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
作者: 郭凯 王尧 栾桥 蔡远濛 范悦
摘 要:该文基于北京邮电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进行分析,研究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新文科建设二者的内在关系。该文发现二者相辅相成,可以共同促进国际化“双创”人才发展,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制定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相结合的特色化方针政策,提出培养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工作新机制,研究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牵引范式和方法,非常值得同类高校借鉴。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创业教育;新文科;国际胜任力;德智体美劳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007-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commerce and law majors in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rogram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inter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form of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nd finds tha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can joint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reative talent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specialty optimization, curriculum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mode innovation, the characteristic policy of combin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reform with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has been formulated, the new working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ized compoun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has been put forward,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traction paradigm and method of guiding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beauty and labor have been studied, which is worth learning from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words: Chinese-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new liberal arts; international competence;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 and labor skills
基金项目: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国际胜任力培养专业委员会一般课题“国际胜任力视角下高校国际组织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研究”(SRB202128)
第一作者简介:郭凯(1981-),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物联网工程创新实践基地主任。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物联网、教育教学、创新创业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全球治理时曾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因此,新时代亟需培养一大批扎根中华大地、具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能参与各领域全球事务的专业人才。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要实现伟大复兴,一定要做好为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的工作,也为其个人将来成长为全球治理人才打好基础。
近年来,国务院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国家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里再次重点强调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教育部副部长吴岩提出: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产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破壁效应”[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经从过去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转变成为高校的重点教育行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打造高校自己的“双创”文化品牌,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
一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共同促进国际化“双创”人才发展
当今中国处在两大时代发展趋势中:一是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中心的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推动整个世界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当代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进入了社会大变革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资本流动全球化,推动了全球性创新创业浪潮,为适应这一趋势,近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蓬勃发展,社会观念国际分享、社会人员国际流动、社会信息网络互动等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了现实基础。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对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进行了重点部署,重点提出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摆在重要位置,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3]。
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整个国家全体人民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经济越发展、社会越进步,培养新时代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就特别需要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
本文基于北京邮电大学的中外合作办学管理类专业进行分析,研究国际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新文科建设二者的内在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教育的核心,制定特色化的方针政策,设计稳定高效的工作机制,一种新型的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的教育模式脱颖而出,非常值得同类高校借鉴。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的本质都是创新,这二者的内在关系体现在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协同发展。不管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还是新文科建设,其表现形式都不仅仅是学科之间的简单拼凑和相加,而是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最佳的表现形式为课程改革,从学生每天接触的课程入手,改变传统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可以采用音视频技术、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产品制、项目制、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和校企融合等多种方式,后文将具体阐述方针政策和工作机制。
新文科建设从理论层面出发,培养了学生不同学科思维之间的融合,并搭建起循序渐进的知识融合框架;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则更加注重实践层面,借助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实践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真操实干中应用和巩固所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新文科建设分别以理论和实践这两方面为抓手,二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可以更好地助推学生成长为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二 中外合作办学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的特色化方针政策
北京邮电大学依托二十年成功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的经验,精准培养学生的工科专业+经管+法律+语言等复合国际化胜任能力[4]。北京邮电大学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长期保持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模式,其中于2004年开设的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就是优秀的代表,该项目融合了中英两校在教学方面的优势,同步引进英国本土的课程,国际化的教师团队,内容丰富的英文教材,教学形式灵活多样,使得这个专业的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全球视野,而且有资源和渠道了解相关领域的国际动态。
通过对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的总结分析,发现该专业具有跨国融合、跨校融合、跨学科融合和跨专业融合的交叉基因,非常适合进行国际胜任力人才培养。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等教育牵引范式和方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要在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三个方面制定出特色化的方针政策。
(一) 专业优化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进行了新文科建设的专业优化,主要体现在对于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则: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持“五育并举”原则;坚持推进改革原则;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原则;坚持特色发展原则。根据学校总体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具有国际胜任力的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生全面成才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工管法兼学、以电子商务技术为专长,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创业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使学生能成长为技术与管理并重、适合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注重引导和激励专业明确定位,发挥本专业所长,坚持特色化发展[5]。
(二) 课程提质
北京邮电大学要求在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中加入课程思政的内容,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开足开齐思想政治课程,坚持思想政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作用。发挥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各类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电子商务及法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提升学院创新创业课程数量和质量,加强创新创业专创融合特色课程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其中专门设置国际胜任力相关培养环节。鼓励本科生进入创新实践基地参与创新创业项目,同时引导本科生依托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参与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实现本科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比例达到百分之百[6]。
(三) 模式创新
培养国际胜任力人才还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模式创新,在日常教学中、在教学管理中、在学生活动管理中,都要勇于开展模式创新。逐步淘汰“水课”,构建以一流课程和高新课程为骨干的课程体系。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改变单一的讲授型教学模式,打造一批学科融合、创教融合,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百分之百建设“高新课程”,最终实现成为一流课程的长期目标[7]。
第二,推动课程与时俱进,通过研究如何将“提高学生国际胜任力”内化到人才培养目标中,来构建更加国际化的中外合作办学课程体系,在课程教学与实践中营造国际化氛围,与中外方共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意识,最终构建国际组织人才中外联合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第三,将创新创业教育与新文科建设培养体系紧密结合,在各个年级设置不同的创新创业培养目标,使“双创”教育匹配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比如一年级学习了高级编程语言,可以参与软件开发或者小程序开发等创新创业;二年级学习了产品开发与营销,可以做软硬结合的产品,或者能够实际落地的应用,这样就形成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可持续性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