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MOOC建设的理念与实践
作者: 王思特 陈明摘 要:新时代“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美育MOOC建设需要实现从艺术教育到大美育的转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升级,从单一线下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在教学内容上做好“五育融合”方案的设计,立足于以“技”入“道”的理念,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并建立分层、分模块、分需求的多元化线上学习机制。通过对艺术作品内涵的深刻阐释和人文观照,获得深度的审美体验,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充分挖掘美育中的“五育”元素,达到知、情、意融为一体的美育目标。
关键词:五育融合;高校美育;MOOC;音乐人文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112-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tegr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MOOC in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required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rt education to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the upgrade from "Five-education Development" to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the change from offline teaching to a mixed model of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In terms of teaching content, we should make efforts to design the five-education integration program. Based on the idea of applying "skills" on "teaching", taking into account both academics and interest, a diversified online learning mechanism with layers, modules and needs will be established. Through profou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artistic works and humanistic observation, enjoy in-depth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explore the "five elements" in aesthetic education through mixed online and offline teaching method, so as to realiz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goal of integrating knowledge, emotion and meaning.
Keywords: Integration of Moral,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s and Labour Education; college aesthetic education; MOOC; Music Humanities General Studies; blended learning
基金项目:2022年江苏省教育科学委托专项“美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T/2022/05);2022年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医药院校的美育模式创新研究”(NZYJG2022021)
第一作者简介:王思特(1978-),女,汉族,江苏常州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医学人文。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高校和中小学校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结合‘互联网+’发展新形势”[1]。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指出美育慕课的具体建设要求“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 探索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美育慕课,扩大优质课程覆盖面”[2]。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不仅强化了美育的育人成效,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美育改革的中期目标,“到2035年,基本形成全覆盖、多样化、高质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3]”学校美育工作进入新时代,互联网、5G、虚拟仿真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都将在美育现代化道路上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以音乐人文通识课程为例,探讨美育MOOC资源的建设理念和实践应用等问题。
一 “五育融合”视域下美育MOOC资源的建设理念
(一) 从艺术教育到大美育的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明确指出了美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为面向艺术专业之外的全体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体现出面向人人的育人机制,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逐渐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进入新时代,国家进一步强化了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政策支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必然要担负起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历史使命。然而在现实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虽然开设了大量的艺术课程和组织了一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但无论是认知理念和组织形式,还是实施过程与评价体系,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把美育等同于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方法训练为主导的知识活动,这显然不符合新时代对美育属性的新要求。“把‘美育’简化为‘艺术教育’,技术性地割裂了指向‘成人’目标的美育整体性,而使之碎片化为各个缺少内在目标性关联的‘教育孤岛’,这一现实情况的存在,其实已经混淆了美育本体‘成人’和美育功能‘成人方法’,从而也取消甚至破坏了美育的内在整体性。应该说,‘美育’是一个远大于‘艺术教育’的概念。[5]”美育不只是“艺术教育”“审美教育”,还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是完整人格的养成途径。公共艺术教育作为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抓手,势必要基于新时代大美育的理念和视野进行转型升级,以自身的改革来推进大学美育的发展。
