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作者: 吴晓英摘 要:课程思政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新思维与新路径,是推进大思政格局的创新举措。数字化转型使课程思政被赋予新动能与新机遇,但也面临新挑战。因而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需要遵循“发挥生活化教学理念,彰显课程、专业与学科立体推进的学术思政意识,推进职业、行业与生活融合发展的生涯思政行动”等理论逻辑,其实践进路主要体现在,主体上,提升开展大思政格局的本体论认知;思维上,通过理念、学术与生活逻辑的整体演进促进认识论深化;理念上,合力推进大思政格局的价值论彰显;机制上,从思政主体、内容、客体和方式的一体化设计以促进方法论优化;效能上,推进“思政动力、行动与效果一体化监测”实践论的升华。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理论逻辑;实践进路;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001-06
Abstract: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is a new idea, new thinking and new pat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also an innovative measure to promote the great pattern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was given new momentum and new opportunities by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but also faces new challenges. Therefore, to promote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with high quality,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life, highlighting the academ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 specialty and discipline, and promoting the caree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c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areer, industry and life". Its practice approa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subjectively, to enhance the ontological cognition of carrying ou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in terms of thinking, to promotes the deepening of epistemology through the overall evolution of philosophy, academic and life logic; ideologically, the value theory of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attern should be promoted jointly; in terms of mechanisms, integrating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ubject, content, object and way to promote methodology optimization; in terms of effectiveness, to promotes the sublimation of the practical theory of "integrated monitor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ower, action and effect".
Keywords: digital transformation; Course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mension; theoreticallogic; practicalapproach;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招标重点项目“贵州省乡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23RWJD187);贵州省教育厅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数智时代乡村校长数字领导力发展长效机制构建与实践路径研究”(2023A004);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贵州省乡村校长文化领导力发展长效机制研究”(20GZZD33)
作者简介:吴晓英(1979-),女,苗族,贵州凯里人,博士,教授,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教育领导力,职业与生涯教育,教师教育。
数字化转型既是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阶段的现实背景,也是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呼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育人实践的重要工作,构建“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体系对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必然性[1]。如何借助数字化优势持续提高课程思政质量以推进大思政格局的生成,达到“三全育人”境界,这是高校课程思政得以高质量推进的关键引擎与关键任务,故探寻数字化转型赋能课程思政高质量推进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将彰显其重大深远的价值意蕴。
一 问题的提出:数字化转型何以能推进课程思政的持续高质量?
(一) 课程思政的研究进展
文献研究是推进课程思政高质量开展的重要智慧源泉,现有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发展源流、内涵意蕴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
第一,发展源流上,课程思政理念来源于对思政课程教育价值的超越。上海市2014年以德育为途径探索课程思政主题,逐渐形成课程思政理念[2]。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课程思政概念,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3]。2020年《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4]。
