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创新合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支持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根基。我国中小微企业量大面广,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更是稳经济的重要基础、稳就业的主力支撑。那么,如何将财经类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普惠金融实践有机融合,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探索建设“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逻辑起点。
一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实训内容与行业脱节,财经特色匮乏
伴随市场环境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行业环境也同步更新,实训内容与时俱进、实训形式贴近企业生产一线的优质实训项目非常稀缺。部分实训基地存在实训内容多年未更新,与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环境脱节,实训内容和企业真实业务场景相去甚远等共性问题,学生实训流于形式,难以达成在实训中学以致用、提升工作技能、积累工作经验的根本目的[2]。大量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仅聚焦企业的生产环节,对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财务服务、融资服务等环节关注明显缺失,财经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匮乏。
(二) 产教研联动不足,导师队伍建设薄弱
学习德国、日本、瑞士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优良经验可以发现,实训基地建设的有效路径是切实形成产教研联动。目前,受制于资源获取能力、行业链接能力、自身承接能力等方面的天然短板,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功能设计上普遍较为单一,仅能满足校内教学需求与承担校内学生初级技能训练。由于实训项目的挑战性不足,影响和限制了高水平行业导师的参与意愿,使实训基地缺少有效途径,难以形成高水平的行业导师队伍,同时,由于缺少实际锻炼学习的机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进展缓慢[3]。
(三) 社会服务能力不足,影响力有待提高
实训基地建设的活力来源是真正服务行业和企业需求,持续吸引外部资源注入,形成发展的良性循环。但大部分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定位上,更偏向教学功能、生产功能和盈利功能,对于服务行业和企业需求的重视程度不足。大量企业的实际需求,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有待深入挖掘和满足。实训基地聚焦解决当前我国经济金融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发挥社会服务功能还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
二 “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针对上述症结,本文以高职院校对财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实际痛点为出发点,以政府、行业协会为纽带,财税金融行业为依托,金融服务全流程的实际岗位为载体,充分整合各层次高等教育资源,探索建设高职财经专业的“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
(一) “服贷投”模式底层逻辑
在我国金融“脱虚向实”趋势下,实现“科技兴国、金融强国”的目标需要进一步突破中小微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由于科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产品基本为非标产品,银行一方面缺乏对科创企业成长数据的积累,另一方面难以承受为贷款风险管理要付出的高额人力成本[4]。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中天使投资的匮乏,科创企业难以在早期获得股权融资。
直接融资方式虽然对于支持科创小微企业的融资具有天然适配性,但我国的金融结构中间接融资占比较大。金融土壤的差异导致在美国被广泛推广的“投贷联动”模式在我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5]。随着硅谷银行因资不抵债破产倒闭,该模式的缺陷也明显暴露。“服贷投”生态系统区别于“投贷联动”模式“投在前、贷在后”的特点,植根国内经济金融环境,聚焦科创中小微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服贷投”生态系统针对初创期、成长期科创企业的融资特点,提出了“服和贷在前、投在后;服和贷促进投,投又反过来促进服和贷”的逻辑。其中,“服”是核心基础,通过财税服务采集获取科创企业动态成长数据;“贷”是核心工具,重点是持续研发标准化的首贷、持续贷产品;“投”是核心目标,经过长期“服”“贷”的过程,“投”有了饱满的数据支撑而变得水到渠成。“服贷投”生态系统通过为银行、投资机构、科创企业三方提供持续服务,对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深度赋能,系统地解决科创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助力企业快速成长,实现生态系统中的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多方共赢,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 基于“服贷投”模式的基地建设基础
目前,国内首家“服贷投联动投融资服务中心”落地于四川成都蓉易贷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12月,该中心已持续服务中小微科创企业共计524家,融资累积发生额4.49亿元。“服贷投”生态系统的底层逻辑为高职财经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搭建起实践框架。“服贷投联动投融资服务中心”作为联结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的枢纽,为基地建设提供了天然的土壤。第一,中心能够规模化、持续性为实训基地提供跨行业的多家中小微企业的财经岗位,包括企业财税岗、风控专员、贷前贷后尽调岗、投资评估岗等。第二,该中心拥有多名高水平行业导师,包括经验丰富的上市公司财务主管,投融资风控负责人等,为生产实训基地的行业师资提供保障。第三,中心不仅能够提供多元化的投融资场景,而且其持续建设的科创企业成长数据库、企业生命周期案例库以及小微企业智能化融资平台为教师、学生提供了深度参与的合作机会。
高职院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满足财经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恰好可以利用自身优势服务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助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突破。第一,院校财经专业能够为基地持续输送金融人才,为实现贷前贷后持续跟进,实现全流程风控管理提供了人力基础。第二,在基地建设过程中,优秀的院校教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以下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首先,支持校内教师跨行业、跨层次地提升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指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操作中。其次,作为智囊,他们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咨询和项目合作,针对中小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提供有针对性的阶梯式服务,创新金融产品。第三,院校的实习实训场地、智能化平台等软硬件设施设备能够加速基地数字化转型,夯实科创企业成长数据库、企业生命周期案例库及小微企业智能化融资平台建设基础,推动数字普惠道路的实践。
“服贷投”模式底层逻辑与基地建设基础见表1。
(三) “服贷投”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路径
1 运行机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