(二)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升级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6]。202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五育”的融合渗透,学校教育要矢志不渝地坚持立德树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确保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发展[7]。
新时代的“五育融合”就是在“五育并举”的基础上实现“融合育人”,以发展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完整生命为目标,对“五育”中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内容、知识、思想和经验,以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过程[8]。“五育融合”育人体系不仅回应了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的期待,更是对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理论在实践上的突破。“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美育建设,要求美育必须渗透到其他教育中,跨越学科的边界,不仅实现从审美技巧到审美体验的转型,更要将“艺术美”的体验拓展到对“自然美”“劳动美”“科技美”“生活美”“道德美”“生命美”的感悟,即“一育引领,诸育融合”,以美育为切入点,通过在美育中发现“五育”、渗透“五育”、落实“五育”。“五育融合”的美育是一种广义的美育,融入生活的美育,不一定以艺术创作为标志,但却以艺术的、审美的态度对待生活、社会和人生,表现为健康的审美观与较强的审美力。此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学科最高的研究境界都应该体现出以人的自由和解放为维度的美育精神,一切科学探索、学术创新都是发现和创造美的过程,也是美育精神的一种展现[9]。将“五育融合”理念在真正落实到美育实施过程中,美育也就从边缘走到了中心。
(三) 从单一线下课堂到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模式转变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或受限于美育教师的能力和数量,或缺少足够的实施美育的场所和设备,导致线下美育课程“供不应求”,选课困难,学生甚至需要抽签才能获得美育课程为数有限入场券,这不仅严重违背了“面向人人”的美育宗旨,更是将美育从“五育”体系中推向了边缘。因此应该积极探索美育线上课程的建设,网络具备的强大存储功能、交互功能和虚拟仿真功能,可以充分弥补线下课程的短板,与线下课程形成有效互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多元化、多层次、混合式的教学形式,不仅回应了高科技时代的教育形势和课程改革要求,更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受众面,践行“美育面向人人”的理念,有助于推进教育公平。
美育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只有实现日常化,落实到教育实践中,深入到大学生生活中,才能具有融合其他“四育”的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接触的艺术品或艺术展,可以线上欣赏,学校应利用网络上丰富的艺术资源,积极创建线上美育课堂,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传播便捷和互动频繁的美育融合资源。学生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实现更高效、个性化的移动学习,不仅能打破传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限制,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还有利于优质资源的共享与学习,最终形成学习社群共同体。此外,美育线上资源可以通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和交互形式,形成一种更柔和的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中蕴含的隐性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元素,与固有的知识与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课程育人的目标。
二 “五育融合”视域下音乐人文通识课程MOOC建设的实践与应用
(一) 教学内容设计策略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做好“五育融合”方案的设计,建立分层、分模块、分需求的多元化线上学习机制,立足于以“技”入“道”、以“艺”载“道”的理念,充分把握当代青年的心理,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音乐不是生存的必需,但它确实影响了我们的感觉和行为,如何在本能感觉之外,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了解人类音乐中的闪光思想、卓越创造和人文精神,学会用音乐管理自己的情绪,通过音乐去体验人生的充实与丰盈,承担起传承与传播人类优秀文化的使命,这就是作为通识课程和“五育融合”视域下高校音乐人文课程的目标。如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教育部规定的8门艺术限选课之一音乐鉴赏,其MOOC资源设计的目标是通过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聆听技能的学习,提升学生对音乐艺术和音乐现象的理解、评价和反思水平,进而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想象能力、知性能力、情感能力和逻辑能力,并能将这些能力保持在协调状态之中的综合素养。根据这些能力目标,音乐鉴赏课程设置了三个模块。
第一个模块“乐理加油站”,是对音乐要素的具体知识的讲解,根据微观到宏观的逻辑原则编排,包括“音乐的节奏”“音乐的旋律”“音乐的色彩”“音乐的语言”“音乐的体裁”“音乐的结构”“音乐的织体”“音乐的和声”“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意境”。这些内容是在通识教育的视野内,培养有意识的、理性的聆听技巧,使得聆听音乐的体验变得更为深刻与满足。
第二个模块是课程的核心部分,根据音乐的人文精神,凝练了六个单元主题。每个主题分别选择两首西方音乐作品,两首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以广阔的文化视野对中西方音乐作品进行音乐分析、美学分析和文化比较分析,开拓艺术视野,唤起文化自觉。如“音乐、自然与文学”,通过聆听东西方文化如何用音乐来描摹自然,体会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自然观、宇宙观在艺术中的表现;“爱的旋律”,通过经典音乐作品描绘的“爱情”主题,体会音乐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生命中的仪式”,分析聆听以传达关于生命价值、终极关怀等命题的音乐作品,探讨音乐表达的深邃思想;“理性之光与技艺之美”,通过对东西方音乐的结构美和技艺美的鉴赏,探讨音乐艺术展现的时代精神、理性精神以及人的气质和劳动态度。
第三个模块“聆听与探讨”,提供教学视频中音乐作品的完整欣赏版,供同学课后反复聆听体会,还有课后对应的练习题与测试题,帮助大家进行音乐听力的训练,检验学习效果,不断提升自己的聆听水平和鉴赏能力。在课程讨论和教师答疑栏目中,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供了远程探讨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