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链条的数字赋能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创新模式

作者: 韩璐 方步青 田静雅

基于全链条的数字赋能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创新模式0

摘  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多元化人才,而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仍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发展需求侧不相匹配,严重浪费人才资源。基于此,该文从供需的维度出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研-产-销”产学融合的全链条人才培育框架,并探讨校企合作实践从“产”到“销”的人才培育路径,提出数字赋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育创新模式的建议。该文研究成果,对促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提高数字化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实践应用意义。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育模式;数字赋能;全链条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069-06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economy and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rgently need diversified talents, while the tradi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resulting in the mismatch between the supply side of talent cultivation and the demand sid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hich is a serious waste of talent resource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imension of supply and demand, takes the market demand as the guide, constructs the whole chain talent cultivation framework of "research - production - marketing", and discusse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from "production" to "marketing". It also discusses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ath from "production" to "sales" i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actice, and puts forward the proposal of talent cultivation innovation mode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with digital empowerment.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is paper have certai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digital talent cultivation.

Key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tegration between industry and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digital empowerment; whole chain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共同富裕视域下乡村产业用地空间错配机理、矫正路径与整体性治理策略研究”(72274166);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多跨协同智能场景的校企合作‘双创型’人才培育模式研究”(22060167507212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乡村产业用地错配的全要素价值核算、形成机理与纠错机制研究”(21YJA630022)

第一作者简介:韩璐(198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通信作者:方步青(1984-),男,汉族,浙江义乌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与政策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①。基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于2023年6月联合出台《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统筹解决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促进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校企合作作为产教融合的重要方式,是新形势下我国深化教育转型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②。随着信息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然进入数字化转型的新发展阶段,相关政策以及实践纷纷关注校企合作的实施落地,学术界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

目前,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归纳为三类:一是由高校、企业或政府机构主导的合作模式;二是根据实践特点分为订单式、共建基地等;三是依据办学体制分为产教融合、校企共同体模式、产学研结合模式等。但这些研究往往局限于合作的方式,研究领域相对较窄[2]。在我国产业结构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背景下,相关研究在关注校企合作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同时[3],逐渐将重点从企业转向高校,从技术创新转向知识创新,并强调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之间的均衡发展[4]。其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校企合作办学经验和育人模式两个方面,研究内容侧重于校企合作的理论支撑或案例分享,这为培养不同学科专业人才提供了一定的指导和借鉴[5-6]。同时,许多学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如汪占熬等[7]指出创新创业共生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解决传统校企合作中主体多元化问题,确保合作可持续;周国梁等[8]创新校企合作“CBL+PBL”模式,推动形成了校企人才培养的有效对接。但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在规范化运用中仍存在诸如人才培养定位未有效衔接、培养模式相对陈旧、合作机制不健全、“双能型”教师缺乏等问题,导致现行合作流于表面,产教融合无法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需求。

鉴于此,本文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围绕数字经济时代人才发展需求,从“研-产-销”产学融合的全链条视角深入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育模式,以期通过数字化转型推动校企合作纵向发展,进而为应用型高校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与培养机制提供参考借鉴。

一  校企合作人才培育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的政策支持以及地方的不断探索,校企合作经历了由单一到全面、由低级到高级、由单环节到全方位过渡的演变,合作主体从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合作模式也从简单的实习合作、校企双方共建实习基地,逐步拓展到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引校入企、引企入校等[9]。广东、浙江、四川、福建等地区结合实际,不断探索创新“产学结合”“工学结合”“定向培养”“订单培养”等模式(表1),切实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时效性。

但是,校企合作人才培育也遇到了诸多挑战。一是从学校来看,学校教学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尤其是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讲授的知识和教材很难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步,无法解决实践当中的“真问题”。二是从企业来看,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只有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占据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和学校合作过程中,由于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的不一致[10],造成人才浪费、合作模式单一、流于形式等问题[11]。三是从市场来看,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上目标和定位的不匹配,造成市场人才供给和专业人才需求在结构、质量、水平上的错配[12],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与用工荒之间的矛盾(表2)。

二  基于全链条的数字赋能校企合作人才培育创新模式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着新型岗位专业人才供给不足、数字化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与过剩并存、面向数字化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导致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与人才需求不匹配[13]。而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与产业交叉叠加的场域,具有“跨界”属性,面对数字化市场发展趋势,亟需依托校企合作明确发展方向,探索创新人才培育模式。

(一)  数字赋能校企合作人才培育的产业链

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贡献有机结合的有效方式,从必然性看,校企合作的理想状态是应用型大学与政产学研用的“协同育人”,最终达到人才供需平衡[14]。校企合作实践过程涉及三类目标群体:学校、企业与市场。

上游的“研”:学校作为“研发、研究、投入”的前沿阵地,具备资源投入、人才培养供应等平台优势。在双方“合作”模式下,高校必然需要摒弃传统的“封闭”式办学模式,承担人才培育的主导者,主动了解市场和企业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案,使学生所学专业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保持紧密对接。

中游的“产”:企业是产学融合过程中的“生产加工”环节,具有产品生产、加工,人才再加工、实践培育等功能。一方面,企业要及时了解市场和技术趋势,根据市场环境不断调整产品生产的方向,并适时进行数字化转型升级,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依托政策支持和高校资源,企业积极参与实习实训和项目实践等人才培育全过程,在对高校理论人才进一步培养的同时,满足自身用人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下游的“销”:市场则属于产业链中的“营销”领域,包括产品销售交易、人才输出与回馈社会等过程。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贴近市场,解决就业问题始终是核心课题。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可以两种路径向市场输送人才,改善市场人才结构:一是学校直接输出;二是采取校企合作方式,再向市场输出;由此形成的高校人才输送与市场人才接纳,便构成了人才培育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这也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校企合作的逻辑起点。基于此,创新构建“研-产-销”产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图1)。

(二)  校企合作:从“研”到“产”的人才培育供应链与企业链协同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学校以学科导师制的模式将校内教师分为课程导师、专业导师和助教,通过专业理论学习、职业精神学习以及教学实践等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规划、教授理论知识、完成学位论文等;同时,设立一系列人才培养项目,一方面为企业源源不断输送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使校园与市场接轨,与时俱进传授知识,以实现短期的教学目标和长期的教育目标。

企业则注重短期实践目标和职业长远发展规划,在实践中更为关注基础性目标和具体能力的实现,如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素养目标,专业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等。在学校持续不断的人才供应基础上,企业以技术导师、职业导师、项目导师的社会导师制对学生联合培养,进行人才再加工,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其中,技术导师负责教授行业技能、指导学生实践操作,职业导师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项目导师则主要负责指导学生的实习和项目工作,强化学生的项目开发和实践能力;三者分类培养,通过技能训练、职业培训以及项目实践的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综上,校企合作跨界培养形成了从“研”到“产”的“课程融合”与“实践融合”,实现了人才培育供应链、企业链的协同,从而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人才。

(三)  数字赋能:从“产”到“销”的人才培育供需链匹配

人才的产出供给与用人市场需求的有效适配是实现校企良性互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新经济发展阶段,校企合作需依据市场需要方向与人才发展定位,链接“研”“产”“销”三端,促进数字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继而实现从“产”到“销”的人才培育供需链匹配。

为高校人才培育赋能:高校处于人才培育产业链的上游,是进行多元化、高质量人才输送的关键。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高校需树立数字化意识,将虚拟现实技术、互联网、大数据和元宇宙等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前沿性和实用性。同时,立足于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特色,创新课程内容与组织形式,实现数字思维引领的价值转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实践能力,将冰冷的数字化为无形的资产,为社会、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