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与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 彭亚萍 文强强
摘 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水平应用技术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支点。目前应用技术型高校尚未形成凸显自身特征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培养机制和支持保障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评价标准应明确体现“能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成果转化能力”等要素,该文提出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工程实践、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五个维度开展评价,构建出适用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评价和资格认定标准。并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分析从开展产学研践习、建设“双师型”培养基地、开展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指导学生双创活动和竞赛获奖等四个方面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发展支持机制和培养路径,全面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助力学校事业发展。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培养路径;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160-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faculty is a crucial pilla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At present, there is lack of clear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hat highligh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training mechanism and support system still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recognition and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applied technology universities should explicitly reflect elements such a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technical problems in enterprises and ability to transform achievements.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that compasses five dimensions: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conduct, education and teaching, engineering practic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which aims to establish core competency evaluation and qualification criteria applicable to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in applied technology-oriented universities. Taking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upport mechanism and training pathways for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from four aspects: conducting industry-academia-research internships, establishing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training base, providing technical services and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and guiding students in entrepreneurial activities and competition awards. It comprehensively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qualifiedteachers faculty and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Keywords: applied technology-oriented universities; double-qualified teachers; evaluation criteria; training pathway; team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2021年上海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中心(应用技术型)项目“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与培养路径研究”(1021GK210005008-A21)
第一作者简介:彭亚萍(1970-),女,汉族,甘肃正宁人,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发展研究和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
2017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印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产教融合师资队伍建设”“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等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上升至国家政策高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前提,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基本途径,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率。
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专门知识和应用技术人才为办学主体,立足“应用技术”的定位,更多关注社会发展需求,重视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积极参与行业技术开发、破解行业技术难题。“双师型”教师的本质含义应该是“既具有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师,对于“应用技术型”高校来说,对教师“解决企业实际技术问题”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及“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更高,才能更好满足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满足“产教融合”“新工科建设”等学科专业发展需求。“双师型”教师的数量、质量与结构决定了应用型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产教融合、双师强校逐渐成为应用型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1]。
对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资格认定、聘用考核、培养培训、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和待遇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制度探索和实践试点,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校企合作,激发教师“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对于解决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 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一) 现行“双师型”教师的评价认定标准分析
教育部2021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试行)》中将“专任教师中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比例”列为指标之一,教育部教育质量评估中心在《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填报指南》(2023版)中对“双师型”教师的解释:高等学校中具有中级及以上教师职称,同时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业课教师:①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其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②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③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或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及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成果已被企业(学校)使用,达到同行业(学校)中先进水平。
这个标准同时体现出了学术界关于“双师型”教师的“双职称”说、“双证书”说、“双素质”和“双能力”说等多种观点,更便于从形式上认定,但上述认定标准对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特色体现不够充分,例如对于教师的“技术转化能力”没有明确体现等。应该基于“应用技术型”高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评估应用型高校“双师型”教师在未来发展中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经历、专业技术能力和科研转化能力等具体要求和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适合于“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各高校应综合考虑学校的发展阶段、专业布局等,在此基础之上制定校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
2022年10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教师厅〔2022〕2号),并出台了《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针对中等及高等职业学校将“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级别,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分为基本条件(思想政治、师德师风、教学能力、实践经验和产业服务等)和分类条件(教学经验;团队建设作用、教研教改成果、学术研究;校企合作、职业资格;技能竞赛和科技发明奖项等),给出了方向性要求和标准,但应用于教师个人的能力认定和校级的数据统计,还需要进一步将各项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才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二) 应用技术型高校“双师型”教师评价认定标准构建
应用型人才应该能够承担起服务高质量发展、支撑数字转型、助力成果转化,积极呼应国家发展提出的应对新挑战、创造新优势、建设新格局等要求,因此应用技术型本科高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制定应以“师德师风、教育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学术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为主要内容。
为此,作者团队参考《标准》以及同行的相关研究[1-5],从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工程实践、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五个维度,详细分析“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及其对应的资格标准,针对应用技术型高校提出“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应体现的层面及主要指标见表1。在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理论教学能力的基础上,实践能力满足表1资格认定标准的①—⑦条中的1~2条可被认定为“双师型”教师。
1 师德师风
拥有良好的师德师风是评价“双师型”教师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也是落实“师德师风第一标准”的具体体现。从教师职业角度出发,“双师型”教师必须遵守高校教师职业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教书育人的角度来看,“双师型”教师要能做到关爱学生,为人师表,能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具备向学生示范和传递职业道德、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职业道德精神的能力。
2 教育教学
“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水平,理论教学能力是教师履行人才培养任务的基本条件,可以从学历、职称、从教经历方面进行初步评价,再从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及专业建设的成果方面进行水平评价。二是实践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是体现自身优势的主要环节,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实践技能,熟悉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能有效将技术技能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可以从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表现、参加专业技能培训、开展实验室设备改造和技术革新等方面进行评价。三是学生指导能力,“双师型”教师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优势,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学科竞赛中的获奖情况是评价的最佳指标。
3 工程实践
工程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的核心素养,一是体现在能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理解所在专业与产业的关系,了解行业人才需求;二是具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掌握本专业的工作过程或技术流程,并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或职业资格。主要以“企业经历”“专业能力证书”“职业资格”等指标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