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应用型工科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 任春 杨雪峰 高振刚 刘姁升
摘 要: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尤其重要。根据目前应用型本科育人中重视度不够、培养目标不明确、成效不显著等问题,通过充分挖掘汽车底盘构造课程的三级课程思政元素,开发和编写《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将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前—课上—校内—校外”的学生培养全过程,实现课程育人、技能育人、榜样育人等多元育人体系,形成应用型工科专业课程全过程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的新模式。
关键词:课程思政;应用型;工科;教育实践;全过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30-0156-04
Abstract: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cultiv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training of applied talents.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in the current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unclear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ineffective results, by fully exploring the three-leve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f the course "Automobile Chassis Construction", we develop and compile the book of Teaching Reference Manu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 Automobile Chassis Construction, and the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will be implemented into the whole process of student training of "pre-class—class—on-campus—off-campus", and the diversified education system of curriculum education, skill education, and example education will be realized, forming a new model of all-round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educat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applie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ours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applied type; engineering;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whole process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汽车底盘构造》混合式一流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NGJGH2021509,主持人为杨雪峰);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十四五”规划课题“面向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一流课程’设计与实践”(NGJGH2021492,主持人为任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2024年度“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思政工作名师工作室”专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与实践”(MSGZS2024-02,主持人为杨雪峰);鄂尔多斯市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应用型高校《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EZJGY2213,主持人为杨雪峰)
第一作者简介:任春(1985-),男,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汽车安全与轻量化、汽车NVH性能分析与优化和高等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杨雪峰(1990-),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汽车结构优化设计和应用型高等教育。
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格。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高校建设是国家结构性人才需求的全局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党和国家的需要。2022年7月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召开了课程思政教学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肩负了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任务,应用型工科教学中要通过课程思政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意识、自主创新理念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行业兴趣,树立正确就业观和人生观。
通过知网检索共计得到工科类课程课程思政相关中文核心期刊文献55条,主要涉及课程思政概念的界定、课程思政主要研究视角、当前课程思政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开展课程思政的实践意义以及具体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对课程思政育人模式研究较多引用较高,比如张秋山的《新工科背景下“滴灌”式课程思政研究》、富海鹰《“三全育人”视角下工科课程思政实践探究》、夏静《高校理工科课程思政建设研究》、顾晓薇《工科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等文章中对课程思政的开展提出了具体的开展路径,对教学实践有很好的借鉴作用[1-6]。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北京大学沈睿文教授、上海大学顾骏教授及其团队在课程思政研究中走在了行业前列,在课程思政资源建设和方法开展中为新时代课程思政育人指明了方向[7-8]。
本研究将以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学校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汽车底盘构造课程为例,探索应用型本科工科专业教育课程思政目标确定、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和课程思政的育人方法、课程思政的评价策略等为主要内容的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育教学全过程研究与实践。通过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改革,推动整个专业的专业课育人效果,结合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OBE),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健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的实现,实现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良好作用,提升育人效果,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14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一) 课程建设发展情况
汽车底盘构造(以下简称“本课程”)是汽车服务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机械工程、交通运输等工科专业的方向选修课程。本课程自2010年开设至今,培养学生人数达到1 600余人,2021年开始探索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开发推广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探索“141”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在自治区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获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重点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严谨的治学态度,严格的设计制造品质;培养学生的行业兴趣,自主创新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生观。
(二) “14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经过几年的建设,经过学生学情分析、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团队打磨和教学资源建设等课程建设,总结了“141”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141”课程思政的育人模式,它主要包括了一个资源库的建设、四位一体4个育人课堂的开展以及1个系列的共建共享成果。“141”模式,也可以理解为课程思政内容建设、课程思政开展方法以及课程思政建设结果。
1 1个资源库建设
在资源库建设方面,开发编写了《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著作权,手册中收录了文字、图片等可以展示的内容,同时将视频资源的案例利用二维码编写到参考手册中,课上可以直接扫码展示,便于随时使用。课程思政参考手册经过几个周期的补充和优化,完成两个版本的设计、制作和审核,目前已经形成了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教学参考材料,与教材、课件、多媒体资源等教学资源一起作为授课教师育人的重要参考资源。
《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按照章节进行了编写,涵盖汽车底盘部分的传动系统、行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四大系统的基本内容,充分挖掘相关内容的思政元素,形成三级课程思政资源库。资源库建设依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主要包括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生态环保和谐共生、国际视野、就业观和行业认同,以及创新与发展六个方面。依托《汽车底盘构造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的课程思政案例和课程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落实到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设计以及习题库中。该手册申报了著作权,并推广到大飞机学院全部六个专业,已有12本课程思政教学参考手册的编撰、印刷和投入教学使用。
2 四个课堂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
资源建设是基础,开展过程是关键。汽车底盘构造将课程思政育人落实到“课前—课上—校内—校外”四个课堂中。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设计,将在线学习第一课堂、“理实一体”构建第二课堂、图书馆实验室第三课堂以及校外竞赛学术会议为第四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四位一体混合式教学。将课程思政充分落实到这四个课堂的学习中,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6]。
第一课堂主要使用国家级精品在线课程和自建的相关补充资源,课前发布教学材料,启发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行业思考,其中使用的清华大学汽车底盘构造在线课程,包含了较多的前沿知识,对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有良好的作用;本校自建的中国汽车通识课程,通过汽车史上的名人故事以及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第二课堂也是课程思政育人的主阵地,进行课堂思政育人。教学环节使用了RDAC、BOPPPS、五星教学法和六步教学法等教学设计模式,每个知识点和思政育人环节充分结合,可以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课程思政的育人和专业知识的讲授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区别,主要依赖情景化的案例教学法、故事化的讲授法、习明纳互动研讨法以及实践的探究法,充分利用雨课堂平台、EverCraft-3D看图小程序、视频、动画和新闻论文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介和方法开展课程思政育人,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认同。课堂育人全过程使用布鲁姆的认知模型,由初级认知到高级认知逐渐转变,例如制动器这一节,以制动器的发展为例进行课程思政的育人,在这部分里讲授了制动器的设计加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意识、创新投入、民族企业发展以及学生未来就业选择等,这部分让学生由听故事、理解故事内核、指导行为分析、发表个人看法到行为选择指导的高阶认知逐级转变,从而对学生产生创新和就业的正向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创新意识逐步发展到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方法。
图书馆和实验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三课堂。团队教师主持底盘相关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科研项目中邀请学生参与其中,学生参与相关实验、数据采集以及设计仿真工作,学生在和教师共同完成研究的同时,提升了专业信心和科研能力。依托自治区级众创空间和学校开放实验室建设,成立了学生科技社团,学生近几年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项,发表科技论文10篇,其中4篇被EI检索;发表实用新型专利12项,软件著作权3项,通过专业自信心的塑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逐步发展到学生能力的提升,具备一定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
积极鼓励和带领学生参加校外竞赛和学术会议,拓展校外学术空间形成第四课堂。学生近几年获得省级竞赛奖项3项,学校竞赛奖项9项。学生参与学术会议、科技竞赛共计40余人次。学生团队内互相学习,实现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间的传帮带效应,逐步建设起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学生通过与其他学校学生的比试,相互学习,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充分准备。通过第四课堂的学习,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逐步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