第二,内涵意蕴上,课程思政是学校开展“三全育人”工作的教育理念。
理解课程思政必须了解“课程”与“思政”的意蕴,并厘清和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5],才能明确课程思政的目标、价值、内容、实施流程、难点、疑点与突破路径等[6],为课程思政的高质量推行提供理论支持。首先,“课程”是实现学校育人目标的学习内容与教育实践进程。课程思政是教育者结合课程内容,积极挖掘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因而需要构建由思政课程、非思政课程、教育实践活动等多要素构成的课程思政体系,加强教育融合实践,拓宽课程思政渠道,补齐课程间协同育人效果不彰等短板[4]。其次,“作为新的工作体系,课程思政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三全育人’的关键抓手。[7]”再次,课程思政是“思想方法、价值引领与科学知识”的融合体。课程内容如“食材”,课程思政如“食盐”,知识传授的是“食材”,价值塑造靠“食盐”,“吃盐不见盐”是课程思政追求的境界[4],故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从战略高度构建与实践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时代表征[8]。最后,课程思政体现了“目的、规律与必然性”的学校育人要求。课程思政是教育回归本心,学校回归立德树人主责,教师回归主业,思想政治工作回归主体[4]。课程思政对学校“三全育人”的功能实现等具有重要意蕴。因此,课程思政要致力于聚焦学校育人的价值本源,明确“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之意涵[9],尽力体现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合必然性的要求[10]。
第三,实践路径上,课程思政的探索主题与方式不断优化。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还聚焦在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11]、目标设计、学理基础和学科实践,如“立德树人”四层级目标[12-13]、思政元素探寻[14]、内容供给、教学模式的建构[15];问题和原理探究,如生成逻辑[16]、课程思政难点、方法与对策[17];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与建设成效[18-19],如学习规律与教学应对[20]、教学评价量表开发[21]、与混合式学习的融合路径[22]、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提升与教材建设再思考[23]及共同体构建等[24],需要教师首先具备思想自觉,提升课程思政意识与理论素养、专业学科认知与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教学做到课程特色、活动特点、教师特长等的“三结合”[4]。此外,研究主题也涉及建设困境、影响因素与质量评价等,研究内容不断延伸、丰富与深化,实践路径多元,但当前课程思政仍存在诸多问题与诟病,有待持续地优化。
(二) 课程思政发展之问题审视
纵观文献研究与实践成果,发现课程思政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课程思政的认识不深刻,存在诸多反教学现象。课程思政是以发挥“隐性思政”、实现“三全育人”功效为目的,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即显性思政)一道,借助多维途径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共同构筑“全课程育人”格局。作为系统工程,课程思政需运用系统思维,借助科学设计,统整资源,调动积极性,才能实现高质量推行[25-26]。当前,课程思政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误区”:如认为课程思政只是教师教学的事情,是搞课堂政治活动,只有人文类课程能开展课程思政,会给教育教学和管理增加负担,影响专业课程教学。课程思政生成的影响因素中,教师是关键,教材是基础,资源挖掘是先决条件,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9-10]。课程思政的精髓是立德树人,目标指向“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融合渗透[27],思政元素赋存于课程的器者(知识体系)、道者(价值体系)和师者(施教者)之中,其实施需要人们在思想、行动和政策三方的合力推进:思想上清晰坚定是前提,行动上投入高效是根本,政策上激励支持是保障。总之,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的画龙点睛和入木三分,是课程育人的内生性需要以及学校“三全育人”的常态工作,也是精雕细刻、润物无声的慢工细活[7]。
第二,课程思政实施不到位,问题频出。课程思政存在渠道窄、实践课程重视不够、协同育人效果不彰等短板[4]。思想上,人们对思政育人认知不足、对思政元素的挖掘不够充分、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考核评价制度缺失等问题亟待解决[28-29]。且思政课处于“孤岛”“孤舟”的不利局面仍没有根除,教师“孤军奋战”等现象还得不到根本扭转。教师无意中成为“旁观者”和“看客”,有的甚至成为“掣肘者”[30]。实践上,在学院重视、教师研究、全员意识、典型引路、激励措施和学生反应等方面存在“六个不到位”;教学上存在“知识”多、“思政”少,“授课”多、“教研”少等“七多七少”;实践教育上存在重“活动”轻“教育”,重“导学”轻“导人”等“八重八轻”现象[1]。
(三) 数字化转型对课程思政提出的诉求与展望
第一,教育数字化转型是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推力。数字化转型指应用数字技术减少重复劳动,或以先进数字技术取代传统技术的变革过程[31],是产业数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32]。数字技术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33]。当前面临因转型成本高而“不愿转”、因转型持续投资时间长而“不敢转”,以及因转型能力弱而“不会转”三大困局[34]。就哲学视角而言,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主体的现实需要,教育数字化是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的时代推力,其自然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重点和趋势,数字驱动教育变革与发展成为世界性的教育主题,故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其价值维度将体现在“驱动教育效率提升、推动教育跨界融合、重构教育组织的竞争模式以及赋能教育升级”四方面。课程思政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理念与行动,其要实现高质量推进,“效率提升”是基本前提,“跨界融合”是必要条件,“促进动力机制的构建”与“产业转型升级”是根本目标[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